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作者:《中国共产党历史画典》编委会 编 页数:453 字数:204000
内容概要
在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中共党史出版社推出《中国共产党历史画典》一书。
《画典》精选了现、当代美术史上100多位美术大家和新锐的220多幅油画、国画、版画等作品。画作反映的是90多年来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社会风貌,以此为主线,配以简明易懂的“美术点评”和“党史解读”,以画带史,贯穿起90多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翻开这本书,就像展开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让读者重返历史现场。
《画典》收录的许多作品,都曾在20
世纪中国美术史上产生过广泛影响。这些作品大多分散收藏在国内多家博物馆、美术馆和艺术机构,平时很少对外展出。《画典》将这些创作于不同时期且分藏在不同地方的经典作品,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融成一册,既是一本具有收藏价值的美术画册,也是一本富有艺术特色的党史读物,让读者在触摸历史的同时感受艺术之美,是党史和美术颇具创意的一次结合。
该书的编委会由国内权威的党史专家和美术大家组成。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和著名画家靳尚谊分别担任本书的顾问。全国文联副主席冯远、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王明明等著名画家对编写工作给予指导并作序推荐。
金秋十月推出的这本《画典》,是向党的十八大呈现的一份礼物,是党史工作者和美术工作者给广大读者奉献的一道视觉盛宴。
作者简介
《中国共产党历史画典》的编委会由国内权威的党史专家和美术大家组成。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和著名画家靳尚谊分别担任本书的顾问。全国文联副主席冯远、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王明明等著名画家对编写工作给予指导并作序推荐。
书籍目录
1 开天辟地
周令钊《五四运动》/2 胡伟《陈独秀与< 新青年>》/4 王明明《松风——李大钊》/6 周树桥《湖南共产主义小组》/8
何红舟、黄发祥《起航——中共一大会议》/10 陈逸飞《在党的一大会议上》/10 方增先《唤起工农千百万》/12
刘春华《毛主席去安源》/14 侯一民《 刘少奇和安源矿工》/15 侯一民《毛主席和安源
工人在一起》/16 刘健 黄骏 花俊《二七风暴》/18
2 大革命的洪流
赵建成《国共合作1924·广州》/22 张培成《五卅运动》/24 杨之光、欧洋《激扬文字》/26
杨之光《毛主席在农民运动讲习所》/28 詹建俊《毛主席在农民运动讲习所》/28 罗工柳《前仆后继》/30
3 星火燎原
莫朴《南昌起义》/34 黎冰鸿《南昌起义》/34 沈尧伊《八七会议》/36 何孔德等《秋收起义》/38 高泉《支部建在连上》/40
何孔德《广州起义》/42 王明明、蔡玉水《刑场上的婚礼》/44 王式廓《井冈山会师》/47 何孔德《井冈山会师》/48
刘大为、苗再新《会师井冈——井冈山革命斗争》/48 黄胄《井冈山第一面红旗》/50 罗工柳《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50
冯远《星火》/52高虹等《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54 何孔德《古田会议》/56 尹戎生《烧地契》/58
崔开玺、郑洪流、张文源、艾轩《反围剿的伟大胜利》/60 黄永玉《鲁迅先生》/62
4 红军不怕远征难
李可染:《长征》/66 彭彬《遵义会议》/68 沈尧伊《遵义会议》/69 刘向平《一九三五年遵义》/70 钱松《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72 傅抱石《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73 彭彬《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74 傅抱石《强渡大渡河》/76
艾中信《红军过雪山》/78 傅抱石《过雪山》/78 董希文《红军过草地》/80 高泉《过草地》/80
崔开玺《长征中的贺龙与任弼时》/82 古元《刘志丹和赤卫队员》/84 艾轩《三军过后尽开颜》/86
蔡亮等《三大主力会师》/86
5 国难当头
高泉《北上》/90 张江舟《热血一二·九》/92 艾中信《夜渡黄河》/94 陈逸飞《黄河颂》/96
冯远《保卫黄河——义勇军进行曲》/96 江丰《东北抗日义勇军》/98 袁武《抗联组画》/100 高民生《西安事变》/102
6 中流砥柱
任梦璋《平型关大捷》/106 孙志钧《新四军军长叶挺将军像》/108 王迎春、杨力舟《太行铁壁》/110 王盛烈《八女投江》/112
邓澍《八女投江》/112 沈佳蔚《红岩》/114 沈佳蔚《百团大战》/116 施大畏《永生——1941 年1 月14 日皖南》/118
刘大为《小米加步枪》/120 彦涵《当敌人搜山的时候》/122罗工柳《地道战》/124 彭彬《地雷战》/126
韦启美《青纱帐里游击队员逞英豪》/128 关山月《游击队之家》/128 詹建俊《狼牙山五壮士》/130
徐芒耀等《新四军——车桥之役》/132
7 延安火炬
沈嘉蔚《红星照耀中国》局部/136 蔡亮《延安火炬》/136 钱松《延安颂》/138
罗工柳《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整风报告》/140 吴山明《延安五老》/143 石鲁《南泥湾途中》/144 力群《丰衣足食》/144
