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的另一行泪

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作者:朱维毅  页数:366  
Tag标签:无  

前言

  在我1988年首次出国时,德国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莱茵河两岸的风光,不是高速公路上的飞速车流,也不是和中国廻然不同的城市和民风,而是一座位于西柏林中心位置的特殊建筑--纪念教堂。因为全世界没有任何一座宗教建筑能够像这个教堂一样引发出人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强烈联想。主钟楼高达113米的纪念教堂曾是德意志帝国首都柏林的最高建筑,全称为“威廉皇帝纪念教堂”。这座带有哥特风格的新罗马式建筑是德皇威廉二世为纪念他的祖父--德国的开国皇帝威廉一世而建的。建筑的设计和施工均由威廉二世亲自督管,工程所需的680万金马克来自德国各省财政和私人投资,工程开始的年份选在德意志帝国统一后第20年的1891年,建筑奠基的日子3月22日是德皇威廉一世的第94个诞辰日……所有这一切,都为这座建筑罩上了一层超乎宗教意义的耀目光环,使它承载了铭记开国君主,展现民族自豪和弘扬德意志传统的意义。1895年9月1日,德皇威廉二世亲自主持了纪念教堂的竣工揭幕典礼。隆重的盛典令帝国一时轰动,新罗马式的建筑风格在全德随之风靡。无人能够料到,这座建筑会在半个世纪后被来自东、西两个方向的敌人的轰炸机和火炮夷为一片废墟。而这场由德国发动的世界战争的起点,正是纪念教堂问世44年后的9月1日。战后,纪念教堂的残存部分被保留了下来并经过整体加固,它变成了一座汇集着辉煌与黑暗、胜利与失败、光荣与耻辱、骄傲与自省的永久性历史建筑。教堂的纪念指向已不再是那位完成了德国统一大业的开国君主,它无声却持久地提醒着人们永记一段历史:那场改变了德国和世界命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图0-1:柏林西区的标志性建筑威廉皇帝纪念教堂的今昔对比。1943年11月盟军空军对柏林的大轰炸,1945年4月苏军在柏林战役中的炮击,使纪念教堂受到毁灭性破坏,废墟之上只站立着已经被揭了顶盖的钟楼。1957年,西柏林政府开始讨论重建纪念教堂的工程方案,大多数柏林市民支持把68米高的钟楼残骸部分加固保护下来。重建工程于1961年结束,纪念教堂从此成为一座向德国后人警示独裁危害和战争教训的独特建筑。那么,历经“二战”的德国人记住的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呢?在那场空前的人类战争浩劫之中,德国周边的国家除中立国瑞士之外全部遭到德国的攻击和控制;德国的战争对手包括了欧洲的所有工业大国(包括战争后期倒戈的意大利)和美国、苏联两大国际超强力量;德军的进攻矛头北及丹麦、挪威,西指英伦三岛,南抵北非沙漠,东至莫斯科城下,其军事扩张的规模和韧性几乎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德国国防军开世界战争史中装甲闪击战和空降兵作战之先河,发动了空前规模的陆军围歼战、城市包围战、水下潜艇战和空军大会战,及至在人类战争史上首次把导弹应用于实战……  后记  中、德之间的历史积怨非浅。  1897年,德皇威廉二世借两名德国传教士在山东巨野县被杀事件电告远东舰队:“中国人终于给了我们期待已久的理由。舰队立即驶往胶州湾,占领该处村镇,并采取严厉报复手段。”次年,德国迫使清政府签署《胶澳租借条约》,从而占据了胶州湾,并获得在山东的开矿和铁路铺设特权。  “庚子之乱”时,德国派出的侵华远征军人数前后总计达到2万,形成了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最大规模的海外军事行动。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来自柏林的统帅瓦德西发动了46次对中国抵抗力量的讨伐行动,其中有德军参加的行动达35次。在中国根据《辛丑条约》必须赔偿的4亿5千万两白银中,德国获得了其中的五分之一。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和德国都分处对立的国际阵营。  中、德之间之间似乎又存在着某种缘分。  从19世纪下半叶起,积贫积弱的中国把欧洲的后起之秀德国视作富国强兵的榜样。洋务运动的风云人物张之洞率先借用德国建制和德国教官来组建新式军队,李鸿章也曾选择德国的克虏伯大炮来加强中国的海防,并完全采用德国战舰来装备中国的北洋水师。  1876年,清政府派遣淮军的军官到德国留学,卞长胜等7个年轻人成了中国最早的陆军留洋学生。  在一次次探寻民族振兴的出路而又一次次遭受挫折的情况下,中国的一代知识精英在20世纪20年代接受了诞生于德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民众的命运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很少有人知道,在抗日战争的初期,对中国最大的境外援助竟是来自德国。  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和战争的初期,世界列强对日本的侵华计划大多持观望态度。美国乐观日本与中、苏两国为敌,对中国政府提出的军援请求置之不理。苏联为免遭日、德两国东西夹击的威胁,也曾经希望日本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苏联不仅拒绝了中国提出的对日出兵请求,还和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同时宣告:“苏联誓当尊重'满洲国'之领土完整与神圣不可侵犯性”,并就此停止了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留德学者陈仁霞曾在研读大量历史档案的基础上完成了一篇题为《中德日三角关系研究》的博士论文。