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作者:葛新德,衡国良 著 页数:115
Tag标签:无
前言
“摄外功夫”汇集了几十幅优秀新闻摄影作品,以及它们背后展示作者发现、思考、捕捉这些新闻照片的过程。经历是别人的,经验是点滴的,但我相信,任何一位入门不久的新记者读完它都不会失望。也许,他人的经验和教训,很快会转变成为自己的一笔财富。 当下,摄影的普及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而体现的。多少年以前,照相机属于高档奢侈品,许多中国人至死没拍过、也没被人拍过一张照片。那年重庆开县井喷事件,由于一些遇难者生前没有照片,人们为他们送葬时怀抱的遗像竟是他们死后的遗容,画面震撼又令人感到无限悲哀。现在不一样了。照相机无所不在,照片无所不在。这些年中国发生的几乎所有引人注目的事件,我们都不难找到它们的图片影像。数码相机的普及使人人都可能成为’摄影家,我们甚至在新闻现场常常为手端相机的人闯入自己的镜头“穿帮”而头疼不已。照相,变成了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摄影的基础知识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掌握,这当然包括新闻纪实与“艺术创作”等不同摄影门类的原则区别“君不见刘羚羊”、“张飞鸽”、“周老虎”以至“金像奖”造假事件,最先不都是由摄影发烧友在网络上披露而引为公共话题的吗?而以前,摄影只是摄影界小圈子里的事,我们照什么,人们就看什么,外人是没有多少发言权的。摄影的普及促进了摄影的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以为,摄影越普及,它对职业摄影人的要求就越高,如同延绵大地的万里长城,总会以高高矗立的烽火台为标志一样。 毋庸置疑,摄影记者就是一群职业摄影人。也就是说摄影记者拍的作品,不应等同一个发烧友的作品,甚至与一个摄影家的作品也不尽相同。发烧友、摄影家的作品可以“赏心悦目”也可以“孤芳自赏”。摄影记者的作品却以社会意义为标准,它披露真相、传递信息,它面对的主要是人与社会,它必须对事实负责,对读者负责,对时代负责。它的价值不在是否“蓬荜生辉”,而在于是否能在历史的档案册里占有一个页码。 摄影记者必须得有娴熟的技术技巧。相机数码化已经给了人们不少捷径,比技术技巧更重要的,是摄影记者的眼光,而这种观察力的提高,却不能一蹴而就。 认知生活,感悟时代,是摄影记者的基本功,其练就过程贯穿于每时每刻,一生一世。 背对历史,面向未来,是摄影记者的立足点。许多时候,我们对生活认识到什么程度,我们的照片就能拍到什么程度。如果不能瞻前顾后地思索眼前发生的现象,拍摄起来我们甚至都难以找到一个准确的切入点。 我想,这本“摄外功夫”一定会给新闻摄影初学者带来更广阔的视野。
内容概要
《摄影记者摄外功夫50例》汇集了几十幅优秀新闻摄影作品,以及它们背后展示作者发现、思考、捕捉这些新闻照片的过程。经历是别人的,经验是点滴的,但我相信,任何一位入门不久的新记者读完它都不会失望。也许,他人的经验和教训,很快会转变成为自己的一笔财富。
作者简介
葛新德,高级记者。1984年出生。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1年起先后任《西南画报》川南军区、《空军生活》杂志、《空军报》、《山西日报》《陕西日报》摄影记者。著有《摄影美的探索》《摄影美的创造》、《昨天的瞬间》《新闻摄影学概论》、《新闻图片剪裁50例》等。陕西新闻摄影学会名誉会长,曾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学术。 衡国良,摄影记者。1966年出生。1983年入伍在武警新疆总队一支队服役。1987年在西安污水处理厂工作。1919年应聘至华商报社。2008年调至华商传媒集团工作。曾参与编撰《影像影响》、《影像10年》、《铭记——华商传媒集团2008新闻摄影年鉴》、《问道——华商传媒集团2009新闻摄影年鉴》、《新闻图片剪裁50例》等。现为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陕西省青联委员、陕西省新闻摄影学会会员、西安市青年摄影家协会理事。
书籍目录
序开场白——“摄外功夫”促膝谈对比的震撼刘翔雅典夺冠西湖边一棵树老兵与小兵特警保卫乘客民主的权利窑主与矿工长途客车同是母子强拆违章建筑山村娶来新媳妇三峡大坝工地城墙婚礼手术中的默哀斗争恶霸地主藏露的意境疑犯归案重庆“打黑除恶”风暴讨股金紧急医疗所内的母子人类母爱迎接奥运圣火大学生卖报面对生命柬埔寨难民象征的情趣泥石流夺黄河人体摄影活动重建灾区小学巴黎街头贴野广告者被游街国营小摊兰考的春天废墟上的幸存者重庆百年不遇大旱路与人199.7.1 北京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占领南京总统府夸张的技巧“阿联!阿联!”特珠画家渴望救援北京奥运特写的魅力“瓷娃娃”福原爱感染艾滋病毒的老妪真假漩涡中的周正龙又一只国宝诞生了5·12地震——罹难女生乌干达旱灾深圳股潮渴望读书上访者在结婚登记处后记
章节摘录
衡:视觉冲击力是新闻摄影圈这些年使用频率很高的词,大家都这么说,但很难;隹确解读它。 葛:起初的说法是“形象冲击力”,说着说着便转化成“视觉冲击力”了。说法不同。意思应该是一致的,大可不必咬文嚼字,考究哪个提法能更准确表达新闻照片的形象魅力。既然大家都习惯了“视觉冲击力”。咱们就拿它说事吧。 衡:一张新闻照片视觉冲击力的强与弱,或者压根对受众的视觉没有任何刺激性,有人说主要体现在新闻题材上。比如体育竞技题材,矛盾斗争极为激烈,运动员的肢体与面部表情瞬息万变,其对观众的视觉冲击是不言而喻的。 葛:这种认识有一定道理,但未必准确。有些相对静态的新闻题材。比如我们前面分析探讨过的《民主的权利》等优秀作品,照片里的形象既没有炽烈的肢体语言,也没有如火如荼的矛盾冲突;然而,新闻事实包含的矛盾与读者关注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非常贴近,瞬间也把握得十分到位,作品对受众的视觉冲击也是业内外公认的。 衡:说到这里,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认知:照片的视觉冲击力,与新闻题材有关,但又不能以题材决定冲击力的强弱。照片的视觉冲击力,与摄影记者对题材的认知和运用一定表现手法密切相关。 葛:你的认知既有科学的理性,又有可操作性。就拿徐京星获2004年“华赛”奖的《刘翔雅典夺冠》为例。其形象对受众的视觉冲击,刘翔最后冲刺的肢体语言固然是首要元素。而对比的表现手法。也为刺激受众的视觉做出了默默的奉献。 衡:由于作者的取景框里出现了两个竞争对手,不但客观形成先后;中线的矛盾对立,又展现了二者肢体语言与面部表情的反差参照,而二者的着装与肤色,更在对比中突出了刘翔。如果徐京星的取景框里只有刘翔一人冲刺的形象,也就没有上述对比照应了。 葛:“视觉冲击力”一词,实在是个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概念,它包含着诸多元素。其中还可能有未发现与认识的东西。总而言之,几句话是说不清楚的。我们之所以拿它说事,无非一再强调记者的“摄外功夫”。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