中国文学史(下)

出版时间:2011-11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作者:龚鹏程  页数:472  
Tag标签:无  

前言

  出版后记  时隔两年,龚鹏程先生的《中国文学史》下册终于要和读者见面了,读者从中可以再次体验到阅读上册时那种酣畅淋漓的快感,而对中国近一千年的文学发展态势,以及文学史写作范式的流变,将会有一种全新的认知。  得窥先生这本划时代著作的全貌,我们可以从宏观上来看一看,先生这部百万字计的文学史到底“破”了什么旧,又“立”了哪些新。  从1983年写作《试论文学史之研究:以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为例》一文起,先生就开始孜孜以求新文学史的写作方式。他不满于传统文学史如“录鬼簿”、“马二先生湖上选文”一般,按时代罗列作家作品,却忽略文学“这门艺术如何兴起、如何精进、如何变通,又有哪些人哪些事促成了它的变化”。为了纠偏,他的文学史写作“仅及于文学观念文学现象而止”,“而且只说大势,并不处理个别人与事等小细节”。在这种只关注文学本身发展的理念下,文学的主角就不再是一般文学史撰述者以为的作家和作品,而是观念。按照这个逻辑,这本文学史著从汉朝讲起就不足为怪了,因为我们常见文学史述开篇所讲的先秦《诗经》、《楚辞》,其实只是到了汉代才被视为独立的文学文本。  在先生的文学史观念视野下,中国文学的历史宛若一条湍急而下的长河,如何切入描述这股洪流而不流于汗漫,端赖于先生认为文学发展除了历时性的大势还有共时性的“内在结构”。总体说来,重要的有文质代变、文学与艺术的分合、“文”之意义广狭的变化、文士身份的变化等结构部件。依时间顺序描述这些结构部件的形态演变,就形成了这部文学史著经纬交错、恢弘扩大的气势,头绪纷杂却又井井有条的品格。  先生另一极力批驳的文学史写作观念,是机械性二元对立的论证模式。过多地强调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革命与反动、新生与腐朽,将使文学史沦为意识形态的工具。只有摘除这些宏大叙事的有色眼镜,才有可能逼近真实的文学历史。  关于是否能够客观描述历史真相的问题,先生也有足够的警醒。先生在“后记”中的一段话,足以代表先生的历史观:“历史存在于诠释中,因此写史不是用科学方法去找出真相,也不是考察一件客观史实或文本在后世的流传史与接受史,乃是在诸诠释中探寻诠释与诠释者、诠释与时代、诠释与文本的关联,以逼显文本史实。”这段凝炼精辟的总结,是我们面对任何史述都应该抱持的态度,足供我们品味咀嚼。  先生书中许多令人拍案叫绝的观点,由于篇幅所限或宗旨所规,并未铺展论述,希望有心的读者能够给予阐幽发微,这是对先生以一己之力重述中国文学史的努力最好的回馈。

内容概要

  《中国文学史(下)》接续上册,起于晚唐,迄于20世纪初,全景展现了中国近一千余年文学历史的发展变迁。
  作者秉承自己独特的文学史观,通过剖析对文学历史的各种诠释之间共时性的互动与抗衡、历时性的累积与变奏,上推历史本身,下探对后世的影响。书中具体论述了晚唐的格法之学如何展开“宋诗的基本风貌
”、唐宋文人阶层如何扩大、文人的性质如何衍变、文学如何成为社会文化的基调,兼论屈原、陶渊明、杜甫、李商隐等人如何成为文学史的重要人物、形塑后世的创作观点;文与道、骈与散、诗与词、经与文之间的辩证,以及说唱、音乐的文学化;明清之际精致的八股文写作、文学创作的通俗化,以及文学史写作的出现。
  作者于两册文学史的写作中展现了“文字─文学─文化”的体系观,即以文字为基础的文学世界逐渐扩大,文学自两汉文人阶层的形成发展到唐宋文学崇拜的社会,最终走向明清之际的通俗化,文人阶层的内部结构在历史中不断变动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要脉络。