她在这篇论文中揭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在抗日战争的前夕和爆发后的初期,德国曾是支持中国抗日的第一国际力量。  为了避免中苏两国出现结盟,促使日本在远东地区对苏联形成有效钳制,主导纳粹德国外交部、国防部和经济部的德国传统精英派分子曾旗帜鲜明地反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七七事变”爆发3星期后,德国外交部在一则工作训令中指出:“因为日本阻碍中国之团结统一,导致了共产主义在中国之成长与蔓延,而其最后结果将驱使中国投入苏联怀抱。日本因此不能期望获得德国的支持。”  “九一八事变”爆发5年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的战争已迫在眉睫。1936年,德国曾协助中国的国民政府制定了一个在华南和华中建立新经济中心的《中国工业发展三年计划》,以应付日本可能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根据双方秘密签署的信用借款合同,德国应在随后5年中每年向中国提供价值2000万马克的军火和机器,中国则在10年内每年向德国提供价值1000万马克的农业、矿业产品用于还贷。  1936年,中国从德国订购军火的数量占据中国进口军火总额的80%以上。在“七七事变”爆发的1937年,由德国军事顾问团培训的30万中央军成了在正面战场抗击日寇的绝对主力,而在这一年里由德国输入中国的军火数量在全世界占据第一位。面对头戴德制M35钢盔,手持德国武器,以德国顾问传授的战术与之作战的大批中国军队,日军恍惚感到正在进行的是一场对德国人的战争。在日本的一再抗议和退出《反共产国际协定》的威胁下,德国在1938年决定停止对中国的军火供应,同时撤回了德国军事顾问……  在改革开放,建设现代化强国成为中国发展的主旋律之后,人们渐渐发现,德国又一次成为了中国在欧洲的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而中国则成为了德国在发展中国家的最大投资市场。  诚然,国际关系的构成从根本上说是以利益需求为基础的,刻板而务实的德国从来都不会致力于和世界上哪一个国家谋求“万古长青”的友谊,或者希望“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中德两国透过一个多世纪的往来获得了一个共同的经验:长期以来在中德之间总是利益的互补明显大于利益上的冲突。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中国人特别瞩目德国。而要认识今天的德国,就离不开了解那两次震惊世界的大战,因为那段历史卷入了所有的德国人。当代德国人几乎毫无例外的都是“二战”老兵的后代。  在柏林,我接触过很多对德国充满兴趣的国内来客。但说起德国,他们全部的历史知识似乎只有一个“二战”。一位工程师出身的国内处长甚至可以津津有味地说出古德里安、隆美尔、凯瑟林等一连串德军名将的名字,还能对德军抢在英军之前登陆挪威、在进攻荷兰时首次动用伞兵占领要地、绕过马奇诺防线以装甲部队突袭法国、在东线一次俘获苏军60万人的大包围战等等德军经典战例如数家珍。很明显,他对欧洲这场浩劫的解读更多的还属于一种基于个人爱好的战史和战例欣赏。  的确,波澜壮阔的战争在旁观者的眼中不乏娱乐性,对热衷军事,崇拜强人和喜欢刺激的人来说尤其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之所以能打得如此激烈、残酷和持久,德国军队的素质、装备和耐力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轴心国军队的最高作战能力是由意大利军队来代表的,那么这场战争极有可能在爆发一、两个月后就彻底结束了。  战争的延长,换来的是资源和生命的持久而巨大的消耗,在近六年的战争中,欧洲死掉了近4000万人,被摧毁的城市和村庄不计其数。无论是走向胜利还是走向失败,在这场大厮杀中扮演主角的各国军队走过的都是一条血路。也只有对这些惨痛代价毫无体验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二战迷”,“德军迷”,“希特勒迷”,甚至是新纳粹分子。  纳粹离我们有多远?普遍的认识是:人类历史上这黑暗一页已经永远地翻了过去,“二战”后的世界已不存在滋生纳粹的社会土壤……对此,在美国加州帕罗奥多市的库伯利高中任教的罗恩.琼斯先生给出了一个惊人的答案:纳粹和在民主社会中生长的年轻人之间其实只有5天的距离!1967年,历史教师琼斯为帮助他的学生们理解什么是纳粹主义而精心安排了一次“教学实验”。他提出了“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和“行动铸造力量”的口号,以严格的纪律约束学生,在班里大力鼓动集体主义精神,并成功地让学生们把自己视为精神领袖。在他的带领下,自豪而亢奋的学生们不仅统一了思想、着装和行动,还组成了一个名为“浪潮”的团体。他们的“领袖”琼斯为这个团体设计了一个标志性的动作:用右臂从右往左划出一个波浪状的曲线。“浪潮”的扩展是神奇的,学生们四处发放传单,积极扩大组织,很快就从20人变成了200人。  ……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视角独特、素材新颖、内容生动、思考深刻的纪实类“二战”文学作品。作品从被人们遗忘的“二战”战败国德国参战军人的视角切入,在丰富的照片和历史资料的配合下,通过展现一批德国参战老兵对战争和及战争中个人命运的回顾和感悟,为读者打开了一幅完全另类而又十分生动的历史画卷:德国兵记忆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伴随着这批老兵的陆续离世,本书的历史价值更显得弥足珍贵。

