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

出版时间:2011-2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作者:冯友兰  页数:303  译者:赵复三  
Tag标签:无  

前言

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惟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详也。历稽载籍,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而其识其才,较之学术巨著尤为需要。余著此书,于史料选材,亦既勉竭绵薄矣,复得借重布德博士(Derk Bodde)之文才,何幸如之。西方读者,倘觉此书易晓,娓娓可读,博士与有力焉;选材编排,博士亦每有建议。本书小史耳,研究中国哲学,以为导引可也。欲知其详,尚有拙著大《中国哲学史》”,亦承布德博士英译;又有近作《新原道》,已承牛津大学休士先生(E.R.Hughes)英译;可供参阅。本书所引中国原籍,每亦借用二君之译文,书此致谢。一九四六至四七年,余于宾夕法尼亚大学任访问教授,因著此书。此行承洛克斐勒基金会资助,乘此书出版之际,致以谢意。该校东方学系师生诸君之合作、鼓励,亦所感谢:该系中文副教授布德博士,尤所感谢。国会图书馆亚洲部主任恒慕义先生(A.W.Hummel)为此书安排出版,亦致谢意。

内容概要

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出版。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最佳入门书,其后又有多种外国语种的译本出版,五十多年来,一直是世界许多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
此书“冶哲学史经验与哲学心得于一炉,以二十万字述几千年中国哲学史,简明,生动,出神入化”,但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由冯友兰的学生涂又光先生第一次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首版印刷十万册,很快售罄,成为当时学术界的畅销书。
我国当代著名学者赵复三先生于21世纪初重新翻译了此书,译文准确、通俗地传达了冯先生原著的精神。此插图修订版即以赵先生译文为底本,参照英文原版和涂译修订了明显的错误,并配以大量图片以期作为正文的延伸与补充,希望这些插图能够帮助读者理解书中的内容,增进阅读的乐趣。

作者简介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52年后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译者赵复三,祖籍江苏宝山,1926年生。少从周一良、王守惠先生读中国古典文学。1943年入上海圣约
翰大学,1946年大学毕业。1964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室主任。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被聘为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副所长。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长,主张以蔡元培思想,学术自由、兼容并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办院方针。1989年退职移居国外,在法国、美国、加拿大执教,曾获荣誉神学博士学位。1997年退休,从事中外思想史研究。

