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访苏归来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作者:王玉利  页数:150  
Tag标签:无  

前言

他填补了这段历史的空白    (代序)    李家骥    2010年2月27日,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亲临黑龙江视察并题词六十周年的纪念日。    作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我感到非常地幸运和荣耀。    幸运的是,在我参加革命工作不久,就被分配到毛主席身边工作。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末,我又荣幸地全程陪同毛主席访问苏联并在归来时到当时的松江省会哈尔滨,亲身经历和目睹了毛泽东主席在哈尔滨视察期间的全部过程和多次聆听毛主席的亲切教诲,使我受益终身。    时隔60周年,每当我一次次来到颐园街1号,心情仍旧不能平静。我抚摸着亲手给毛主席整理过的床铺,见到毛主席用过的文具等用品,心里涌动着无尽的思念。我似乎又听到毛主席用他那浓重的湖南乡音说:‘‘全国人民都睡硬板床,让我一个人睡弹簧床,我能睡得着吗?”    我望着墙上那五幅题词,想起毛主席当时挥毫泼墨、笔走龙蛇、一气呵成的伟人气派、风度,时至今日,我的心灵仍感到无比震撼。    毛泽东主席离开我们已经30多年了。“文化大革命”之后,有许多曾经在毛主席身边的同志都写过回忆文章,如汪东兴、张策、王化成、蒋长玉等等,但大多都是从一个侧面来回忆毛主席在哈尔滨视察期间的片段,没有完整著述。领袖文学作家杨庆旺同志执笔、由我口述的《领袖身边十三年》回忆录,也只是在书中作为章节进行了表述,但由于篇幅有限,也不尽全面,至今仍感欠缺。    王玉利同志是黑龙江省红色收藏研究会会长,哈尔滨文史馆馆员,市作家协会会员。退休前,他是哈尔滨市电信局史志办公室主任,长期从事哈尔滨市历史的研究,并小有成就。2003年退休后,他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专门研究毛主席视察黑龙江这一史实。他除与我多次交谈外,还曾采访过当年一起来哈尔滨的代表团成员汪东兴、叶子龙、师哲、田树滨等老同志及王化成、蒋长玉等。也曾拜访过毛主席的女儿李敏、李讷,二儿媳邵华,长孙毛新宇,侄儿毛远新等,取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他也多次到颐园街1号、原哈尔滨车辆厂、国际旅行社、哈军工、省图书馆、省档案馆等查阅、翻印了大量有关史料。经过4年多的艰辛努力,完成了13万字的编著。可以说他为这本书倾注了大量的精力、时间和心血。    当我通读这部书时,我觉得这是我所见到的一部最完整、最全面、最真实地记录毛主席在黑龙江视察全过程的纪实作品。它不但填补了我省这段历史研究的一项空白,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一部难得的珍贵史料。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毛泽东访苏归来》与读者见面了。他请我作序,我责无旁贷。我已过古稀之年,又适逢“国庆”、“视察”两个六十年大庆,所以,心里也感到非常地荣耀。    我在这里要说两句心里话:一是借此机会表达我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怀念之情;二是向王玉利同志表示祝贺!同时也感谢这些年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同志们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对这本书的支持!    草草成文,是以为序,让我们在毛主席的五幅题词下共勉,永远前进!    2009年7月1日

内容概要

  毛泽东同志是我党、我军、我们国家的主要缔造者,是我们伟大的领袖。他的一生,是为全国人民谋幸福、谋利益的一生,他的每一篇宏文巨著,他的每一次外出视察、谈话和题词都有一定的深远意义和历史影响。《毛泽东访苏归来:1950年毛泽东在黑龙江》是一部最完整、最全面、最真实地记录毛主席在黑龙江视察全过程的纪实作品。它不但填补了黑龙江省这段历史研究的一项空白,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一部难得的珍贵史料。

作者简介

  王玉利,笔名王也.字润石,别号驼峰山人。祖籍山东莱芜,1943年10月30日出生于黑龙江省桦南县。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副编审。曾任哈尔滨市电信局图书管理员、工会秘书、专职宣传委员、局长办公室副主任、史志办公室主任、调研员。曾任黑龙江省地方史志学会理事、哈尔滨市地方志学会常务理事。  现任:中国收藏家协会徽章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黑龙江省文物博物馆学会会员、黑龙江省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兼文史资料专业委员会主任、黑龙江省红色收藏研究会会长、黑龙江省毛泽东书法研究会副主席、哈尔滨文史馆馆员,市作家协会、党史研究会、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  主编有:《哈尔滨市志·电信志》、《哈尔滨电信年鉴》(1987-2002年刊)、《哈尔滨电信史料汇编》。《哈尔滨电信》(画册)、《黑龙江省电信志》(1986-2000年)等。  编著有:《哈尔滨电信历史编年》、《玉利戏曲作品选》、《史志文存》、《电波永不消逝》、《毛泽东与黑龙江》。