作者简介

朱维毅,籍贯江苏,长于北京,“老三届”初中生,文革期间两次从城市赴山西榆次插队,前后历时7年,至今仍用“太行山人”作为网名,1975年以工农兵学员身份开始学工,毕业后分配山西工作,1980年考取硕士研究生再返北京,1988年赴联邦德国留学,4年后在柏林工大获博士学位,其后开始了“工——商——文”三级跳,逐步将事业回归到自幼喜爱的文学创作,其发表作品多涉及中德间的文化互动。曾出版图书《留学德意志》、《寻访二战德国兵》等。

书籍目录

前 言第一章	国家在召唤  崛起  义务—无法选择  为“保卫祖国”而战第二章 走向军营  铁打的营盘  军官苗子  “纯爷们”的烦恼第三章	血肉之搏  “大德意志师”一兵  永恒的伤痛  小连长  重创第四章	硝烟轶事  败军的“杰作”  好运大兵  命运路线图  恐高的飞行员  画笔写春秋第五章	纳粹卫队  我们是“多国部队”  曾经骄傲  精英梦破  恐怖双闪电第六章	孩子兵  临危受命  “婴儿师”的覆灭  教授的往事  在战火中成人  海岛小兵第七章	燃烧的家园  火从天降  后方少年的记忆  小城之灾第八章	战火中的女性  国防军女助手  按计划成长  妻子在后方  大逃亡第九章	“卖国”英雄  大将之家  是英雄还是叛徒?  独目刺客之沉浮第十章	铁丝网记忆  “莱茵大营”之谜  目标-西伯利亚  穿越炼狱  人性的光辉第十一章 远方回声  阵亡通知书  前线寄来的遗书  伏尔加河畔的追寻第十二章 解放者  从卡庭惨案到大驱逐  胜利之师在行动  战利品-女人第十三章	另类解读  德军面面观  国防军之罪  “澄清派”的追问  游击队之歌第十四章	再生之路  从“零点”起步的日子  精神的崛起后记

