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作者:鲁成文
Tag标签:无
前言
我知道:我的道路已经越走越窄。但是,我也知道,我所在的位置也已经越来越高。人们呀!你们的道路还宽广么?而你们的位置同时处于何种水平?哦,你们,还会存在疑问吗?而我,不断存在于疑问当中。而且,当《罗恩格林》、《汤豪塞》、《纽伦堡的工匠歌手》这些瓦格纳伟大乐剧的序曲开始向我抛出它们自身之时,疑问使我的心灵膨胀、粗壮和强悍,我会很快脱离你们,乃至于脱离我自己,成为一个天使的追求者,甚至在存在的某一个绝妙的瞬间上,仿佛成为了半个被追求的天使。因为,我也是由两部分构成的:由灵与肉,由物质与精神,由爱与恨,由给予与吸取,由拥抱与被拥抱,由自我作贱与自我拔升,由卑微与崇高,由最平俗的具体与最伟大的抽象,由刚诞生与快死亡来构成的。如果我的两部分有了足够强度的碰撞,我就会获得足够烈度的燃烧,我的灰烬就会是足够纯粹的,我的弥留之际就会是足够满足的,虽然成熟的青春还摇曳在我的每一个夜晚与白昼。我越走越窄的路和越来越高的位置何在?德国哲学家谢林说:“在人类中存在着黑暗原则的全部力量,同时也存在着光明原则的全部力量。在人类中存在着最深的深渊和最高的天空,或者说,存在着两个中心。”德国艺术史学家沃林格尔说:“人类想象的生命被一种相当原始的律法规范着:它是依靠对立而生存的,所以,奇思妙想赋予人类历史的开端和结束以一段黄金般的岁月,在那里,现实的抑郁转变为闪烁的亮色,所有的缺憾变成为精彩的成就。”
内容概要
本书是作者第二次德国之旅所思所想的记录。 全书以作者游历的德国城市为结构框架,以讲故事的方式怀想每一个与这些城市有关的德意志民族优秀人物,内容涉及德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从空间和时间全面描述德意志之“在”,同时评述了德意志之所以为德意志的民族文化性格。德意志之在,是荷尔德林贫困时代诗人何为的追问,是里尔克墓碑上吟咏的作为纯粹矛盾的玫瑰,是瓦格纳乐剧中原初性的诱惑与危险,是哥特式教堂的嶙峋傲世,是对祖国深沉而虔敬的爱,是海德格尔“归乡”途中寻找的智慧和神性,是从一切矛盾中砥砺出来的卓越。德意志之在,是藏匿在“断片”之后成为民族神话的浪漫主义,是克劳塞维茨的信念和信仰中铁与血的味道,是秉性沉静的施米特分清敌我的告诫,是音乐与绘画中令人窒息的崇高,是对生存与死亡深邃的思考,是对“世界精神”的担当和对上帝临在的瞻望,是精神领域和现实世界最无拘无束的自由。
书籍目录
乐曲 《德意志之在》地图 我的德国之旅(2009.7.18—8.16)序 曲 第一章 蒂宾根:半神之诗 “蒂宾根三星”——与蒂宾根相关的其他历史名人——荷尔德林塔楼——荷尔德林与音乐——荷尔德林肖像——诺瓦利斯和克莱斯特的悲剧性生涯——荷尔德林与席勒和歌德——狄奥提玛与苏瑟特——“妈妈—姐姐—情人”的综合体——谢林的婚恋——“精神天才”与“生命天才”分开之后——荷尔德林接受史及格奥尔格派——半神的性质第二章 慕尼黑 (沃尔夫拉茨豪森):天使之歌 慕尼黑之谜——母爱问题——惊世骇俗的才女莎乐美、阿尔玛和伊达•科布伦茨——莎乐美与尼采、豪普特曼和弗洛伊德——玫瑰赞——里尔克与莎乐美恍如天造地设的爱——勃拉姆斯需要母爱的恶补——表现主义女画家贝克尔——里尔克的婚姻——里尔克的女友们——“在孤独中最终获得自我的连续性”——天使的被创造——里尔克与荷尔德林——维特根斯坦赞助里尔克和特拉克尔——《杜伊诺哀歌》和《致俄耳甫斯十四行》——“音诗”与“物诗”——里尔克以诗“直达一个最纯粹的内在可能性”第三章 慕尼黑 菲森:民族之乐 “一个遥远的地方”——瓦格纳乐剧《罗恩格林》——路德维希二世对瓦格纳的恩宠——瓦格纳对歌剧的改革——原初性的诱惑与危险——瓦格纳音乐最好地表现了德意志本质情绪的力量——赫茨尔和希特勒对瓦格纳的崇拜——作为“民族舞台”的拜罗伊特节日剧院——瓦格纳的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瓦格纳的爱情观和女性观——瓦格纳家族——阿尔卑斯山作为“上界的神圣的城堡”——路德维希二世与茜茜公主——高天鹅堡与新天鹅堡——爱尔加谱写的《巴伐利亚高原景色》——路德维希二世神秘的死亡第四章 