书籍目录

作者自序 001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001
1.1 哲学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 002
1.2 中国哲学的问题和它的精神 006
1.3 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的方式 009
1.4 语言的障碍 011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013
2.1 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 014
2.2 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 015
2.3 《上农》——农业的价值 016
2.4 “反者道之动” 016
2.5 对自然的理想化 017
2.6 家族制度 017
2.7 入世和出世 018
2.8 中国的艺术与诗歌 019
2.9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019
2.10 海洋国家与大陆国家 021
2.11 中国哲学中的“常”与“变” 022
第三章 诸子的由来 025
3.1 司马谈与六家 026
3.2 刘歆及其诸子由来的学说 027
3.3 对刘歆学说的修正 029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 033
4.1 孔子与六经 034
4.2 教育家孔子 035
4.3 “正名” 036
4.4 “仁”与“义” 036
4.5 “忠”与“恕” 037
4.6 “知命” 038
4.7 孔子的心灵修养 039
4.8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040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 043
5.1 墨家的社会背景 044
5.2 墨子对儒家的批评 046
5.3 兼爱 047
5.4 “天志”与“明鬼” 048
5.5 表面上的矛盾 049
5.6 国家的起源 050
第六章 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053
6.1 早期道家与隐者 054
6.2 杨朱的基本思想 055
6.3 杨朱思想举例 055
6.4 《老子》与《庄子》中的杨朱思想 056
6.5 道家思想的发展 057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059
7.1 性善说 060
7.2 儒墨两家的基本分歧 061
7.3 政治哲学 063
7.4 神秘主义 066
第八章 名 家 069
8.1 名家和“辩者” 070
8.2 惠施的相对性理论 072
8.3 公孙龙的共相说 074
8.4 惠施和公孙龙学说的意义 076
第九章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079
9.1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 080
9.2 道,无名 080
9.3 自然的不变规律 083
9.4 为人处世 084
9.5 政治理论 086
第十章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089
10.1 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 090
10.2 得到相对快乐的途径 090
10.3 政治与社会哲学 091
10.4 感情和理性 092
10.5 达到至乐的途径 094
10.6 有限的观点 094
10.7 更高层次的观点 096
10.8 更高层次的知识 097
10.9 神秘主义的方法论 098
第十一章 后期的墨家 101
11.1 关于知识和名的讨论 103
11.2 关于“辩”的讨论 103
11.3 “兼爱”辨 105
11.4 为“兼爱”辩 106
11.5 对其他学派的批判 107
第十二章 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
发生论 109
12.1 六种术数 110
12.2 《洪范》所描述的五行 111
12.3 《月令》 113
12.4 邹衍 113
12.5 一种历史哲学 115
12.6 “易传”中描述的阴阳原则 117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
荀子 121
13.1 人的地位 122
13.2 关于人性的学说 123
13.3 道德的起源 124
13.4 关于礼乐的学说 125
13.5 关于逻辑的理论 127
13.6 论其他学派的谬误 128
第十四章 韩非子与法家 131
14.1 法家的社会背景 132
14.2 韩非子,法家的集大成者 133
14.3 法家的历史哲学 134
14.4 治国之道 135
14.5 法家与道家 136
14.6 法家与儒家 137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而上学 139
15.1 事物之“理” 140
15.2 万物生成之“道” 142
15.3 万物变易之“道” 143
15.4 “中”与“和” 144
15.5 “庸”与“常” 146
15.6 从启蒙到止于至善——明与诚 147
第十六章 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主张 149
16.1 秦朝统一中国前的中国
政治情况 150
16.2 中国的统一 151
16.3 《大学》 153
16.4 《荀子》中的折中倾向 154
16.5 《庄子》中的折中倾向 155
16.6 司马谈和刘歆的折中主义
思想 156
第十七章 汉帝国的理论家:董仲舒 161
17.1 阴阳家和儒家的合流 162
17.2 宇宙论 163
17.3 人性论 165
17.4 社会伦理学说 165
17.5 政治哲学 167
17.6 历史哲学 168
17.7 对《春秋》的解释 169
17.8 社会进步的三个阶段 170
第十八章 儒家兴盛和道家再起 173
18.1 思想的统一 174
18.2 孔子在汉代思想界的地位 175
18.3 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分歧 177
18.4 扬雄和王充 179
18.5 道家与佛家 179
18.6 政治和社会背景 180
第十九章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 185
19.1 名家再次引起人们的兴趣 186
19.2 对孔子的重新诠释 187
19.3 向秀和郭象 188
19.4 道是“无” 188
19.5 万物的“独化” 189
19.6 典制与道德 190
19.7 有为和无为 191
19.8 知识与模仿 191
19.9 齐万物 194
19.10 终极的自由与快乐 194