章节摘录

  我曾和一个快言快语的老者聊起过“二战”。老人19岁时曾作为德军 坦克兵参加了从比利时阿登山区突入法国的闪击行动。说到那场战争,他 居然至今还是豪气万丈:“扫平西欧大陆,把英国人赶回海岛,我们一共 才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德国最后输掉了战争是因为战线太长,树敌太多 。如果只是一对一地干,我们不怕任何对手。” 哥廷根的退休律师库斯特纳在1943年曾在斯洛文尼亚和游击队作战并 负伤。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城养伤时,医生问他是不是吐过血,他坚决予 以否认,原因是他害怕因此会脱下这身军装。1944年9月,他在接受完预备 军官的培训后,和两个弟兄一起被派赴拉脱维亚,被送进北方集团军群的 陆军41团1营的预备队。他们3人刚一报到,预备队就投入了战斗,最后全 营打的只剩下70人, 3个一起投入战斗的小伙子一死两伤,他就是受伤者 之一。说起这段故事时,老头居然还是谈笑风生,而且向我强调说:“我 在战争中从来就没有产生过恐惧的感觉。我喜欢当兵,喜欢打仗,那是男 人的活法。” 不来梅的老兵奥克尔给我讲过他的连队在德国投降时的经历: “1945年5月初,柏林战役的结局传达到了丹麦,我立即集合全连, 含着眼泪向士兵们宣布:'在保卫柏林的战斗中,我们的元首站在勇敢的德 国军人的最前列战死了。'我们准备继续作战,但很快就接到了停战投降的 命令。当时英国人没有赶到丹麦,而丹麦人又不敢惹我们,我们必须自行 返回已经认输的德国,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区的英军缴械。 “在回德国之前,我们在驻地举行了一个象征性的停战投降仪式,地 点就在丹麦西海岸的埃斯比约的国王纪念碑旁。英国来了一个新闻报道组 在那里架起了电影机。我要求全连抖擞起精神来,戴好钢盔,步伐整齐, 武器上肩,一路高唱《弟兄们走向太阳和自由》这首歌进入了指定场所。 这首歌的第一段歌词里有一句是:会有复仇的一天,我们将获得自由!就 这样,我们带着武器,保持着建制返回了德国。我们白天走路,晚上露宿 ,沿途的生活物资供应都由英国人负责。一路上,队伍里开始传开了一条 小道消息,说是英美两国就要和苏联开战了,我们将被派去协助战斗,帮 助盟军去夺回被俄国人占领的德国土地。从我们当时编制未动,武器在手 的事实看,这个谣传似乎有它的可信性。但是进入德国后,我们就被要求 交出武器。三个月后我就被释放回家了。” …… 和老兵接触多了之后,我常常会发现一些有规律性的现象。比如,上 述“气宇轩昂”型的老兵都有一个共同点:缴枪的对象是英国人。他们在 成为战俘后都没有受过什么大罪。这几个老兵在战争中都曾历经危险和磨 难,但他们结束军人身份的方式却是符合战争常态的。因此,他们的从军 体验也比较符合常态,这种体验包含了源于铁血历练的刺激,源于战斗胜 败的悲喜,却唯独没有源于屈辱和折磨的痛楚。 人之骄横会有各种理由,但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尚未承受过真正的 挫折。在那些住过美国人的“莱茵大营”,在法国被逼迫扫过地雷,在俄 罗斯经历过5至 10年强制劳动的德国战俘中,很少有人会充满激情地正面 评价战争,至少我见过的老兵都是这样,其中戴宁的俘虏经历尤其典型。 1944年1月15日,戴宁所在的530通讯团进行了一次人员改编,他和30 名报务兵一起被分进作战部队,他被分到一个战地邮编为40167b的连队, 开始和普通步兵一样每天站岗放哨。这种变化使他亢奋,他在给父母的家 信中写道:“我并不厌恶这次调动,我现在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军人,我为 自己必须而且能够在前线担当重担而骄傲。” 随着战局的变化,部队沿着黑海的海岸线被苏军一步步地向西赶,克 里木、赫尔森、柏萨拉宾(今天的摩尔多瓦)……他的部队每到一个地方 都要尝试要驻守下来,但很快就又要后撤了。在撤退的路上,部队传达了 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的一次讲话,戴宁清楚地记得,戈培尔在讲话中信誓 旦旦地保证:这场战争在几个月内将会因为新武器的投入而出现重大的转 折。 新武器的出现还没有等到,潮水般的连续大撤退开始了。部队沿着黑 海一直撤到了罗马尼亚境内。 8月24日清晨,戴宁所在的部队来到了多瑙河的入海口。此时苏军就紧 紧地他们的盯在屁股后面,可供横渡多瑙河的轮渡船只只有一艘。为了不 当俘虏,连长命令全体人员下水泅渡。戴宁和8个士兵手抓着一个由马车改 造的木排下了水,整整用了一个钟头才飘过了宽阔的大河。刚上岸不久, 他就看见一辆苏军的武装快艇驶入了德军的泅渡水域,俄国人用机枪横扫 还在水中泅渡的德军士兵,河水很快被血染红了。这时对面的岸边出现了 大批苏军,来不及渡河的德军全都成了俘虏。 P246-247

编辑推荐

  ★1、《德意志的另一行泪:“二战”德国老兵寻访录》是国内第一本站在从德国参战兵的角度来审视发掘二战历史的。与同类图书相比,角度新颖。  ★2、40万字,300幅图片,部分图片为作者亲自拍摄,在国内首次采用,画面震撼,价值很高。  ★3、当事人首次披露一些鲜为人知的事实,如美国虐俘、南斯拉夫游击队杀俘、二战期间犹太人死亡的真实数字、苏军进入德国后的所作所为等。  ★3、史料难得,已成绝响。老兵已经开始离开人世,本书的史料价值有增无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德意志的另一行泪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8条)

 
 

  •   这是引用豆瓣读书上的一段评论 也是可以表现我的感受的一段评论

    开头就被吸引住了。读到中间,渐觉枯燥,惯性让我接着翻了下去,结果没想到在最后几几章高潮再起。如果让我来评价这本书的结构,我觉得该是:虎头,狗肚,凤尾。
      
       这本书角度非常新颖,但深度深入不够,对老兵的采访流于表面。不过,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参战的德国兵都是军特格拉斯。本书称作口述史未免名不副实,因为其中多数人没有什么特殊的分量,叙述也不免枯燥,我更愿意看做是一本口述的关于二战德国的边角料,但是切勿小看这边角料,细节往往最能直接表现事实的真相。如今又有几人知道,点燃当年慈禧太后的怒火、使她对十一国宣战最终导致庚子之变的导火索是坊间流传的八卦消息呢?
      