毕建勋《东方红——杨家岭1945》/146 邓超华《胜利的日子》/148
8 两种命运的决战
赵建成《一九四五年·重庆》/152 侯一民《青年地下工作者》/154 江丰《国民党狱中的政治犯》/156 钱松《红岩》/158
冯法祀《刘胡兰就义》/160 高虹《转战陕北》/162 石鲁《转战陕北》/162 亚明《孟良崮战役》/164 高虹《决战前夕》/166
傅抱石《过黄泛区》/168 古元《人桥》/168 靳尚谊《党的十二月会议》/170
尹戎生《夺取全国胜利——毛主席和老帅们在一起》/170 集体创作《攻克锦州》/172 高泉《攻克锦州》局部/174
张华清、李华英《淮海战役胜利了》/176 孙立新、白展望、窦红《平津战役——会师金汤桥》/178 叶浅予《北平解放》局部/180
邓家驹等《和平解放北平》/180 黄胄《爹去打老蒋》/182 王式廓《参军》/183 范扬《支前》/184
9 宜将剩勇追穷寇
尹戎生《暴风骤雨》/188 王式廓《血衣》/188 冯法祀《控诉会》/190 莫扑《清算》/191 江丰《清算斗争》/192
石鲁《打倒封建》/192 刘文西《解放区的天》/194彦涵《豆选》/195 力群《人民代表选举大会》/196
陈承齐《进京赶考》/198 李可染《钟山 风雨》/200 董希文《百万雄狮下江南》/202 彦涵《百万雄师过长江》/202
古元《打过长江去》/202 陈逸飞、魏景山《攻占总统府》/205 徐悲鸿《在世界和平大会听到南京解放的消息》/206
10 旭日初升
王少伦《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210 董希文《开国大典》/212 蒋兆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214
11 胜利进军
陈少梅《海防前哨》/218 陈丹青《进军西藏》/220 韩书力《高原祥云——和平解放西藏》/222 黄胄《载歌行》/224
12 抗美援朝
侯一民《跨过鸭绿江》/228 集体创作《清川江畔围歼战》/230 邓澍《保卫和平》/232
13 改天换地
潘天寿《丰收》/236 潘天寿《人民踊跃争缴农业税》/236 杨之光《一辈子第一回》/238 石鲁《幸福婚姻》/240
侯一民、邓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242 李可染《工农劳动模范北海游园》/244 韦启美《模范饲养员》/244
陆俨少《教妈妈识字》/246 蒋兆和《给爷爷读报》/246
14 向社会主义过渡
詹建俊《试看天地翻覆》/250 力群《向李顺达应战订生产计划》/252 陆俨少《毛主席的指示到达了田头》/254
方增先《艳阳天》/256
15 工业化起步
李琦《农民和拖拉机》/260 陈逸飞《开路先锋》/262 张仃《鞍钢在建设中》/264石鲁《古长城外》/266
艾中信《通往乌鲁木齐》/266 黎雄才《武汉长江大桥速写》/268
16 友谊遍天下
齐白石《百花与和平鸽》/272 靳尚谊《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274 靳尚谊《我们的友谊遍天下》/276
17 试看天地翻覆
关山月《新开发的公路》/280 叶浅予《各族人民大团结》/282 黎雄才《武汉防汛图卷》/284 林风眠《捕鱼》/286
刘海粟《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288 程十
发《歌唱祖国的春天》/290
18 跃进大潮
陈半丁《力争上游》/294 李斛《十三陵水库工地夜景》/296 钱松喦《筑坝》/298王琦《移山造海》/298
宋文治《山川巨变》/300 集体创作《人民公社食堂》/302集体创作《为钢铁而战》/304 丰子恺《庆祝国庆》/306
19 奋发图强
李琦《毛主席走遍全国》/310 马刚《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312 朱屺瞻《荒山开垦》/314
傅抱石《煤都壮观》/316 冯杰
《征服珠峰》/318 赵志田《大庆工人无冬天》/320 龙瑞、王珂《红旗渠》/322毛本华等《焦裕禄》/324 吴强年《雷锋》/326
杨立舟、王迎春《挖山不止》
/328 张仃《女民兵》/330 董希文《千年土地翻了身》/332 邓澍《六亿神州尽舜尧》/334
周思聪《人民和总理》/336
20 蹒跚中发展
魏紫熙《天堑通途》/340 李延声《煤海盛开大庆花》/342 骆根兴《西部年代》/344 关山月《绿色长城》/346
21 动荡中奋进
周树桥《春风杨柳千万条》/350 周思聪《长白青松》/352 梁岩《申请入党》/354沈嘉蔚《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站岗》/356
22 艰难岁月
冯远《领袖·父亲·设计师·儿子》/360 马刚《毛泽东会见尼克松》/362 郭全忠《千言万语》/364 王盛烈《海风》/366
黄胄《鞠躬尽瘁为人民》/368 梁岩《英雄的人民不可战胜》/370 陈丹青《泪水洒满丰收田》/372
23 拨云见日
古元《十月的喜讯》/376 丁一林《科学的春天》/378 程丛林《夏夜·恢复高考的日子》/380 李秀实《疾风》/382
24 改革开放
王少伦《1978 年11 月24 日夜·小岗》/386 集体创作《生死印——1978 年安徽凤阳农村承包责任制》/386
方土《特区开发》/388 詹建俊《潮》/390 艾轩《有志者》/392 刘大为《晚风》/394 刘文西《春天》/394
李琦《我们的总设计师》/396
25 走进新时代
李琦《同心曲》/400 孔维克《孔繁森》/402 施江城《高峡平湖图》/404 张敏杰《归航》/406 高泉《1998
年夏·丰碑》/408 杨之光《九八英雄颂》/410 黄名芊《绿色畅想》/412
26 科学发展
赵志田《众志成城》/416 杨之光《抗非白衣战士邓练贤像》/418 陈绍华《绿,来自您的手》/420 杨小吾《情系乌蒙》/422