第二十章 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 197
20.1 风流与浪漫精神 198
20.2 “杨朱的乐园” 199
20.3 率性的生活 200
20.4 感情 203
20.5 情爱 204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基础 207
21.1 佛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208
21.2 佛教的基本观念 209
21.3 二谛义 211
21.4 僧肇的哲学 212
21.5 道生的哲学 214
第二十二章 禅宗:潜默的哲学 219
22.1 禅宗起源的旧说 220
22.2 第一义不可说 221
22.3 修禅的方法 222
22.4 顿悟 224
22.5 无成之功 226
第二十三章 更新的儒家:宇宙论者 229
23.1 韩愈和李翱 230
23.2 周敦颐的宇宙论 232
23.3 精神修养的方法 233
23.4 邵雍的宇宙论 234
23.5 事物演化的规律 236
23.6 张载的宇宙论 237
第二十四章 更新的儒家:两个学派的
开端 241
24.1 程颢对“仁”的认识 242
24.2 程朱的“理”的观念的来源 243
24.3 程颐的“理”的观念 245
24.4 陶冶感情的方法 246
24.5 寻孔颜乐处 247
第二十五章 更新的儒学:主张柏拉图式
理念的理学 251
25.1 朱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52
25.2 “理”或原理 253
25.3 太极 254
25.4 “气” 255
25.5 性和心 256
25.6 政治哲学 258
25.7 修心养性的方法 259
第二十六章 更新的儒学中的另一派:
宇宙心学 261
26.1 陆九渊关于“心”的概念 262
26.2 王守仁的“宇宙”概念 262
26.3 “明德” 263
26.4 “良知”——来自直觉的认识 264
26.5 “正事” 265
26.6 “用敬” 267
26.7 对佛学的批评 267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入 271
27.1 反对更新的儒学的思潮 272
27.2 孔教运动 275
27.3 西方思想的传入 278
27.4 西方哲学的传入 281
第二十八章 厕身现代世界的中国
哲学 285
28.1 哲学家和哲学史家 286
28.2 抗日战争时期的哲学耕耘 287
28.3 哲学的性质 289
28.4 人生的境界 290
28.5 形而上学中的方法论 293
英文版编者序295
译后记299
出版后记304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1.1 哲学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 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的生活渗透了儒家思想,儒家俨然成为一种宗教。而事实上,儒家思想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思想更像宗教。“四书”在中国人心目中诚然具有《圣经》在西方人心目中的那种地位,但“四书”中没有上帝创世,也没有天堂地狱。 当然,哲学和宗教的含义并不十分明确,不同的人对哲学和宗教的理解可能全然不同。人们谈到哲学或宗教时,心目中所想的可能很不同。就我来说,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世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作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一个哲学家总要进行哲学思考,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人生进行反思,并把自己的思想系统地表述出来。 这种思考,我们称之为反思,因为它把人生作为思考的对象。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宇宙的学说以及有关知识的学说,都是在这样的思考中产生的。宇宙是人类生存的背景,是人生戏剧演出的舞台,宇宙论就是这样兴起的。思考本身就是知识,知识论就是由此而兴起的。按照某些西方哲学家的看法,人要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够思考什么;这就是说,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先要对思想进行思考。 这些学说都是反思的产物,甚至“人生”和“生命”的概念、“宇宙”的概念、“知识”的概念也都是反思的产物。人无论是自己思索或与别人谈论,都是在人生之中。我们对宇宙进行思索或与人谈论它,都是在其中进行反思。但哲学家所说的“宇宙”和物理学家心目中的“宇宙”,内涵有所不同。哲学家说到“宇宙”时,所指的是一切存在的整体,相当于中国古代哲学家惠施所说的“大一”,可以给它一个定义,乃是:“至大无外”。因此,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在宇宙之中。当一个人对宇宙进行思索时,他就是在反思。 当我们对知识进行思索或谈论时,这种思索和谈论的本身也是知识,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它是“关于思索的思索”,这就是“反思”。有的哲学家坚持认为,我们在思索之前,必须先对思索进行思索,仿佛人还有另一套器官,来对思索进行思索,这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其实,我们用来思考的器官只有一个,如果我们怀疑自己对人生和宇宙思考的能力,我们也同样有理由怀疑自己对思索进行思索的能力。 宗教也和人生相关联。任何一种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事实上,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这是我对宗教的认识。 如果从这个意义——也就是人们通常的认识——来看待宗教,就可以看出,儒家不是一种宗教。许多人习惯地认为,儒、道、佛是中国的三种宗教。其实,儒家并不是一种宗教。道家和道教是不同的两回事,道家是一种哲学,道教才是宗教。它们的内涵不仅不同,甚至是互相矛盾的:道家哲学教导人顺乎自然,道教却教导人逆乎自然。举例来说,按老庄思想,万物有生必有死,人对于死,顺应自然,完全不必介意,而道教的宗旨却是教导长生术,这不是反乎自然吗?道教含有一种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如果有人对中国科学史有兴趣,《道藏》里许多道士的著作倒是可以提供不少资料。 至于佛教,佛学和佛教也是有区别的。对中国知识分子来说,佛学比佛教有趣得多。在中国传统的丧事仪式中,僧人和道士同时参加,并不令人感到奇怪。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也是充满哲学意味的。