作者简介

龚鹏程,祖籍江西吉安,1956年生于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毕业。曾任淡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台湾南华大学、佛光大学创校校长,台湾学生书局总编辑等职。曾获台湾中山文艺奖、中兴文艺奖、杰出研究奖等奖项及台湾校园十大名师、台湾十大金榜专栏作家称号。2004年起,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现为北京大学教授。龚鹏程先生白幼才华横溢,研究领域涉及中国文学、史学、哲学、宗教等,博古通今,著作等身,有“天下第一才子”之美誉,是当代享誉海内外华人世界的知名学者。至今正式㈩版专著70余种,其中在内地出版的有:《游的精神文化史论》、《中国文人阶层史论》、《文化符号学导论》、《文学散步》、《侠的精神文化史论》等。

书籍目录

第51章 句图与格例 
 格法之学 
 句意关系 
 言意之辨 
 
第52章 文学的崇拜 
 僧徒文士化 
 宗教性崇拜 
 文学的社会 
 
第53章 诗客曲子词 
 拟代创作 
 美人心事 
 
第54章 伤春的情怀 
 女声代言 
 舞女唱叹 
 博奥之美 
 
第55章 平淡的滋味 
 上追诗骚 
 一切皆诗 
 
第56章 志道的追求 
 平淡造理 
 中和美学 
 人文化成 
 
第57章 典范的塑造 
 型塑典范 
 以《诗》统《骚》 
 
第58章 诗教的精神 
 道尊于势 
 士人典范 
 
第59章 文士的风采 
 文与道俱的新文人 
 文艺联结 
 
第60章 文雅的趋向 
 化俗为雅 
 诗化之趋势 
 审音辨律 
 
第61章 文体的规范 
 体裁分辨 
 当行本色 
 工力与妙悟 
第62章 风格的建立 
 古今体制之变 
 五律七律之争 
 无意浑成之境 
 
第63章 江西宗派诗 
 江西诗社宗派图 
 用功在内不在外 
 
第64章 文道的分合 
 复古尊唐之风 
 诗与道渐分 
 
第65章 诗词的分合 
 词本艳科说 
 词法即诗法 
 
第66章 骈散的分合 
 文道双彰 
 体兼骈散 
 
第67章 经文的分合 
 经典的文学性 
 托古改制 
 
第68章 艺文的分合 
 文主乐从 
 言说艺术 
 
第69章 新文坛的形成 
 辽金汉化 
 南北综益 
 
第70章 新风格的出现 
 遗民作家 
 道释作家 
 
第71章 元文学之面貌 
 诗趋唐调 
 文人结社 
 
第72章 明初的承与变 
 诗文的典范 
 盛唐的概念 
 
第73章 明文学之主干 
 明代绝艺 
 代圣立言 
 
第74章 分裂中的文坛 
 文道渐分 
 古诗声调 
 
第75章 文章评点之盛 
 抹笔、圈点 
 评点、文话、体则文格 
 
第76章 复古论法之风 
 拟议成变 
 才与情 
 
第77章 明人的元杂剧 
 南北曲争霸 
 原本为标榜 
 
第78章 古史的通俗化 
 通俗推广的史述 
 以史为鉴的教化 
 
第79章 稗史传统复兴 
 文士炫才 
 出版情境 
 
第80章 文人才子的表现 
 才子佳人 
 审美偏执 
 
第81章 化民成俗 
 全面文人化 
 历史性的道德判断 
 
第82章 转俗为雅 
 名教之利器 
 文雅的世界 
 
第83章 审美观照 
 杂 
 隔 
 
第84章 文人结社 
 话语霸权 
 党社之争 
 
第85章 清初的风气 
 历史断裂观 
 文人意识之沿续 
 
第86章 天下之兴亡 
 隐逸传统 
 时代哀感 
 经世思想 
 
第87章 历史之意识 
 文人山林气 
 文学史意识勃发 
 
第88章 博学的趋向 
 博学于文 
 “士”的变化 
 
第89章 谐俗的气息 
 世俗化的文人 
 文学的世俗化 
 
第90章 文字的技艺 
 文人娱乐 
 创作旺盛 
 
第91章 文学的观点 
 聊斋志异 
 四库提要 
 
第92章 文风与学风 
 合经 
 通史 
 主文 
 
第93章 情性的生命 
 才情 
 性情 
 狭邪文学 
 
第94章 儿女 
 《红楼梦》与“红学” 
 历史或文学 
 情书或悟书 
 刚性或柔性 
 
第95章 英 雄 
 侠义小说的系统 
 推崇侠客的时代 
 
第96章 人心 
 世道人心的关怀 
 戏曲与宗教 
 
第97章 世变 
 文学化的消融 
 游士 
 
第98章 复古 
 本乎心、本乎经、本乎古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第99章 通俗 
 传播差异 
 以文为戏 
 