书籍目录

第一篇  毛泽东视察黑龙江  一、“哈尔滨在全国解放战争中立了大功”  二、“过去听说黑龙江是个好地方,真是名不虚传”  三、政协会议前,毛主席曾想定都哈尔滨  四、不顾旅途疲劳,亲临哈尔滨视察  五、“怎么叫三十六棚啊?我要去看看”  六、“要学会管好工厂,不懂就学习,我们都得学习”  七、“东北抗联对中国革命胜利是有功绩的,但也有缺点”  八、“要把这个消费城市,改造成为工业生产的大城市”  九、“能把这些做到就很好了”  十、“全国人民都睡硬板床,让我睡弹簧床,我能睡得着吗”  十一、“你们把工厂办得很好,很好!希望今后办得更好”第二篇  毛泽东到过的地方  一、百年老站——哈尔滨火车站  二、建筑艺术的经典——葛瓦里斯基公馆  三、“手风琴”奏出的乐章——国际旅行社  四、永恒的三十六棚——哈尔滨铁路车辆工厂第三篇  毛泽东经过的地方  一、红军街——因苏联红军而得名  二、颐园街——因毛主席到来而辉煌  三、邮政街——青史照长街  四、奋斗路——因毛主席的题词而闻名  五、经纬街——百年老街展新姿第四篇  毛泽东关怀黑龙江  一、毛主席起草《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  二、毛主席给翻身农民写收条  三、毛主席鼓励我们“把新教育事业建设的更好”  四、毛主席为《黑龙江日报》题写报头  五、毛主席挥毫“萌芽学校”  六、毛主席亲自为“哈军工”颁发《训词》  七、毛主席关心黑龙江国防工业建设  八、毛主席推广黑龙江农业合作化经验  九、毛主席保护大批街道干部  十、毛主席说:“问候北大荒的同志们”  十一、毛主席号召“工业学大庆”本书主要资料来源及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篇  毛泽东视察黑龙江    一、“哈尔滨在全国解放战争中立了大功”    公元1949年10月1日,这是一个令全世界人们瞩目的伟大日子。    古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人如潮涌,万众欢腾。    将近下午3时,身材魁梧,红光满面的毛泽东主席率刚刚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及委员周恩来、董必武、林伯渠、沈钧儒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爱国民主人士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刘伯承、陈毅、贺龙、罗荣桓等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此时,天安门城楼上下掌声、欢呼声震耳欲聋,经久不息。    3时整,开国大典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大会开始。此时,毛泽东主席手持讲话稿,面对麦克风,用他那带有浓厚乡音的湖南话,庄严地向全世界人民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这一庄严、洪亮的声音惊天动地,响彻环宇。顿时广场上掌声雷动,欢声如潮。    毛主席上前一步,亲手按动了升旗电钮,一面鲜艳夺目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迎风飘扬。与此同时,军乐队奏起了庄严的义勇军进行曲,激扬奋进的国歌声响彻神州大地。    升旗后,毛泽东主席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其中有一段内容是:    “中央人民政府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是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建立外交关系。”    这就是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庄严地向全世界各国政府告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他希望并争取世界各国,首先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承认。    仅仅过了十多个小时,就从莫斯科拍来了世界上第一封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周恩来的贺电。贺电中称,“阁下:苏联政府决定建立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    面对着这封贺电,毛泽东高兴地笑了。这是一个好的兆头,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他的承认,将使众多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新生政权得到承认起到积极的拉动作用。    不出所料,紧接着朝鲜、蒙古、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越南、波兰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也相继以最快的速度拍来贺电,纷纷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新生的人民政权。    对于苏联,毛泽东本人只是在书本上、电文中和别人的介绍中,了解一些。对于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苏联政府和斯大林本人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甚至曾一度怀疑过。而此刻,在新中国刚刚诞生,正需要得到国际社会承认的关头,是苏联首先伸出友谊之手、同志之手。这使毛泽东备感温暖和亲切,同时也深受鼓舞,使他大大地增强了建设好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坚定信心。    毛泽东首先想到,要改造一个旧中国,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从未经历过的大难题。没有经验,要从头学起,我们需要友谊的援助,需要借助别人的经验。毛泽东首先想到的是苏联,他说,“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    在毛泽东主席的提议下,中共中央政治局一致同意,毛泽东同志亲自出访苏联,并出席斯大林同志70寿辰的生日庆典。    1949年12月6日晚,跟随毛泽东访苏的随行人员陈伯达、叶子龙、汪东兴、师哲、陈秉承、沈剑心、李家骥、田树滨等与专程送行的公安部部长罗瑞卿、副部长杨奇清、铁道部部长滕代远、铁道部公安局副局长冯纪、政治部保卫处处长任远,中共中央社会部部长李克农及随行翻译、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因为同车陪行的有苏联驻华大使罗申、在中国的苏联经济专家组组长柯瓦廖夫等,李克农为了工作方便,便让毛岸英一起随行到满洲里火车站),一行乘车从中南海丰泽园出发,来到了戒备森严的北京西直门火车站。    到车站送行的有刘少奇、周恩来、朱德、聂荣臻、宋庆龄、张澜、林伯渠等。毛主席在登车前与他们一一握手道别,大家祝毛主席一路平安。    21时,一组由前卫车、主车、后卫车三列火车组成的代号为900l、9002、9003的专列在夜幕下缓缓地开动,离开了首都北京,一路北上。    列车途经天津时,时任华北军区参谋长、京津卫戌区副司令员杨成武登上专列,护送毛主席到山海关火车站。    在山海关火车站,毛泽东主席在专列上接见了杨成武和伍修权同志。伍修权时任东北军区参谋长兼沈阳卫戍区司令部司令员。他是来接替杨成武同志,护送毛主席所乘专列从山海关一直到满洲里的。    伍修权同志向毛主席汇报了列车沿途的保卫情况,他说:“我们负责东北境内从山海关到满洲里铁路全线的警戒工作。具体由东北军区和铁道部共同组织,在沿线每隔一公里十人,一百公里就有一千人,全线共有几万人参加警卫。”    毛主席听完汇报后提出异议,他认为不必搞这么兴师动众,但已经如此了,只好说:“我的安全既然由你们负责,那就听你们的吧!”    12月份的东北大地,已到处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丽图景。专列冒着凛冽的寒风,风驰电掣般地行驶在广阔的东北大平原上。P1-3