      书的开头一两章,讲了希特勒的发迹、战争的爆发,其中涉及苏德对波兰行动的历史。我对这段历史有些了解,十分讨厌自大的波兰人。有句话叫做:波兰人的昨天就是韩国的明天。可想而知其口碑。书中提出的问题比较尖锐:苏德同时入侵波兰,那么二战的帐仅仅算在德国头上是否合理?书中就盟军轰炸、美军虐俘、苏军烧杀所提出的此类问题较多,也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但是与这些相比,我更看重这本书的一个反战价值,虽然作者并没有将这点说透。书中不但讲了德军烧杀抢掠时老兵的感受与反思,也讲了老兵对盟军所作所为的回忆,那么,战争这东西,于人于己,都不是什么好东西。这是读完书之后值得思索的。
  •   老兵记忆还原德国人眼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看的许多二战方面的书,几乎都在叙述纳粹的‘恶’,至于参与到纳粹战争机器中个体的所思所想却少有人问津。其实德国人的一生已经按照国家为他们设计路线(少年队->青年团->劳役->军营)规划好了,自己的命运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的框架内是不能由自己主导的,况且思想也必然局限于当时那个时代。
    领袖说什么,人民只有照着走。就像我国毛泽东时期,全国人民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跟着领袖意志在走,哪怕有一丝不同意见便成为人民公敌而遭到迫害!当然这个时代对我们而言已经过去了,但看看朝鲜人民依旧生活在金家王朝的独裁统治之下,同样是朝鲜民族,对比南面的韩国高丽棒子简直是两个世界的人。当处于独裁专制之下,人们是没有选择余地的,只能对领袖高呼万岁!我国曾经也有那么一段黑暗时期,只不过对我们而言,黑暗早已散去……
    现在的德国早已不是二战时的德国,国家综合国力早已今不如昔了(经济实力落后于小日本,军事实力同样落后于英法,在世界的维和军事任务中,充其量就是给英美部队放哨而已),但德国人的反思与和平思潮却远远超过了二战时的德国。从这些老兵的记忆里,让人不止一次的感叹战争的残酷与无奈,更能体会到和平的珍贵。
    二战历史留给我们的不能只有力量对抗的激情,更重要的是对战争与和平的反思…………
  •   作者以二战德国老兵的角度,描绘了他们眼中的二战,使我看到了一幅完全不一样的历史画卷,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二战另类解读
  •   书里的细节,二战德国老兵对二战前的整个欧洲形势和世界局势的分析和解读,有点颠覆教科书上的二战史的感觉。从“战败国”“战败者”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二战,不能光是认为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尤其是在对前苏联的问题上。
  •   该书图文并茂,读起来不像其他关于记忆战争的书籍那样枯燥无味。作者为大家展现了二战德国老兵人性化的一面,也从另一个角度展现给读者许多战争背后的故事。读后让人有许多反思:战争带给人类最大的灾难就是撕扯人们之间的感情,民族间的,亲属间的...人类应该痛定思痛,不管遇到什麽问题,人的生命高于一切,高于所谓的“国家”、“政治”...
  •   试想一下,这里面的许多内容放在三十年前会是如何,当时的宣传都是伟大的苏联红军如何同仇敌忾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却毫不提及他们在德国境内的各种恶劣的行为,确实是纳粹做恶在先,但否认苏军的劣行对于其本身客观的评价却仅仅有害无益,感谢作者亲身采访二战德国老兵,让人们逐渐了解了事情的一些真相,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   拿到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很好,纸张很好,图片也十分清晰、独特,看得出来这些都是作者寻访的真实资料。说实话,我是比较喜欢二战德国兵的,他们刚毅顽强,觉有绝对的纪律性和服从性,而这本书不像国内或西方的一些书,将二战德国兵写的像是十恶不赦的恶魔、帮凶,而是真实的展现了他们的生活!很不错!
  •   作者通过采访老兵,根据老兵的讲述从各个层面去讲述二战时的德国,从更为唯物的角度是看那段历史。写的相当好。。。。
  •   第一次看到从中国人的视角观察二战的德国老兵
  •   二战德国老兵的战争回忆,全新的领域,由一个中国人来做,很特别的感觉。和二战日本老兵的回忆显著不同,德国对战争的反思的深刻超乎我的想象,再次为德国感动。作者的写作笔法也不错,读来犹如身临其境。自己看完了,正要给儿子也看看。
  •   德国人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作为一战战败国,凡尔赛的条约让德国人积蓄了复仇的力量。在战败以后,德国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在每一个德国士兵的身上都可以看出来。让人吃惊的是,苏联红军的掠杀只导致了几十万德军战俘的死亡,真正自称民主的美国的莱茵大营却故意虐杀了近百万放下武器的德国战俘。德意志的另一行泪,德国人民的反思和谢罪,这也是日耳曼民族之所以伟大之处。比起东洋的那群死不认罪的倭寇,高大的日耳曼人太伟大了。
  •   听袁腾飞讲二战的音频知道的这本书~最近在看二战,所以买来读读。

