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作者:(美)厄肯 著,张维天,时海波,易红良 译 页数:319
内容概要
《头颈部组织瓣重建手术图谱》内容涵盖了每一个供区的解剖、组织瓣设计及应用、解剖变异、术前和术后护理、潜在的风险以及组织瓣获取技术,可供头颈外科住院医师及执业医师使用。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阅读该书就能够替代在将该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之前在显微外科实验室和尸体解剖实验室进行的艰苦学习过程。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厄肯(Mark L.Urken) (美国)Mack L.Cheney (美国)Michael J.Sullivan (美国)Hugh F.Biller 译者:张维天 时海波 易红良
书籍目录
Part 1 局部组织瓣
肌瓣和肌皮瓣
第1章 胸大肌
第2章 斜方肌系统
第3章 胸锁乳突肌
第4章 颞肌
第5章 咬肌
皮瓣和筋膜皮瓣
第6章 胸三角皮瓣
第7章 前、后部头皮
黏膜瓣
第8章 腭岛
Part 2 游离组织瓣
肌瓣和肌皮瓣
第9章 腹直肌
第10章 股薄肌
筋膜瓣和筋膜皮瓣
第11章 前臂桡动脉瓣
第12章 外侧臂
第13章 股外侧瓣
第14章 颞顶筋膜
复合游离组织瓣
第15章 肩胛下系统
第16章 肩胛-肩胛旁筋膜皮瓣和骨筋膜皮瓣
第17章 背阔肌
第18章 髂嵴骨皮瓣和骨肌皮瓣
第19章 腓骨骨皮瓣
内脏器官组织瓣
第20章 游离空肠自体移植
第21章 游离网膜和胃网膜
移植的技术考量
第22章 头颈部游离组织移植的受体血管选择
Part 3 神经移植供区
第23章 前臂内侧皮神经移植
第24章 腓肠神经移植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血管体区的概念有助于我们预测从背阔肌不同区域转移的肌肉和皮肤的可靠性。Tavlor和Palmer设想通过跨越一个扼流血管系统可以可靠地切取相邻血管体区的肌肉和皮肤。然而,如果跨越第二套连接血管切取第三个血管体区的肌瓣则其血管分布减少。该假设已为背阔肌肌皮瓣移植的实践所验证,即其下部及内侧部分不可靠。 胸背动静脉起自肩胛下血管,而肩胛下血管又是腋动静脉第三三节段的分支。胸背血管在进入肌肉之前在腋窝的脂肪组织中从头侧向尾侧走行。在其走行途中,它们发出分支至以下肌肉,包括肩胛下肌、大圆肌、前锯肌。另外,它们发出一个连贯的角支进入肩胛骨下角。胸背血管的解剖已得到广泛研究。胸背动脉起始处平均直径为2.7mm(范围1.5~4.0mm),静脉直径为3.4mm(范围1.5~4.5mm);胸背血管蒂平均长度为9.3cm(范围6.0~16.5cm)。尸体解剖研究显示,大多数(92%)的肩胛下动静脉在腋动静脉的起始处非常接近,而胸背动静脉一起穿过腋窝。在其余的标本中,动静脉的起源处相隔一定距离且走行不同。远至发出前锯肌的分支处才会相遇。在大多数情况下(54%),只有1个分支到前锯肌,2个(44%)和3个(2%)分支的情况较为少见。 在神经血管人肌处,静脉位于动脉的外侧,神经则处于二者之间。在99%的病例中,只有一个神经血管门;剩下1%的情况是可能发现两个不同的神经血管人肌处。在86%的病例中。胸背血管会分为横向和纵向分支。横向分支常常与上游离缘平行,与游离缘平均相距3.5cm。纵向分支常常稍小一些,并在距肌肉外侧缘2.1cm处向髂嵴走行。两个分支注入染料后均能使整块肌肉及其表面的皮肤着色,提示两个主要分支之间有着丰富的吻合支。胸背神经在肌肉内的分支模式与血管分支一致,因而,获取两个独立的血管化神经肌肉单位便具备了解剖学基础。它也为保护功能化肌肉提供了机会,并因此降低了供区的发病率。 背阔肌供区最吸引人的特性之一是其血管蒂的长度。胸背血管和肩胛下血管的联合长度有相当大的个体差异,在7.6~14.4cm之间,平均9.7cm。与血管人肌点的变异相比,血管长度的差异与患者的体型之间的相关性更大。在两组独立的尸体解剖研究中,几乎没有发现动脉粥样硬化。
编辑推荐
《头颈部组织瓣重建手术图谱》由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