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作者:胡鸿杰 页数:187
Tag标签:无
前言
自从1978年进入档案学的研究领域以来,思考“中国档案学究竞为我、我们乃至社会产生哪些影响?”以及“我、我们将为档案学带来什么?”就一直成为我挥之不去的情结。我用一篇博士论文的篇幅及其相关的后续文章,试图探寻中国档案学的逻辑起点,研究中国档案学形成的基本因素,分析中国档案学的结构功能,判明中国档案学的理论价值。 如果从上世纪30年代,程长源的《县政府档案管理法》和《行政效率》杂志中论及档案管理的系统文章算起,我国的档案学研究已经有了七十多年的历史。在档案学形成、发展的各个时期都产生了为数众多、风格各异的著述,至今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学术群落。面对这样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一定分量的学科,简单地肯定和否定显然都不是科学的态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面对市场经济和信息化社会,我国许多的传统理论都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面临着危机。具体到中国档案学而言,这种危机有时不单单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现实版的生存问题。不能否认的是,中国档案学目前正面临着来自学界和实践领域的双重压力。从学科划分方面看,中国档案学经历了从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到管理学“三位一体”学科的过渡,长期游离在各大学科体系的边缘,苦恼于名称和归属的种种尴尬。从实际应用方面看,中国档案学从最初的工作方法阐释到教育模式的确立,从政府解决行政效率的措施到“西学东渐”的传播媒体,已经渐渐地与管理活动产生了一定的距离。 从客观上看,能否克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档案学自身的结构、功能以及它们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对于包括档案学在内的任何一门学科来说,它不仅要解决“是什么”和“有什么”的问题,即该学科的逻辑起点、理论结构和社会功能,还要解决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即该学科的产生、发展的基本因素和基本规律,特别应当阐释该门学科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和对社会的基本贡献。从主观上看,能否突破学科发展中的瓶颈、“化腐朽为神奇”,只能取决于研究者对“中国档案学在科学领域中的基本位置和应该具备的基本功能”的清醒认识,以及由此形成的“使中国档案学合理地融人管理类科学的途径和实施方法”,进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改变目前中国档案学研究中存在的盲从状态,实现学科的自觉。 我始终坚信,中国档案学作为一种“科学的存在”,一种形成、发展了数十年的理论体系,它势必存在一些能够影响和作用社会的方式。虽然人们不能期望中国档案学像哲学那样发人深省,更不能期望中国档案学像市场营销学那样在短期内给人带来巨大的财富,但是,人们却有理由相信中国档案学所带来的理念与模式能够证明它的价值和尊严。
内容概要
公元1935年,有一部名为《县政府档案管理法》的图书在我国出版了。它就像许多事物一样,对处于动荡年代的中国来说,平凡得无法引起人们的注意。然而,它对于今天的档案学者而言却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件,因为它标志着一门学科——中国档案学的诞生。公元1952年,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在自己创办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里开设了以档案学的教育和研究为基本内容的专业。这就在客观上为档案学的探索者和实践者提供了“摇篮”,使中国档案学的研究形成了具有专业背景的群体。公元197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成为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在其后二十余年的学习和工作中,档案学与其说是我的专业,倒不如说是我挥之不去的情结——它占据了我许多工作和思考的空间。这就促使我不得不去考虑这样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那就是中国档案学究竞为我、我们乃至社会带来了什么?这篇文章就是这种思考的阶段性成果。 在中国档案学发展的各个时期,都产生了为数众多、风格各异的著述,至今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学术群落。中国档案学作为一门形成七十多年的学科,事实上已经对科学和社会产生了影响。笔者认为,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中国档案学自身的基本理念和模式实现的。中国档案学的理念是指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分析和看待事物的基本思想,而中国档案学的模式则是在其理念作用下形成的一整套“制作学科”的行为方式。中国档案学的理念与模式是通过形成学科的基本因素、构成学科的基本框架和研究学科的切入方法体现出来的。因此,研究中国档案学的理念、探寻中国档案学的模式,只有从分析中国档案学的逻辑起点人手,以中国档案学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因素为出发点,以中国档案学的主要学科的结构和功能为基本内容,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中国档案学的发展规律,真实、充分地感悟中国档案学给人类带来的精神与物质财富。
作者简介
胡鸿杰,男,1958年生,国家二级运动员。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0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硕士学位,2002年6月获得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