尚可、陈世宁、张承志、许朝晖《万众一心》/424 陈雷《青藏铁路》/426 苗再新《梦圆时刻》 /428 吴冠中《鸟巢》/430
崔开玺《北京的春天》/430 刘向平《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432 集体创作《汶川·热血五月》/436
苗再新《人民子弟兵》/438 杨顺泰《一轴四馆》/440 刘震力《新富春山居图》/442
画家简介
编后记
章节摘录
配图文字 何红舟、黄发祥:《起航——中共一大会议》(油画2009年) 美术点评:油画《启航》采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再现了中共一大南湖会议的历史瞬间:毛泽东、董必武、何叔衡、张国焘、李达等13位一大代表正在登船。在画面中,毛泽东处于构图的中心,身着蓝色长衫,肩挎包袱,正站在船头回首眺望,显得意气风发。这种安排和描绘使他成为人物组群的视觉焦点。压顶的乌云意味着山雨欲来,也暗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而远处东方的曙光,又与游船上的中共一大代表们融为一体,暗喻了革命曙光的显现。黑暗与光亮,乌云的压迫力与代表们的坚强意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进一步表现出了革命的艰难和党的创建者们英勇无畏的精神。 党史解读:1920年夏至1921年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作为两者结合产物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以及赴日、旅欧留学生中相继成立,建党条件基本成熟。经过筹划准备,1921年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正式开幕。出席者有上海的李汉俊、李达,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留日学生周佛海以及陈独秀委派的包惠僧。7月30日晚,会议刚开始几分钟,法租界巡捕房密探突然闯入,会议被迫中断。7月31日清晨,代表们分两批乘火车前往嘉兴,会议在缓缓划行的南湖画舫上继续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确定了党的名称、奋斗目标、基本政策,提出了发展党员、建立地方和中央机构等组织制度,兼有党纲和党章的内容。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对今后党的工作作出安排部署。最后选举中央领导机构,建立三人组成的中央局,陈独秀任书记,张国焘为组织主任,李达为宣传主任。“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这是1964年一大代表董必武重回嘉兴南湖时留下的诗句。中共一大的召开,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犹如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刘春华:《毛主席去安源》(油画1967年) 美术点评:《毛主席去安源》是以1921年秋毛泽东到安源组织工人运动为表现题材的油画。该画曾被称为“开创了无产阶级美术创作的新纪元”,“文革”期间在中国美术界具有和样板戏一样的地位。该画的单张彩色印刷数量累计达9亿多张(不含转载),被认为是“世界上印数最多的一张油画”。画面描绘了器宇轩昂的青年毛泽东形象,他身着蓝色长衫,左手握拳,右手持一把雨伞,正在崎岖的山路中阔步前行,背后是连绵的山脉和滚滚白云。毛泽东的形象居于整幅画面构图的中心,坚毅的面庞和姿态又与被山风吹起的衣褶和崎岖难行的山路相交融,背景的连绵山脉和滚滚白云更衬托了青年毛泽东形象的英伟。 党史解读:安源路矿,是安源煤矿和株萍铁路的合称。因路矿工人多是湖南人,安源又离湖南很近,中共中央将安源工人运动划归湖南支部领导。这几幅画作,着重表现年轻的毛泽东、刘少奇,怀着理想、信念和激情,成功发动、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其中,《毛主席去安源》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1921年秋,毛泽东考察安源,深感工人中蕴藏着巨大的革命力量,立即派李立三到安源开展工作,举办工人补习学校,建立青年团和中共安源支部,创建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1922年9月初,毛泽东再次到安源,认为罢工时机已经成熟,要求抓紧做好罢工准备。毛泽东确立了“哀而动人”的策略,并增派刘少奇到安源协助领导。1922年9月14日,在李立三、刘少奇的具体领导下,安源路矿17000工人举行大罢工。工人高呼“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提出了保障工人权利、增加工资、改善待遇、发清欠饷、废除封建把头制等17项政治、经济要求。长沙的《大公报》、上海的《申报》、北京的《晨报》等全国有影响的报纸,纷纷给予报道。各地的工团也致函电声援。经过五昼夜艰苦激烈的斗争,党组织领导工人迫使路矿两局承认工人所提条件。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充分显示出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力量。这是湖南第一次工运高潮中的首次胜利,也是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全胜的工人斗争,对全国工人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罗工柳:《前仆后继》(油画1959年~1983年) 美术点评:罗工柳的油画《前仆后继》是一件经典历史作品,画作表现了国民党白色恐怖时期,大批革命党人被杀害,但革命事业后继有人,一代又一代革命人士不畏艰难,前仆后继的悲壮场面。