后记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以下简称《简史》)英文版由美国麦克米伦公司于1948年出版,迄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在这半个多世纪里,世界和中国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冯先生也已经仙逝多年。但是,细心的读者读冯先生的这部著作,会觉得如同是新著一样。为什么会是这样?我想,原因之一是因为,冯先生治中国哲学史六十余年,他不仅是迄今无出其右的中国哲学史家.而且是“贞元六书”的作者,自己就是一位哲学家。《简史》问世之时,是在冯先生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出版十几年,又在“贞元六书”完成之后。资料是古代的,眼光却是现代的;运用史料时是史家,探讨问题时却是哲学家。就篇幅说,此书远少于《中国哲学史新编》;就内容说,却正好最鲜明地表现了冯先生自己的特色。原因之二是,冯先生轻松驾驭着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这两部历史,来写作这部《简史》,思想资料是中国的,考虑哲学问题的眼光却是世界的,这是迄今在国际学术界还未见有第二位能做到的。这本书引人人胜,就由于它的这些特色。

媒体关注与评论

翻译此书时,常常吃惊,冯先生此书写作于五十年前,怎么竞像是对着当前的时代,为新的一代而写的新著一样?  ——赵复三资料是古代的,眼光却是现代的;运用史料时是史家,探讨问题时却是哲学家。……冯先生轻松驾驭着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这两部历史,来写作这部《简史》,思想资料是中国的,考虑哲学问题的眼光却是世界的,这是迄今在国际学术界还未见有第二位能做到的。这本书引人人胜,就由于它的这些特色。  ——赵复三

编辑推荐

《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为冯友兰先生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开设的中国哲学史课程英文讲稿整理而成,1948年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六十多年问被翻译为全球十数种语言,一直是世界著名大学的中国哲学通用教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哲学简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0条)

 
 