1982年至1986年供职于国家档案局教育处,1986年至1996年在中国档案出版社先后担任总编室主任、综合编辑室主任和《办公室业务》杂志社总编辑。
1996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通讯》杂志社总编辑和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讲授《管理思想史》、《现代管理导论》、《行政学》、《办公室管理》和《项目管理》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关与办公室管理和档案学基础理论。
此外,还兼任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文史类委员会委员、中国公文写作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高教秘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和中国档案学会会员。
书籍目录
导论 探寻中国档案学的逻辑起点 第一节 对档案学逻辑起点的传统表述 第二节 中国档案学逻辑起点的界定与选择第一编 中国档案学形成、发展的基本因素 第一章 档案学的生成背景 第一节 行政效率运动 第二节 文书(档案)的改革与中国档案学的产生 第二章 档案学的理论条件 第一节 影响档案学形成、发展的基础学科 第二节 影响档案学形成、发展的相关学科 第三章 档案学的职业基础 第一节 档案职业的形态 第二节 档案职业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 档案学的学者构成 第一节 中国档案学者的自然状况 第二节 中国档案学者的特质 第三节 中国档案学者的心态与出路第二编 中国档案学的结构功能 第五章 档案学的“基干体”——档案管理学 第一节 档案管理学的结构演进 第二节 档案管理学的结构与功能 第六章 档案学的“衍生群”(上)——档案文献编纂学 第一节 档案文献编纂学结构的演进 第二节 档案文献编纂学的结构与功能 第七章 档案学的“衍生群”(中)——档案保护技术学与中国档案史 第一节 档案保护技术学 第二节 中国档案史 第八章 档案学的“衍生群”(下)——电子文件管理与“濒危学科” 第一节 电子文件管理 第二节 档案学的“濒危学科” 第九章 档案学的“终极者”——档案学概论 第一节 档案学概论的结构演进 第二节 档案学概论的结构与功能第三编 中国档案学的价值 第十章 中国档案学的评价机制 第一节 中国档案学理论评价标准的选择 第二节 中国档案学在科学演化结构中的定位 第三节 中国档案学在科学学科结构中的定位 第十一章 中国档案学的科学贡献 第一节 中国档案学对科学体系的贡献 第二节 中国档案学的理论扩展 第十二章 中国档案学的学术尊严 第一节 中国档案学的状态与学术尊严 第二节 中国档案学的学科建构与学术尊严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一)档案学的学科定位 讨论一门学科的学科定位,就是选择或制定一定的标准对该学科进行评价。对一门学科进行评价,主要采用“外部的证实”和“内在的完备”两种标准。由于“外部的证实”本身的种种缺陷,使其无法准确地评价一门学科的内部状态。因此,需要一种根据理论内部的状况去说明理论价值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爱因斯坦等人所推崇的理性价值评价的方法。据此,可以对中国档案学研究对象的层次、与领属学科的关系、学科结构及演化规律等进行科学的认定,进而发现学科本身的特征和优势。 (二)档案学的理论贡献 中国档案学的贡献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认识:其一是在科学领域中的体现,即中国档案学通过自身的理论、结构、功能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去验证和揭示科学规律;其二是在社会领域中的体现,即中国档案学通过自身的理论及其功能,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笔者始终认为,中国档案学是一门产生于行政组织、服务于管理决策的理论。这种理论具有相互联系的两大优势:其一是对管理程序的系统分析;其二形成了一种信息资源(主要指管理决策资源)重构的模式。虽然我国档案学界对各类档案的概念还存在不同的看法,但却谁也没有能够阻止这种管理活动的普及。这种现象可以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在社会领域中,一种活动的模式有时要比它所说明的概念更重要。由中国档案学所传递的围绕着管理活动及其决策进行管理资源重新配置与整合的理念和模式,之所以可以被众多的行业和部门接受并加以实施,并非是这些行业和部门十分明了和完全接受“档案”的概念,而是它们非常认同这种管理活动的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档案学对科学理论的最大贡献并不在于使广大民众明辨档案的概念,而是使他们接受由中国档案学所倡导的理念和所推行的模式。 (三)档案学的学术尊严 学术尊严作为一门学科研究主体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研究准则,是学术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学术研究的主体对自己研究的学科有了充分的认识,能够意识到学科理论体系的学术价值,并且愿意为此而献身的时候,一门学科的学术尊严才有可能形成。 事实上,中国档案学还存在一些在学科发展中的“先天不足”,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所阐释的学科形态和研究主体心态上的种种缺陷。笔者认为,重新塑造中国档案学的尊严,就必须把握中国档案学理论研究的基调,加强对中国档案学学术历史的研究和建设中国档案学的学术规范。也就是说,中国档案学的学术尊严也只能是在学科发展到特定时期,其研究者主体意识觉醒的产物。 20世纪著名的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曾经提出,“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只有把追求科学真理作为动机,不为名利所驱使,才能保证科学真正的价值,才能使科学的纯洁性不为功利主义的思想所污染。”笔者同样相信,当中国档案学人能够真正不为功利和世俗所诱惑,不为权势和偏见所干扰,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国档案学就一定能够获得应有的学术地位,享有属于自己的尊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