乌尔姆 科隆:天国之兆 爱因斯坦的国籍变动——哈伯的悲剧——教堂钟声——爱因斯坦、普朗克论科学与宗教——神之可见与不可见——视觉与听觉的比较——赞美教堂——我愿意集中赞美哥特式——光作为上帝的照明——德意志性与哥特式及沃林格尔的评论——教堂之声和宗教音乐——剖析性爱与音乐的二元化构成第五章 黑兴根:王者之相 霍亨索伦家族的谱系——条顿骑士团与普鲁士——霍亨索伦堡——检阅普鲁士国王——普鲁士与德意志——纳粹运动领导人对文化并不陌生——《威塞尔之歌》——希特勒与文化艺术——纳粹时代的造神与韦伯研究的权威类型——普鲁士王国的文化——魏玛的文化风采——三十年战争——德意志文化就是非政治性的吗——韦伯的政治职业和学术职业——德意志性的复合构成不可分割第六章 弗莱堡:思者之慧 海德格尔与弗莱堡—— “现代大学之父”洪堡及其语言学研究——论修养和寂寞——托特瑙山上的小木屋——“封闭诗大师”策兰——致冬天——海德格尔与阿伦特的爱情——思者的命运主题——海德格尔与纳粹——“眼下瞬间”与“决断”——音乐是能够与“瞬间”和“决断”对应和对价的艺术——音乐与意志——诗与哲学——诗之产生——“归乡”之感——阐释的主观性和客观性——胡塞尔与弗莱堡——理性与信仰——到达宗教的两种途径第七章 海德堡:浪漫之帜 海德堡的浪漫之所在——伽达默尔和雅斯贝尔斯——海德堡的“韦伯圈”——作曲家韦伯、舒曼与海德堡——德国启蒙运动——既伟大又怪异的哈曼——“狂飙突进”文学运动——哥廷根林苑社和克洛卜斯托克——席勒的《欢乐颂》与贝多芬的谱曲——德意志人崇敬和追随古希腊文明——“躲”起来的歌德与英雄的、浪漫的贝多芬——德国浪漫主义的开山鼻祖瓦肯罗德与蒂克——诺瓦利斯是德国浪漫主义哲学的真正创始人——浪漫文学运动的“双星子”施莱格尔兄弟——浪漫文学的重要概念“浪漫诗”和“反讽”及对“混乱”的理解——海德堡浪漫派的精神领袖布伦塔诺——对德意志民歌的收集——格林兄弟的民间文学作品编著及德语研究——艾兴多夫的浪漫主义诗歌——“浪漫”概念的由来和演变——浪漫主义宛如德意志人的“民族神话”第八章 科布伦茨:战者之略 莱茵河颂——阿恩特的爱国之心——音乐中的莱茵河——歌德对德国的复杂态度——《凡尔赛和约》——兴登堡、鲁登道夫及其《总体战》——德意志人对军人和战争的崇拜——格奈森瑙和克劳塞维茨在科布伦茨——费希特为祖国而战——施泰因—哈登贝格改革——克劳塞维茨的文采与爱情——《战争论》——毛奇、施利芬、泽克特、贝克——克劳塞维茨的《我的信念和信仰》——“铁与血”的道路——俾斯麦的伟大之处——德国统一终于来到——对进攻的推崇第九章 特里尔:地缘之理 德国的葡萄酒——施米特的法学理论——条顿、日耳曼、德意志的概念——赫尔曼战役——德意志人对古罗马和法兰西的反感——克劳塞维茨和斯塔尔夫人关于德法民族性的研究——戈平瑙和张伯伦——“杰出的怪物”威廉二世——种族主义、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德意志民族解放战争催生了德意志人的政治认同——雅恩的爱国和强国之法——地缘政治理论及其实践第十章 吕根岛:艺术之胜 爱海者——泛神论的两种观看与天乐——普菲茨纳的康塔塔《德意志之魂》——音乐与理想化——黑塞与音乐——抽象主义绘画与马尔克和康定斯基——表现主义绘画与桥社——绘画中体现的德意志性——画家格吕内瓦尔德的神秘与伟大——浪漫主义绘画与弗里德里希和龙格——漫游之神放与胜气——“青年运动”——崇高与音乐——崇高与诗歌第十一章 爱森纳赫:人性之玄 瓦格纳乐剧《汤豪塞》——德国浪漫主义的象征“蓝花”——人的肉灵二元性构成——神圣的瓦特堡——路德的《圣经》译事——新教的理论与派别——加尔文的“预定论”——德国的教育、阅读和职业观念——古腾堡和欧洲活字印刷——音乐与新教——作为第五位“福音传授者”的巴赫——作为“元语言”的德语——恺撒和上帝的二分法——德国的犹太人问题——“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海德格尔之死第十二章 