第100章 革命 
 文学史框架 
 中国文学之消亡 
 历史中的审美活动 
后记
出版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格法之学齐梁到唐中叶,是个诗文立法的时代,故诗格诗例大行。王昌龄、皎然以后,格法之学依然甚盛,但已渐由法生出了对意的关注。不过嗣后并没有只论意不论法,格法之学仍弥漫于晚唐五代宋初,因为立法的活动还没结束。前一段,摸索出了诗文的格律,创立了新体裁;现在,经过长期试验,亦将做些归纳,确立些新法则。当时论诗法,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句图、一是格法。所谓句图,《四库提要》说始于张为《诗人主客图》,因它“排比联贯、事同谱牒,故以图名”。实则它的图是什么样,现在搞不清楚,只知当时流行这么命名,其内容均是摘选秀句以供鉴赏。如李洞集贾岛诗句五十联及其他人警句五十联、惠崇集自己作品一百联为诗句图,以及宋太宗《御选句图》、《林和靖摘句图》、黄鉴《杨氏笔苑句图》、《续句图》、《孔中丞句图》、《杂句图》等,大抵均辑入北宋末年蔡传编的《吟窗杂录》卷三十四至五十。摘句吟赏,起于南朝,《梁书·柳恽传》:“诏问读何书对曰《尚书》。又曰:有何美句?”足见当时论文之习惯已然,刘勰、锺嵘论诗文亦然。唐初元兢《古今诗人秀句》则是专以秀句为标目的选集,后来如杜甫论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十二首》)、王维“最传秀句寰宇满”(同上)、李白“李侯有佳句”(《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自己“为人性僻耽佳句”(《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依然强调秀句。中晚唐此风更炽,许多人均因某一二佳句得名。句图就出现于这样的风气中,且成为一种正式的评诗体制。但句图亦仅盛于中晚唐北宋,此后便渐无这类评诗专著了。原因之一,是尔后诗话与选本几乎完全吸收了这种摘句评选之法,许多选集除了选整首作品外,也选佳句,如晚唐韦庄《又玄集》就已经是如此了。句图渐无单独再作之必要。另一原因,是句法的讨论,已由摘选秀句进而要比较优劣、讨论句中命意,认为诗人不能仅是贪得好句便罢。例如《能改斋漫录》卷八说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许彦周诗话》说王元之“身后声名文集草,眼前衣食簿书堆”等语好,因为语迫切而意雍容。《对床夜语》卷三说白居易“想得家中深夜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语太直,不如王建“家中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有曲折之意等,都是既吸收了句图之法而又超越了它。诗格方面,首先应提白居易《金针诗格》《文苑诗格》。白氏是中晚唐声名最大的诗人,据《因话录》卷三载“李相国程、王仆射起、白少傅居易兄弟、张舍人仲素为场中词赋之最。言程式者,宗此五人”,谓其词赋被人效法,奉为程式。他们自己似乎也有意金针度化,把作文心得总结为一些规则来教人,故王起有《大中新行诗格》、白居易有《金针诗格》、白行简有《赋要》、张仲素有《赋枢》。徐衍的《风骚要式》还引了白氏两句诗,谓:“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可是他们实际的行动显然相反,都是老婆心切,要倾囊相授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有关文学史的思考,朋辈中龚鹏程兄可说是先导者。我在阅读龚著文学史时,文学历史之鲜活生猛,如在目前。读文学史至此,夫复何求?  ——陈国球,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主任我觉得这本书是让老师准备文学史更深更好的材料来源之一。上研究所文学史研讨课时,是很好的补充教材。  ——蔡英俊,台湾清华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