    首先感谢作者,不辞辛苦的采访一个一个的老兵,为我们了解一段历史的另一个侧面奔波。

    这本书给我展示的是一个伟大的德意志,这个问题儿童的伟大之处在于:对于历史,他善于反思,敢于正视。伟大不是因为他总是正确,而是因为这个民族懂得反思。一个民族和一个人一样,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也许是某法西斯国家给提供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吧,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就更加感受到了这种反思的可贵之处。

    每一个老兵都有一段让他们记忆而且愧疚一辈子的往事。他们无法选择出生的年代,历史给这代人造成了太大的伤害。他们制造了杀戮他们也谋杀了自己;他们带给太多人灾难他们也毁了自己的青春。
  •   二战德国老兵的真实写照。
  •   书中非常可观的评价了德军在二战中的表现,对于我这样的准二战军迷来讲,让我领略到了战争的细节,非常值得推荐,建议在网上的那些"部分"所谓的二战迷好好来阅读一下,顺便再配上“一个被遗忘的二战老兵”的自传,相信你们就不会在躺在自己的被窝里打着飞机意淫历史。
  •   书的开篇序中:作者即做出了让无数人感兴趣和疑问的 问题:20世纪德国注定是历史舞台的主角,而这个主角更多的是让世人无法想象和回味的!!!
    看这本书的时候,心中总是有太多感觉舒服和亲切的东西,不同于从小接受的历史教育和主旋律教育,书中太多故事和访谈让人更深刻的感触二战和世界……
    历史是人写的,可历史的灵魂是血和泪书写的!!!
  •   有趣的摘录:
    “如果希特勒能在1939年9月之前死去,他就会被作为德国历史上的伟人载入史册。”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是世界公认的,那就是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的“白色行动”。但打波兰是德国一家干的吗?9月1日,德国从西面入侵波兰;9月17日,苏联从东面入侵波兰;9月27日,华沙投降;9月28日,苏、德签订边界友好条约。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是:二战是由苏、德两国共同发动的。”
  •   内容很好!让人更全面的了解二战中的德国,图文并茂,详尽生动,从战争的参与者角度解读二战,让人耳目一新。就是质量不是太好,照片有很多都没有印好,太可惜了,虽然有些瑕疵 ,但这依然是本好书,所以还是给你好评。
  •   书从德国的角度讲述二战历史,告诉我们那些被人遗忘的历史。
  •   本书可以说是经典之作!德意志老兵让我有了一个全新的二战!
  •   看见这本书还是在《读者》这本杂志上看到的一则故事,独立之后很感动,似的从来没有人站在德国士兵的角度去看待二战,人们只姚一提到德国士兵就会说他们带来了战争,带来了痛苦,其实我们好好的想想,这场持续6年的战争并不是他们的错,错就错在阿道夫.希特勒一个人,他是万恶之源,德国士兵只是这场战争的工具和牺牲品,虽然书还在路上,但此时我很期待尽快读到这本书。
  •   二战老兵对战争的思考也在启发着现在的人,我们是不是该思考些什么
  •   是在《读者》上看到的小说节选,当时感觉不错,所以想看全文。正像书名说的那样,展现的是为人所不知的二战德国,在二战历史上,前期的德国所向披靡,而后期的德国兵败如山倒,但谁去关心真正卖命的士兵呢,都是说希特勒怎样怎样的,这本书就是介绍的德国普通士兵的生活和他们眼中的二战和元首
  •   从老兵的角度看二战,最真实,最详尽,最综合,至少这是区别于教科的另一个更好的角度。
  •   由于这部书的内容基于对二战老兵身世的描写,还原度很高,很客观,并未刻意删改。而且故事性也比较强,可读性很高。还配有数量适中的插图,质量也不错。所以推荐阅读!
  •   以访谈的形式展开,内容极其丰富,图片资料极其详实。绝对的物有所值。
    再次让我产生了对二战、德国、希特勒的兴趣。
  •   一直挺喜欢的德国的,所以也想看看这个国家的历史了,特别是二战中的德国!
  •   内容不错 都是每个德国老兵的亲身经历 很真实