纽伦堡:命运之诡 里芬施塔尔与《意志的胜利》、《奥林匹亚》——瓦格纳乐剧《纽伦堡的工匠歌手》——德意志最伟大的美术家丢勒——面对纳粹德国的几种态度——布鲁克纳的《英雄交响曲》和里尔克的诗歌《散步》——“冷静的”兰克史学——“热情的”普鲁士学派——海德格尔的“鼓勇”与“慰藉”——黑塞和托马斯•曼纵论音乐与德意志性——释然于尼采——德意志性的主要特点终 曲 诗歌索引 参考书目 后 记
章节摘录
插图:魏布林格在1823年发表了小说《法厄同》,即以荷尔德林的命运为主题。法厄同为何许人也?那是古希腊人塑造的一个俊朗的青年,他乘着燃烧的歌唱之车去飞向众神。后者让他飞近,而后毫不留情地将他推进深邃无比的黑暗之中。是的,类比得恰如其分,荷尔德林,无疑是一个以精神和物质的实体存在过的“法厄同”。《法厄同》毕竟是小说。塔楼期间的荷尔德林究竟是何种模样?荷尔德林究竟以何样的真实生存在虚妄和迷狂之中?魏布林格没有忘记他还应当为世界担负起另一种文字方面的使命。魏布林格起先有这样一种宏愿,那就是通过细致和长久的观察,对荷尔德林的内在生命作出一种哲学的分析,后来他将自己的任务限定在一种纯粹的观察之上,也就是要向人们充分而完全地记录和转述自己在和荷尔德林交往过程里之所见所闻。魏布林格写作《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的生平、诗作和疯狂》是在1827年到1828年之间,两年后他就因为我现在还无法确知的原因永别了世界。他在用文字记述荷尔德林的过去和后来那种半生不死的生活的时候,已经大学毕业,离开了蒂宾根和荷尔德林。繁忙的学习生活和其他的原因,一度使他懒于开笔,但后来有“一种少有的激动,我曾经在祖国身上体验到的那种激动”,使他下定决心,重拾起旧日的计划并将之如愿完成。虽然他写作之时已经无法确定荷尔德林的状态是生是死,但他在全文结束时,是这样写的,“我们希望,那位高贵的、离世的朋友惟一的、最后的瞬间即将来临;我们祝愿,当他轮回进入另外一个生命之前,能够清楚地回想起前世悲痛的谜,看清来世新的希望”。
后记
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是被一个或数个情结所驱使和控制的。所谓情结,往往是这样一种长久的与深沉的心理混集,在其中,理想与妄想、善端与恶端、福兆与祸兆都是难以断然分明的,唯一能确证的,只是它或它们总是纠缠着你,逼迫着你,推进着你。对于我而言,至少有一个情结是关于德意志的。我的德意志情结可以溯源到高考后的那个暑假,在等待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间里,我去租书店租回了三卷本的《第三帝国的兴亡》,那是美国人威廉·夏伊勒在二战结束不久之后写作的名著。当我亢奋地读完了它之后,我日后的命运实际上也被悄悄地注定了。在大学里,作为一对最好的营养,德意志的哲学和德意志的音乐将我的德意志情结灌输得异常壮实。在大雪弥漫的寒假里,听着贝多芬的交响曲,畅读康德的传记,早已经成为无法再崇高的青春回忆。在热爱贝多芬音乐十年之后,我增添了对布鲁克纳音乐的特别关注,又十年之后,继续增添了对瓦格纳音乐的特别关注。同时,我对克劳塞维茨和海德格尔的生活与思想充满了敬佩和感怀。最近的三年更是神奇的,荷尔德林与里尔克齐齐深入到了我生命的那些始初之中。我热爱这样的伟大,悲剧、苦难、痛楚与它的关系如影随形,同时,它最终毅然从悲剧、困难与痛楚中超越出来,无法不成为坚决向前的雄奇者。贝多芬、布鲁克纳、瓦格纳、克劳塞维茨、海德格尔、荷尔德林、里尔克,都以典范的个体形式体现和渲染了这样的伟大,而这样的伟大的集体表现,是由德意志历史、德意志民族的性格来呈示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