画作采用了黑白对比的简约语言来表现,色彩沉稳厚重,笔触凝练有力,强烈叩击观众的心灵。 党史解读: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的高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国内外反动势力逐渐以国民党右派代表蒋介石为中心进行集结,蒋介石加紧同帝国主义、封建买办阶级勾结,密谋举行反革命政变。4月上旬,蒋介石和汪精卫、白崇禧等人举行一系列的秘密反共会议。接着,他收买帮会流氓集团,以对抗上海总工会。他又指使吴稚晖、陈果夫等组织“上海临时政治委员会”,篡夺上海人民的政权。1927年4月12日,早就作好准备的大批青红帮武装流氓从租界冲出,身着蓝色制服,袖佩“工”字臂章,向分驻上海总工会等处的工人纠察队发动突然袭击。当工人群众奋起抵抗时,国民党第26军强行解除了上海2700名工人纠察队的全部武装。驻在上海的帝国主义军队也纷纷出动,帮助蒋介石屠杀革命群众。4月13日,上海工人举行总罢工,并有十万余工人、学生和市民集会抗议。当请愿队伍行至闸北宝山路时,突然遭到反动军队开枪射击,死亡100多人,伤者无数。接着,蒋介石下令解散上海总工会,查封革命组织,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者。在事变的三天中,遭杀害者300多人、被拘捕者1000多人、流亡失踪者5000多人。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了代表帝国主义和地主买办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这次政变标志着大革命的部分失败,是大革命从胜利走向失败的转折点。 莫朴:《南昌起义》(油画1957年) 美术点评:莫朴的《南昌起义》藏于军事博物馆。作品中起义的五位主要领导人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相对集中地出现在画面的主要部位,尤其是周恩来的画面空间位置,被处理在画面宽度的黄金分割位置上。作品选择的画面瞬间是起义官兵在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的带领下群情激昂、高呼口号、红旗挥舞、枪支高举的一刻,画面总体呈现动荡感,气氛异常热烈。 党史解读:1927年4月和7月,国民党内的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先后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使大革命遭到失败。血的教训擦亮了人们的眼睛:没有革命的武装就无法对付武装的反革命。1927年8月1日凌晨,一声枪响划破了江西南昌城夜空。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经过数小时激战,全歼守敌,占领了南昌城。南昌起义后,汪精卫急令张发奎、朱培德等部向南昌进攻。中共前委按照原定计划,率起义军向广东进军,计划以广东为基地再次组织北伐。但在大批敌军的围追堵截下,部队受到很大损失。但这次起义却有巨大的历史意义,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建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它如一声春雷,使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高高举起的火炬,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后来,8月1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罗工柳:《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油画1959年) 美术点评:油画《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是罗工柳的艺术创作和探索过程之中极为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画面描绘了井冈山革命时期的毛泽东形象,身着深色红军军服,头戴军帽,一颗红色五角星极为醒目;坐于一小山丘的山石之上,右手扶膝,左手持烟,目视前方。在其左侧的山石之上还放置书籍和纸稿,显示出他正在为中国革命的前途思考和探索崭新的理论。通观画面,毛泽东的形象居于画面的核心,也占据了画面大部分的空间,形象显得极为伟岸,具有强烈的表现力。从远处的青山可以看出,此时正是万物萌发的初春时节,而这也象征了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革命的春天已经到来。 党史解读:1927年10月3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抵达宁冈县的古城。在这里,毛泽东同袁文才、王佐两支农军建立了联系。27日进至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的茨坪,从此,这支起义武装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领导下,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在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初始阶段,毛泽东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剿”,并全力进行党、军队和政权的建设,以宁冈为中心的湘赣边革命根据地有了初步基础。