    这本书我觉得应该做成硬皮的 可以很好的保存收藏, 所以这一版本封皮太软 纸张质量薄 质量一般 存在个别错别字的

    但是内容很值得一读,其他的都不重要了
  •   很不错的书,强烈的推荐,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欧洲的二战史,特别是德国国家以及德国国民的角度。
  •   确实,以前了解二战基本都来自“战胜国”一方,本书用德国士兵的亲历从另一个角度让我重新认识二战
  •   换个视角看德国发起的二战,其中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   是一本好书,很值得一读。只是被访的德国老兵中,没有纳粹分子。不知道这些人是如何看待他们的行为的。
  •   另眼看二战
    苏联和德国联合闪击波兰
  •   普通德国老百姓的二战经历,推荐!
  •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幸运的是,我们依然可以听到失败者发出的声音。这本书就提供了如此的一个角度让我看到了历史教科书之外的历史。战争亲历者,尤其是属于战败方阵营普通士兵的口述,非常的珍贵和独特。非常好的二战历史材料。在飞机上几乎是一口气看完本书,强力推荐!
  •   德国,一个让世界震动了两次的充满变数和活力的国家。有人曾说过,德意志拷问世界,世界文明的幸事(有见康德和马克思),德意志拷打世界,世界将面临无比苦痛的深渊(有见两次世界大战)。德意志民族,让人为之侧目,恐惧,甚至谩骂。但这本书,沉重地写出了德意志民族往昔的辉煌与沉沦,让人不忍卒读,感慨良多,非一句物超所值所能概括的,好书!!!
  •   这本书带给我非常深刻的启示,即使历史是多少完整而真实地呈现在面前,要读懂它并不是容易的事。
    其实我对历史、战争的书一直都不感兴趣。买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在德国出差了2个星期,觉得德国人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民族,但为什么要发动一场残酷的战争?
    这本书的后半部份特别精彩,使得我看得半夜都不肯睡觉...
  •   看了前两章,从普通士兵的角度对战争多了一层诠释,是作者用心积累的作品,文笔流畅。推荐,比较哪些反复简单抄袭的二战战役描述书来说对读者的启发性强多啦。
  •   从二战战败国普通士兵的角度去看那个时代,让人非常感慨!那么多打着国家利益的战争到底愚弄了多少普通百姓。
  •   通过对当事人的口述,让我们今天的人们知道当年二战时德国人的感受以及经历,揭开了一段被人们遗忘但又及其震撼人心的历史。
  •   女儿突然对德意志感兴趣,对了解"二战"历史很有帮助。
  •   看了《兵临城下》,看了《钢琴师》,再看了这本书,感情相当复杂;从不同的视角看到不同的东西,战争是场瘟疫,将所有有关和无关的人都卷入其中,当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捆绑到一起时,剩下的就只有执行了!
    无论是德国还是苏联的战争精神,对中国来讲,在维护主权完整方面,除了谴责,我们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   有一点疑问,本书“纳粹婴儿师”这节内容与《军事史林》杂志2006年第7期56页文章几乎一样,但其署名为陈家光、陈浩、郭国防三人。我从心底里希望《德意志的另一行泪》百分之百是作者朱维毅的原创!
  •   非常好的一本书,让我们从完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二战,越来越觉得,历史课本从来都是片面的。兼听则明啊。
  •   揭秘“二战”中不为大家所知的历史,使我感动战争永远是政治的需要...........
  •   初步看了下,感觉不错,文笔很好,并配有图片,读起来很轻松。
    建议看之前先对二战历史做一定了解。
  •   一个理工科出身的作者,写下如此作品殊为难得,从当事人的视角看待二战的作品甚少,此书填补了一项空白。
  •   看这本书时我像是随作者走进了一个个老兵的世界,走进了一段令人心痛和引以为戒的历史。
  •   书有A4纸那么大,字不少,图也多
    冲着二战3oo张德国历史士兵的照片买的,照片和文字配在一起
    不是那种加厚纸照片样,小有失望。
    要花很长时候才能读完呢
    总之,值得一读!!!
  •   有人说德意志是一个喜欢思考的民族!他们在拷问世界的时候,涌现了无数的哲学家、音乐家、科学家;然而他在拷打世界的时候,爆发了全人类的灾难——两次世界大战。
    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永远无法想象出战争到底有多残酷,那些道貌岸然的盟军到底是拯救人们的天使还是凶残的恶魔?有的章节读起来心情十分复杂。很好的一部书!
  •   以战败国的角度来诠释二战的罪恶,值得一看
  •   书不错,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了解 二战 ,战争真的很残酷!愿世界和平!
  •   一个从未发现的角度观看二战时。。战争让某些名字载入了史册。。也给更多的生命带来了几代人的伤痛。。
  •   第一次在当当网买的书,感觉很满意,书也很不错,喜欢历史尤其是德国历史的一定不要错过。
  •   在这本书里看到了一个个真实的人,有血有肉,二战对普通人一生的影响,战争是可怕的。。。
  •   不一般的视角,不是什么正义或疯狂,也不是什么武器迷军服迷,而是一个个劫后余生的老兵一生经历和真切的感悟~~非常值得看!
  •   虽是国人所写,但是角度不一样,而且还是在德国生活期间所采访的一手资料,挺不错~
  •   让孩子进下了解了二战的历史。
  •   看了有三分之一吧,挺好的一本书。对德国,特别是对苏联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我们的历史教育有了反思。
    最近这些反思类的文字、视频看多了,认为 所有的狂热都将成为过去,现在我们对财富的狂热,过些年之后,我们也同样会觉得是可笑的。
    但是也不能用现在的眼光来苛求以前的事情。
  •   对二战有了更广泛全面的了解,对于众多真实照片很震撼~
  •   历史永远不会尘封。
    敢于面对历史的错误
    德国人与日本人本质上的区别。
    所以德国是磊落的,而日本则是龌龊的。