后记

毛泽东同志是我党、我军、我们国家的主要缔造者,是我们伟大的领袖。他的一生,是为全国人民谋幸福、谋利益的一生,他的每一篇宏文巨著,他的每一次外出视察、谈话和题词都有一定的深远意义和历史影响。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到黑龙江视察的经过,早已成为亲历者、史学家、作家笔下的永恒主题。他们写回忆文章、纪实,还有文学作品,但至今仍无一部完整的专门著述。    幸运的是,20世纪80年代,我在哈尔滨结识了曾跟随毛主席来黑龙江视察的贴身卫士李家骥,他是这一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应该说是“权威人士”。    此后,我与李老的情谊日益加深,他被聘为我们“红色收藏研究会”、“毛泽东书法研究会”的顾问、名誉主席等。    我们研究会的活动地点就在颐园街1号,我和李老经常在那里见面,免不了会谈及毛主席在黑龙江视察的经过。李老虽年过七旬,但他身体硬朗、精力充沛、思路敏捷。每当回忆起往事,记忆非常清晰。我在一旁自然会记下来很多,同时我也对那些不同说法进行了询问和核实,弄清了一些历史事件的原委。    此间,我也收集了不少这方面的资料和文章。时间一长,我就派生了一个想法,写一本纪实作品。我的想法首先得到李老的支持,他说:“要写就展开写,不要光写‘毛泽东视察黑龙江’,要写围绕毛泽东访苏归来的全过程,这样内容会更丰富、丰满,书要有资料性和可读性。”    2005年我便开始运作这件事,一边采访收集资料、一边开始编纂、写作,到2009年7月才算完成,交有关部门审阅。    这本书的付梓,首先我要感谢李家骥老人,他毕竟是到了古稀之年,但他每次都认真听我的汇报,帮我审阅、把关。他那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工作作风,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我还要感谢在百忙中能接受我采访的毛泽东家人李敏、李讷、刘思齐、邵华、毛新宇、毛远新及当年跟随毛主席来哈尔滨视察的身边工作人员汪东兴、叶子龙、师哲、沈剑心、田树滨、王化成等。当这本书今天问世的时候,邵华将军、叶子龙、师哲等老同志已先后离开我们,此时此刻,我要表达对他们的深深怀念之情……    在这里,我更要感谢我的爱妻和我们的女儿王琦、王冠,长子王法。我的爱妻,哈尔滨市政协委员、十二中学高级教师齐淑华女士,她生前非常支持我的事业,在本书初级阶段她帮我编目布局、整理资料。遗憾的是在2008年元旦那天,她因重病走完了66年的风雨人生,仙逝而去。而今我只能用这部成果,告慰她的在天之灵……    这本书编纂过程中,我还得到史学家、收藏家和文学工作者李延平、杨庆旺、曲守本、刘延年、赵瑞政、张福山、梁青山、魏云飞、王士屏、朱俊峰、冯国良、孙凤来、李德顺、王庆堂、王秀英、龚立、徐冰及《新晚报》“老哈尔滨”版的部分作者、朋友,他们向我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和自己的研究成果。    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中共哈尔滨市党史研究会、延安精神研究会、黑龙江省红色收藏研究会、黑龙江省毛泽东书法研究会和黑龙江省收藏家协会的领导对此书的出版给予了极大关注和热情支持。    对此,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所采用部分照片、美术作品,因一时不能联系到创作者,无法列名。为此,我向他们也表示深深的谢意。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人掌握资料有限,加之时间仓促,水平不高。因此,本书内容难免有一些不妥之处,敬请专家和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王玉利    2011年7月1日于哈尔滨

编辑推荐

王玉利编著的《毛泽东访苏归来——1950年毛泽东在黑龙江》是一部最完整、最全面、最真实地记录毛主席在黑龙江视察全过程的纪实作品。它不但填补了黑龙江省这段历史研究的一项空白,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一部难得的珍贵史料。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毛泽东访苏归来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书很好,很值得一读啊,送货的也很快。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