在建设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分兵发动农民打倒土豪劣绅,1928年夏,在边界各县掀起全面分田的高潮,年底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使根据地逐渐巩固和发展。朱毛会师之后,井冈山根据地的武装力量得到壮大。1928年6月,毛泽东、朱德、陈毅领导红军粉碎了湘、赣两省之敌的进攻,取得了龙源口大捷,歼国民党政府军千余,取得根据地建立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根据地扩大到包括宁冈、永新、莲花三个全县,吉安、安福、遂川等各一部分,达到全盛时期。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主力到达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合,进一步壮大了井冈山根据地的武装力量。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以及在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等方面的成功实践,不仅为各地起义部队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树立了榜样,并且在革命者的心中燃起新的希望。 傅抱石:《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国画1964年) 美术点评:这幅《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取自毛泽东的诗词《忆秦娥·娄山关》,在表现中加入了更多的中国画的元素,山峦更为苍翠和富有质感,只是在山峰之巅隐现出红军的旗帜,与远处天际的朝霞交相辉,尽情地赞美了红军的伟大。 党史解读:“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首毛泽东1935年写的《忆秦娥?娄山关》中,描绘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激烈场景,表现了他面对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坚持到底的信念。娄山关位于贵州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10日,第一次攻克娄山关。15至17日,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20日,红军翻越娄山关,进军川南。28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红军发起了土城战役。由于情报失误,红军未能实现预期的作战目的。毛泽东认真总结了土城战役的教训,亲自指挥了他最为得意的四渡赤水战役。红军二渡赤水后,于2月25日再克娄山关,2月28日重新占领遵义。这一仗意义重大,毛泽东随中央军委纵队登上娄山关后,极目四望,心情激动,写下这首不朽之作。曾经亲临娄山关战斗的成仿吾回忆说:“经过战斗后,雄关也被我们占领,大家迈开大步通过,在黄昏中向波涛起伏的群山奋勇前进。全词写出雄关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艰苦奋斗,就能前进,尽管前面有多少艰难险阻。” 董希文:《红军过草地》(油画1957年) 美术点评:董希文的油画《红军过草地》,以大面积的黑蓝、普蓝和小面积的橘黄色的对比,浓重地渲染了长征路上严酷的物质环境和红军战士坚毅乐观的精神。 党史解读:草地,其实就是高原湿地,为泥质沼泽,气候恶劣,鸟兽绝迹,人烟荒芜。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纵长500余里地,横宽300余里地,面积约15200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红军过的草地主要是现在的川西北若尔盖地区。红军过草地的时候,正好是秋季来临,又赶上雨季,本来就已经积水的沼泽地,大都变成了漫漫泽国,草地上又是野草茂盛,草丛里笼罩着阴森迷蒙的浓雾,难以辨别方向。1935年8月,党中央在毛儿盖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红军一、四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在中共中央统一指挥下,分别从卓克基和毛儿盖出发进入草地,计划到巴西一带会合,继续北上。21日,右路军由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等率领,自四川毛儿盖出发,进入草地。经过七天的艰苦努力,右路军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走出了人迹罕至、气候变化异常的茫茫草地,于当年8月27日到达草地尽头的班佑地区,左路军也同时到达阿坝地区。过草地同爬雪山一样,红军用坚强的意志挑战生命极限,成就了“中外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作为长征史上最艰苦的象征,它们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决定,经过长征特别是爬雪山过草地的人都可以入党,因为这是最好的考验。事实证明,当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钢铁的队伍,不畏牺牲和任何艰难困苦,这也是赢得中国革命胜利的最基本的保证。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