  •   选择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因为自己一直喜欢哲学,尤其是喜欢渗透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晦涩难懂,然而在我看来,它已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因为毕竟这本书成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给外国人上中国文化课。毋庸置疑的是,这本书英文版在当时绝对堪称是国外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介绍的英文书籍。而冯友兰更是中国知识界公认的最优秀的学者之一。它的问世,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学起到了极大的积极意义。而它翻译成为中国后,也更不失为一本言简意赅,轻松易懂的中国哲学读物。中国哲学简史呈现给我了一个在纷繁乱世出现的文化盛世。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均在那样一个时代兴起,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在那样一个生产力极端低下,战端频起的年代,诸子百家游或是游走于各个诸侯之间抒发自己的治国之道,或是在一方著书教学,或是学以致用,或是为战争或者和平和努力。可以说,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高峰。我们现在的许多思想,所做的很多决策都深深受到那一时期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生活。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德克·布德教授在《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中写道:“他们(中国人)并不认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至少不是宗教的有组织形式),而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这一切使中国和其他主要文明国家把教会和神职人员看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同。 冯友兰 教授将宗教等现象称为超道德现象,并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的哲学意识(如诸子百家思想文化)太过浓厚,因而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而不再需要宗教的滋养。中国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不是探求事物之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事实上,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宗教的权威被不断削弱。很多维护传统的人们对这个事实感到遗憾,惋惜大众离开宗教是自身的衰退。如果这个世界除宗教之外没有什么办法达到可高的价值,那么人们宗教仪式的淡薄的确是值得惋惜的。而事实上,哲学能够达到更高的价值,它更为直接,也更加单纯。哲学取代宗教的地位,这合乎中国哲学的传统。也体现出了在中国哲学尤其是先秦百家哲学的重要性。除了在人类至高道德上体现其价值,朴素点说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哲学家就是热爱智慧的人。智慧不是手段而是追求的对象。我们永远不可能占有智慧,至多也只能做到热爱和追求“智慧”。正如 冯友兰 教授所说,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具体而言,知识或者科学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们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类追求和热爱智慧却没有别的目的,而只是为了智慧本身。我感觉, 人应该在哲学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应该在本书中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指引下,磨砺人高贵的品格,找回人高尚的人性,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我们或许可以不关心数学和物理学的新进展,直接利用或者享受它们的成果,但是却不应该不关心哲学,因为哲学不是生存的工具和手段,而是生存的目的和理想,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关心的问题。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尽管经过了理性的省察也不一定能找到生活的目标。学习哲学就是“上路”。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他们为后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在阐释了中国哲学的精神、背景后, 冯友兰 教授选取了诸子百家中代表性学说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其主要篇幅在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每个朝代之初,百废待兴,统治者大多励精图治,道家“清虚自守”、“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就其用来作为恢复国力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法律指导思想。而到了统治中期,社会需要稳定秩序,统治者大多采用儒家伦理来教化百姓,使子女孝顺父母,臣民忠 于 君主。盛极必衰,由于缺乏监督和制约,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每个王朝的鼎盛便预示着她开始一步步的走向衰败。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王朝末期,官吏贪污腐化,鱼肉百姓。此时民怨沸腾,统治者不得不采用法家的重刑法的那套办法来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上,所以被认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除了最为熟悉的儒家、道家外,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墨家。