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大纲解析专题笔记 2010年10月版

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作者:张剑锋 编  页数:410  字数:350000  

前言

本书是教育部科学司和教育部考试中心联合组编的《思想政治理论大纲解析》的配套用书。《大纲解析》权威,但由于官方背景,不便于解读,给使用《大纲解析》的读者带来相当大的不便,读者使用《大纲解析》时,遇到的问题通常有:(1)重点难点不突出。《大纲解析》的内容是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考查知识点的要求,直接使用“两课”教材的内容进行阐述。这基本上是对“两课”教材内容的机械地复制,学生在复习的时候,根本找不到复习的重点。(2)编排体系不科学。《大纲解析》对知识点的阐述总是“大段大段”地论述,知识点理论体系的层次性根本无法体现,增加了读者理解知识点和记忆知识点的难度。有鉴于此,编辑部根据最新的《考试大纲》要求,结合《大纲解析》和“两课教材”,对已连续出版七年的《政治应试精华》一书进行重新编写,并将《政治应试精华》一书更名为《政治大纲解析专题笔记》。《政治大纲解析专题笔记》的特点如下:(1)完全按照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编的《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和《大纲解析》的内容进行编写。不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和重要的命题信息。(2)对《大纲解析》的内容进行全新的编排和解读,同时使用双色印刷,把重要的原理和命题点用红色标示出来,便于读者理解、记忆和背诵。(3)在每章后增加了历年命制的真题及其标准答案,供读者结合真题进行研究。(4)根据读者的建议,按照学科把《专题笔记》分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本分册单独印装,便于读者携带。《形势与政策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于2009年10月底单独出版。(5)根据每一学科的知识理论体系,精心编制了“学科地图”,使读者能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加强对学科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6)对每一个学科,编辑部都将配有免费的“网络视频精讲”课程。读者可以结合专题笔记和网络视频随时进行学习,同时,编辑部配有专门的编辑回答读者的问题。本书由世纪高教编辑部组织各学科的多位命题专家进行精心解读和编写。编辑部的刘海晶(南开大学哲学硕士)、邵长波(中国人民大学党史专业硕士)、杨婷(武汉大学历史学硕士)分别负责“马原”、“毛特”、“纲要”部分的编辑校对工作。北京大学的王新宏博士和贾向云博士参与了“马原”部分以及“思修”部分的编辑校对工作。编辑部的刘欣同志和曹立倩同志分别负责“学科地图”的绘制和全书的排版工作。张剑锋负责全书各部分的统筹协调以及网络视频课程的主讲。

内容概要

2010年9月,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颁布后,与其配套的《大纲解析》同时出版,《大纲解析》按照中宣部全国统一教材进行编写,其特点表现在:以学科、章节等为框架,对知识点进行不同角度的详尽阐述。然而四门课程中的一些重要的、综合性的知识点由于为科目、章节等外在限制,因而散乱地分布于各科不同章节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点,从而可能造成认识和记忆上的混乱。  针对考试大纲内容庞杂、考点散乱等问题,新版《专题笔记》作出了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主要体现在:   (一)以掌握基础为根本,以融会贯通乃宗旨,;在对四门课程内容的整合之后,本书对考试内容进行了专题化编排,以七十个专题的形式对各科考点进行了梳理,更加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内在 逻辑关系。其目的在于帮助考生系统化地巩固基础知识、提高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二)知识阐释精要凝练,内容概括详尽全面。本书虽以专题形式打破了学科及章节的形式限制,但只是对所有考点进行了整合,事实上并未删减任何考点,完全保证内容的全面性。此外,针对考生复习的阶段性需要,本书不再对各考点进行繁冗阐发,而是极尽简要地概括考点的关键内容,从而大大提高考生复习的实际效率。

书籍目录

第一专题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二专题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第三专题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第四专题 实践论第五专题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第六专题 辩证法基本规律和范畴第七专题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第八专题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第九专题 真理与价值第十专题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作用第十一专题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第十二专题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十三专题 社会发展中的革命与改革第十四专题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十五专题 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第十六专题 劳动价值论第十七专题 剩余价值学说第十八专题 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第十九专题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二十专题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二十一专题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二十二专题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二十三专题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第二十四专题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二十五专题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二十六专题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二十七专题 为新中国而奋斗第二十八专题 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第二十九专题 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 第三十专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第三十一专题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第三十二专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第三十三专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第三十四专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武装斗争第三十五专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第三十六专题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第三十七专题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实践第三十八专题 曲折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建设第三十九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第四十专题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第四十一专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四十二专题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第四十三专题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十四专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十五专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第四十六专题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四十七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四十八专题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四十九专题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第五十专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五十一专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五十二专题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第五十三专题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第五十四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第五十五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第五十六专题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第五十七专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第五十八专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第五十九专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第六十专题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章节摘录

(3)人类社会同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必须协调发展。我国火口众多并不断增加,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只有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处理好我国经济、社会的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2.(1)这种观点指出了科学技术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作用,给人类敲响了警钟。(2)但是,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而是由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经济发展观念等因素导致的对科学技术使用不当,以及科学技术本身发展不充分。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进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的变革或改革,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发展和推广科学技术。3.(1)历史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2)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4.(1)历史唯物主义在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高度重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巨大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因为它正确或比较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为先进阶级服务的。落后的社会意识违背历史发展趋势,是为腐朽制度和没落阶级服务的,因而起着阻碍社会发展的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先进的社会意识要在同落后的社会意识的长期斗争中,为广大革命群众所掌握,才能变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2)当今世界,存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它大量地、经常地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思想宣传阵地,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必然会去占领。意识形态领域是“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斗争的重要领域。(3)意识形态工作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重视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动员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需要;是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防止剥削阶级意识形态侵袭的需要;是反对国家敌对势力的思想文化渗透,挫败他们的“和平演变”战略的需要。5.(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落后反动的社会意识则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2)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两对密切相关的范畴,但不是完全对等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二者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3)精神文明重在建设。那种认为物质文明搞好了,精神文明就自然而然上去了的观点,在理论上是否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的自发论;在实践上否认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是十分错误的和有害的,是造成实际工作中“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重要原因之一。(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在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战略性方针,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6.(1)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2)网络是人们的一种交往工具,它会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编辑推荐

《政治大纲解析专题笔记1~4(套装共4册)(高教版)(核心笔记+历年真题)》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政治大纲解析专题笔记 2010年10月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书编的非常细致。还有附送的知识点图表,可以看出老师真的很用心。我把两张大图挂在床边的墙上,每天一睁眼就能看到。还附送了网上的资料,真的很不错。好好复习,一定能成功!!(*^__^*)
  •   不错,政治前期复习有用,但是貌似有点啰嗦!
  •   这本书很不错,还没有细看,但是张剑锋老师的书,支持····
  •   这本书不推荐买啊
  •   还是买大纲解析吧,这个不太靠谱
  •   应该是冲着便宜买的,内容真的很极品,呵呵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