编辑推荐

《中国文学史(下册)》:纵横恣肆、议论酣畅、叙事快利,一洗教科书呆板枯涩之气。取材既博又精于剪裁,鄙弃堆垛知识、铺排材料、抄来抄去。新见迭出、奇锐精敏、大破俗说,极力拓展文学史讨论空间。仿马迁班固,笔含性灵不掩才情,非编纂排比之文学史能及。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国球,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主任。蔡英俊,台湾清华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文学史(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1条)

 
 

  •   于无数文本间勾连纵横,灵光四溢,方为才子。
    寻章摘句的文学史看多了,缓口气吧!
  •   第一次拿到的书,内页有十几页有折损,提交了换货申请后,两天内当当派人来换货了,非常顺利。冲着这服务,给个五分,也作为当当以后改进送书质量,不至于让顾客换货的鼓励吧。
  •   书不错,发货快,正品,值得一读。
  •   和大陆很多专家的角度还是不同的!
  •   虽然这类书已有多种,但还是喜欢有特色的、高质量的。
  •   一如既往的好书 精品
  •   龚鹏程的中国文学史独具特色,学术个性极其鲜明。他不满于旧有的、把文学史写成政治史和社会史的做法,重新标举“文学史”的大旗,这种大气度不得不由衷感佩!……
  •   经典作品,作史作教材均可。
  •   作者是台湾人视角不同
  •   多读多喜欢
  •   龚鹏程是才子,也是高产者,前人所谓“著作等身”,对他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其著作堆砌起来应该超过他两倍身高。但也毋庸讳言,诸多著作泥沙俱下,良莠不齐,而且重收现象严重,改头换面就粉墨登场。本书还算不错,尽管不少内容和之前的著述有交叉,但整体框架还是自成一格。但也仅限才子本色,臧否人物,任意挥洒。有其慧眼独具之处,但也有英雄欺人之处。说是文学史,其实多半是以论带史,甚或以论代史。对于前人文学史著作如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等肆为批判,对于自己的缺点却轻描淡写,甚至大言不惭地自以为是。平情而论,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学史其实都不可或缺。一者供人了解史事,一者令人增长史识。史事缺少史识的提升,只是散乱的一些人物、事件和作品;史识缺少史事的铺垫,则易流入空泛而不切实际。所以本书值得看,但不值得信奉。
  •   今天到货,还没有读,就感觉很不舒服:1,两本书看上去不象一套书,一套书封面设计不能是两种风格两种样子,封面差别太大。2,上册的扉页有明显错误,“上册”两个字应该紧跟着书名,却排在了作者名字的下面。3,依我的浅见,书名不准确,虽然属于另外的学术问题,或者与大陆方法与习惯不同造成我这样的感觉,根据内容应该叫史论更恰当些,创新当然无疑,跟大陆学者确实不一样,但这种体例也不算很新意,林庚先生的中国文学史,也象是专题性结构,但遵循年代是很明显的,还有,剑桥的插图各种史著,不少也是一个个专题结构。一个12年出版一个是09年,有同时出版的版本吗?
  •   包装很烂'''封面有破损'''不知道是运输的问题还是什么''很像二手的''''
  •   很好,推荐,有启发,开卷有益。
  •   这是我在亚马逊网店购物,帮朋友买的书,是正版的,价格也挺实惠的,而且快递超给力。
  •   一本真正的中国文学史,立足于文学本身。
  •   龚鹏程有才子型学者之称,在台湾,他的文史类著作已有四五十种出版,且大多是涉猎异常广博的厚重专著。在这部《中国文学史》中,他指出了自鲁迅、胡适以来的中国文学史进入的歧途,那就是不合理地套用西方体例,且后又严重受到进步史观的影响,导致重“史”而不重“文学”,无视历史中的文学审美。龚鹏程此书可以“洋洋洒洒”来形容,虽为教学之用,但在每一章节中他从不给一时一派一个文学... 阅读更多
  •   下册终于出来了
  •   龚氏绝妙好书
  •   封面不同
  •   龚鹏程作品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