墨家的认识论理论是一种朴素的实在论,墨家中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先秦的科学家,这自然让我这个学工科的大学生产生了巨大兴趣。在墨子的著作中,还有一部分学说涉及自然科学,如力学、光学、声学等。小孔成像原理还是墨子最早发现的。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理性高度对待数学问题的科学家,他给出了一系列数学概念的命题和定义,这些命题和定义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他的微分学原理,也比西方要早。因此,他被西方科学界称为东方的德谟克利特。墨子主张从劳动者中选拔人才,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因而墨子被称为平民圣人。墨子老年隐居于鲁山县熊背乡黑隐寺并卒葬于此,现存有土掉沟、黑隐寺、坑布崖、墨子城等古迹供人们瞻仰。 中国哲学并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的,如儒家学派就经历了很多的发展,也发生了很多演变。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对不断舶来的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直到今天。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其实中国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时一直都具有这样的韧性与海一般广阔的精神。我相信,即使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时代,一个西方文化占主流文化的时代,中国哲学依旧能绽放它的光彩。 冯友兰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学问,实际上它就深深的蕴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密不可分。只不过我们缺少是它们“浮出水面”,“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理论思维而而已。“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希望人们都能在中国哲学中寻求到心灵的慰藉。
  •   风靡全球的中国哲学史入门书:本书自哥伦比亚公司1948年推出英文版后,60多年间被翻译成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多种语言,被世界各大学普遍采用作为中国哲学通用教材,影响巨大。
  •   《中国哲学史》是大师冯友兰的扛鼎之作!简史一点不简陋,可以说是精华中的精华!难得大师娓娓道来之笔、把中国哲学演绎得一点不拗口、枯燥不说,反而实现了知识性与可读性的完美结合。
    这个版本的字体大小、文字编排和插图的配合可见编辑的独具匠心。真正是处处以“读者为中心”。总之好书,爱不释手!
  •   现代大学中国哲学史的必读之书,北大的冯友兰先生,大师!
  •   书名虽是中国哲学史,但其实也是中国文化史,因为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就是这些圣人的经典,那是中国人的根子,是中国人的血脉和骨骼,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就起源于那里,中国几千年来就浸淫其中,那里有中国人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大智慧。因此说此书浓缩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并不为过。
  •   冯友兰的关于中国哲学的经典著作,各个时期的思想主张及发展都有介绍,是了解中国哲学发展的不二选择
  •   冯友兰与熊十力被称为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两人的哲学思想各有千秋,建议配合阅读《新唯识论》(熊十力)了解大师们的思想。
  •   作者是中国哲学一代宗师,译者是他的学生,也是著名的学者,两人造就了这本经典之作。本版又双配上了插图,可谓图文并茂,进一步增加了可读性。
  •   书是一本好书,配的插画也很好。建议大家读完,去图书馆借一本两卷本的冯友兰原著 中国哲学史
  •   朋友爱看中国哲学史,推荐的,说这个版本应该算是通俗读物,非专业入门,或者就是增加自己的哲学知识,都是很好的读物,不枯燥,值得拥有。
  •   这本书表明他是在延续中国儒家的哲学,儒家的第一阶段是孔子的“仁学”,到了宋代的朱熹就将其发展到“理学”,而冯友兰是在新的时代,他又将这个传统发展为“新理学”。 儒家正统哲学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先秦的儒学,就是孔子和孟子倡导的哲学。
  •   中国哲学史的经典,如果能配合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来读就更好了。
  •   一直听说中国哲学史非冯友兰不读,一读果然很好,整个中国文化都贯穿了。
  •   现代哲学名家冯友兰经典之作,值得阅读,而且书的质量很好,物流还行!
  •   此前已有一本北大出版社的。介绍此书是插图版的,再买这一版。装帧好,版面美观,布局合理,插图点缀文字,这本书对得起读者。另此书的译者老赵同志,在不同出版社都有同名或类似内容的书籍出版,搜寻起来有点烦劳,这也是哲学吗,还是“经济学”?
  •   读冯友兰大师的哲学简史,从简单里体会人生道理。床头一本书每天读一读,就像一盏明灯指引道路。
  •   冯老的名作质量当然不用说了,比起中国哲学史,简史更为通俗易懂,翻译的质量也很好,书很大,质量很好,只是没有彩页,比起旧版还是有点遗憾
  •   严重推荐大家读读这本书。我读了两遍。读完这本书你了解的不仅仅是中国哲学,还了解了中国文化。读完它使你敢于站在俯视的角度来审视中国文化。这书的突出特点是用现代人的观点、用西方哲学的概念来阐述中国哲学(文化),使人更能深入理解和推延思考。这本书是买了送给朋友的(我以前就有就读过了)。这本书对我影响太大了。所以我推荐给各位朋友!
  •   哲学的入门级图书,不是特别难读,冯友兰的代表作之一,适合重复的慢慢研读和体会,真的读透会对自己的各种观念包括世界观,都有一定的好影响,值得推荐。
  •   写给外国人看的中国哲学,所以较为浅显易懂,翻译也很给力,很到位。是理解中国哲学的不错的入门读本。
  •   冯友兰的著作,很好的一本书,内容讲得很全面很透彻,体现了哲学的精髓,超赞的一本书!
  •   中国哲学简史的版本很多 这个版本 我觉得是最漂亮的
  •   以前只看过冯友兰一篇文章,觉得还挺不错的,把枯燥的哲学写得那么有意思。很值得一看。
  •   是中国目前的较好的哲学书!很喜欢!
  •   如果你想对中国哲学有所了解,而且能说出几句专业术语,这是一本好书!
  •   很经典,可以了解中国哲学。
  •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哲学的分类,并从中寻找一个适合你的思想方法,这本书无疑是一个最好的启蒙读本。。