    前苏联在某些方面也并不光明正大。 如果读过此书会深深被几个数学所震撼。

    5、15、85、195。可怕的政治牺牲品。
  •   重新认识二战历史
  •   二战真的是一个可以令人深讨的历史,对现在有借鉴的作用
  •   一开始是在《读者》上看到了此书的节选,很喜欢就把书买回来慢慢看。作者从另一个视角看二战,看了很有感触。
  •   身为历史专业生,我很喜欢这本书,德国真的是一个很神奇的国度
  •   这本书可以让你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德国人和二战
  •   战争留下的永远只有伤痛,无论对于德国、苏联……或者任何一个国家,期望大家都看看这本书,写的真的很好,看看战争背后的故事,永远没有胜利者!
  •   从另一个视角看待二战
  •   另一视角看二战 给自己一个宏观的态度
  •   从另一个角度看二战 非常不错
  •   这本书完全颠覆了以前对纳粹德国的认识,德国士兵并不是一群杀人机器,如果不考虑现在世界的主流意识相态那么他们也是一群有血有肉的战斗英雄。
  •   内容很是真实的反映了二战德军的战时生活,给予了我新的看法
  •   我儿子看了后,说很好,他对二战又有了新认识。
  •   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详细地记录了德国纳粹给德国人民以及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希特勒所犯下的反人类罪,最终都要让德国的普通民众来承受并偿还人类的血债。
  •   这个沉重不是那个沉重……就是拿起来很重的感觉。吓我一跳~~~~咋么会这么重~~~~~书还没看,但作为一枚二战控,还是给五星
  •   二战迷应该要看的一本,
  •   了解了真实的德国鬼子
  •   之前看到一部分书摘就毫不犹豫的买了。送的超快!
    书很好,质量好,内容好,看到了另一面的德国。
  •   日本人哪能和德国人相比?历史文化悠久的一个民族。国家战争机器一旦开动一个人的命运何等渺小。中国有句古话:“胜者王败者寇”原是有道理,但:“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   写的很好,看到了德国另一面
  •   帮朋友买的,她很喜欢。德国军官很养眼
  •   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德国观点的书 纸质很好 很喜欢 正版很给力
  •   好书不错,从另一方面观察德国及其人民.
  •   了解德国不错的书
  •   这部书平实,内容丰富,反映的是更多的德国人是如何看待那场战争的。中华民族与日耳曼民族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有时狂热,有时严谨,但都为此付出过代价。总结历史,认真地思考未来。
  •   这是我看过的为数不多的一本好书;用了几天时间全部看完,而且常常是深夜看到一二点(白天很少时间)。掩卷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感慨万千-为书中真实人物的命运,为人性,为至古到今的社会的本质。作者确实写的好,可能也与作者的高素质以及那段真实的历史有关。
  •   相比之下,抗战的那批国军士兵的命运,真的让人很无语!

    借用《太极旗飘扬》里面的那句台词:”操你妈滴意识形态”!
  •   很深的文字功底,深入的人物走访,有时间检验的人生感悟,行程了对有跨度历史的客观描述,尤其适合中国人研读,有利于我们懂得什么是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声音,世界绝非非黑即白!
  •   无论是何人种、有何信仰,人类都有报复心理,这就是人性,也是人类发展历史始终伴随着战争的原因。
  •   真实地揭露战争的残酷,客观、生动,令人受益匪浅。
    是同类书籍中少有的佳作
  •   无意间看到一篇短文中有这本书的简介,然后才买的。非常喜欢。因为作者用了不一样的视角阐述了同一个战争。新鲜却发人深省
  •   对一段历史的客观、真实回顾,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当下。喜欢这本书!
  •   这本书从另一个角度给人解读战争给人们造成的影响,从另一个角度让我们走近纳粹士兵,让人体会到了亲情,爱情,友情在战争的面前时多么的苍白。
  •   写的超级赞的一本书!!!喜欢历史的人绝对值得一看,书也是正版的。强烈推荐!!
  •   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德意志和他的精神
  •   回忆录形式的书籍,但绝对真实,给你一个真实的德意志和苏联。
  •   表示其实作者就是想为德意志翻案吧。至少我看到的更多的偏向我德意志
  •   决定忽略作者行文中的瑕疵和看起来不那么体面的封面。因为内容实在很好。这个好不是指文笔,而是所有被访人员的态度和对生命、对战争的感悟。
  •   感受到另一个德意志
  •   直击历史,真实再现,非常不错
  •   观点新颖,大量照片,也算客观,推荐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