  •   哲学是一切具体科学的纲领和灵魂,通过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可以深化我们对这个中国现状的认知及对未来的想象,从而更好地把握个体生命,体验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历程。哲学是一扇通往过去的门,也是一扇通往将来的门,更是一扇直达灵魂深处的门。
  •   中国哲学内涵浩瀚无边,精神博大,应继续发扬光大。
  •   韩国新总统说在最艰苦的时候就是看冯友兰的哲学史有勇气的,所以买来看看。
  •   对中国哲学的简括描述,简约而不简单。语言平实,而思想深刻,值得好好体味。
  •   全书围绕中国的哲学在谈,内容平实异动,把枯燥的哲学原理讲述得很生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   普及中国哲学思想的首选,浅显易懂,深入浅出。
  •   最最重要的是冯友兰先生最后说的人生的境界
  •   中国哲学博大精深,值得学习
  •   关于中国的哲学,简单,明了。
  •   这是了解中国哲学史的一本好书。书装帧很雅,值得收藏
  •   王书记提起《旧制度与大革命》,温总理谈及《沉思录》,这些书都火热一时,朴槿惠说自己从冯老书中得到力量,便又成了此书的书腰荐语,其实,辜鸿铭、林语堂、冯友兰等一众先贤,著述早已无需任何后世赘言。书就在那里,自己看便是。朴槿惠也是仰望者,对此书,对冯老,对中华。
  •   冯先生经典之作,不过如果不喜欢哲学,不建议翻阅。
  •   对中国的哲学史有个简短的了解~~nice
  •   作为科技工作者,对哲学的认识或许多少有些肤浅。然而冯先生的书正是用最浅近的表述,诠释给我们什么是哲学。哲学、哲学。
  •   深入浅出的讲述中国哲学史
  •   用简单易懂的语言,结合古今典故,将晦涩的哲学用浅显的途径表现,很适合入门学习。
  •   我们老师极力推荐这本书哦,喜欢哲学的应该看看。书质量也不错,字大小也合适。好评!
  •   一部上个世纪30-40年代的哲学书籍,如今看来依然是那么贴近生活,反映历史,不愧是大家,普及了国学知识,还令人欲罢不能,非一般典藏书籍可比,值得收藏,随时阅读。超赞!
  •   书中所讲的哲学内容发人深思,很有现实意义。
  •   主要是想了解一些哲学的东西
  •   哲学的经典之作
  •   挺不错的书,对于一个想简单了解哲学的门外汉来说是挺不错的一本书
  •   对于哲学类的书,这已经是很通俗的了,深入浅出,高屋建瓴,就是做起来比较难
  •   哲学入门必读
  •   深刻而简捷,哲学的必读入门
  •   如果想让孩子有深度,有思想,这是最好的哲学启蒙书之一。
  •   这本书不错!是很好的一本哲学书
  •   很不错的书,哲学不能不学,无论做什么工作,什么年龄。
  •   书的质量很不错,也是哲学入门者比较好的选择
  •   首先拿到手时感觉纸质不错,包装的也好,里面的内容关乎哲学很抽象,要潜下心来读一定会有收获的。
  •   简洁,清晰。能够把各方面都介绍到,并且还有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发人深省。看了这本书之后才会对古代的许多概念有了更好的整体感观。我觉得我们要继承伟大的古代中国遗产
  •   喜欢哲学的人,必看必读
  •   帮先生购买的,据说是芮成钢推荐,也是现韩国总统朴瑾惠所推崇的一本书籍。希望能对我们有所启迪
  •   很不错,有插图。这大概是最好的一个简史的版本了,书做得够大,字也清晰。
  •   本来对哲学不感兴趣的。。。
    但是这本书慢不错的
  •   就是哲学 太哲学了看不懂
  •   正在学哲学。。抽时间看
  •   学哲学必须要看的.
  •   哲学是个挺神秘的东西,锻炼逻辑思维
  •   果然是经典。不错。通俗易懂,系统性强。中国的古典博大精深,有了该书的指引,盲人摸象的感觉没有了。
  •   看了网上推荐买的书。不过这个版本的我自认为不如三联书店的那个版本,怎么感觉像大学教材的感觉,估计是北大读书时看这种版式的教材看多了,有点过度。但书的内容的确是不错的。
  •   书是韩国女总统推荐的,应该是不错的书,对中国文化做了解释。
  •   看了主要章节,感却是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本好书,內容丰富,精彩,值的细读。
  •   在中国无人超越,值得国人认真读读
  •   回顾而不拘于意识形态的,或许是撰写这本简史难能可贵之处...大师的经典,或许每个人人的理解都不同....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或许,不时看看,都有涤荡心里的功效吧.
  •   翻译过来的,内容通俗易懂,纸质很好,名家之作,经典
  •   这个版本的书的特点大概在于它的插图,挺丰富的插图,也很丰富的插图的解说。
  •   当当先在的书还都有塑封了避免了以前的弄脏现象,送货速度也快了!
    此书是值得收藏的经典书。以前有电子版的,读起来不方便!
  •   世界图书公司出品保质保量!!!图文结合得当,翻译流畅,纸质舒心,非常值得拥有
  •   面对压力与日俱增、经济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对期望与现实的强烈冲击,我们很多人无法在疲惫与焦躁中寻找到内心的安宁。而这本书可以让你的心宁静下来,灵魂得到洗礼!
  •   我就比较喜欢看这一类的书吧,而且有插图,感觉还不错。
  •   内容当然是无可质疑的经典,书印刷排版的特别好,还附有精美的插画,相当精致!
  •   本来打算买三联版的,后面新出的此版,冒险买下,还好,印刷装帧都不错,内容自然不必说,经典好书
  •   同名书籍不同出版社出版,孰是孰非还要对照看
  •   以前看过很多国学书籍,但总是感觉凌乱;此书不错便于你系统了解!
  •   这本书的译者把这本书翻译得非常棒
  •   版本很大,看着很清楚。
    还没有具体看,只是粗粗翻了一下,果然是图文版的,有很多的图片,应该有利于理解。
  •   书的内容很经典这不用说了,这个版本的印刷质量比较好,看起来很舒服。
  •   老师推荐的书,随便翻了一下,看起来还不错,希望看了能有一些收获
  •   之前看过电子版的书,但是还是忍不住买本纸质版的。下午随意翻了一下,纸质很好包装也很精美。
  •   很少给打5分,此书可以算一本吧。虽然,还没有看完。但是已经看的部分,感觉不错。
  •   大师作品值得一读,非常喜欢世图这样大16开印刷版本,读起来很舒服。
  •   经典之作,比较客观,思想深刻,难得之作
  •   名家经典,值得一读再读。
  •   希望自己能好好看。朋友各种推荐,适合入门
  •   很期待的一本书,原来看过其他版本的,想重温一遍,经典之作
  •   经典的书,物流给力全五分
  •   书经典,包装也不错
  •   书很好啊,纸质印刷内容都好
  •   不错,喜欢,经典之作~
  •   还没有看完……当当到货一直很快
  •   书的包装很好,大家之作,值得细细品读
  •   大师之作,值得拥有。拜读中。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