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作者:夏继诚 页数:33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主要介绍主人公段氏兄弟——打入军务局、官至少将情报科长的中共地下党员段伯宇、以及由他培养和介绍入党的其弟段伯宇(侍从室上校参谋,后任上海港口少将副司令),他们的这一段经历。
作者简介
夏继诚,1932年9月出生于浙江诸暨。1950年2月参军,长期在部队从事文化教育、宣传、新闻出版、军史编研等工作。曾任步校首长秘书、生产建设兵团报纸主编、大军区报社编辑科长、大军区政治部研究员等职。还任过南京军区《学术研究》杂志编辑室副主任、《苏中七战七捷》副主编、大型工具书《新四军辞典》副主编。现为中国新四军研究会《铁军》杂志主编、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会员。50年代以来在报刊上发表杂文、报告文学、电影剧本等共200余万字,著有长篇纪实文学《将军在黎明前死去》,《华东战场最高机密》和国民党将军人生悲欢录“三部曲”——《折戟》等书。
书籍目录
引子1 蒋介石咬牙切齿,大骂“混”进侍从室的段氏兄弟2 撩开蒋介石侍从室“神秘莫测”的面纱3 蒋介石怎么也没有想到,三十多年前保定军校老同学段云峰中将的两个儿子,先后进入了侍从室;更没有想到堂堂将门之子怎么都投向了共产党4 蒋介石关自召见段仲宇上校,边看手中条子边询问,仔细打量后,连声说了几个“好、好、好!”5 小小“侍二组”,只有几个人,承办的业务几乎囊括了庞大的国民党陆海空三军所有重大事项。段仲宇也被戏称为“比联勤总司令还大的上校”6 中共地下党员段伯宇从抗日前线来到重庆,周恩来秘书和他单线联系,领导他周旋于国民党上层人物之间7 周恩来高瞻远瞩,向段伯宇提出:你要想办法打入到蒋介石那里去8 远在天边,远在咫尺——段仲宇在国民党部队和院校东跑西颠苦苦求索,想不到通向共产党的引路人就在自己家门里9 在歌乐山脚下一家路边小店里,段仲宇冒昧向大名鼎鼎的郭沫若请教:“为什么很多青年冒着生命危险往延安跑?”10 待从室里看“委座”:表面上道貌岸然,威凛凛不可侵犯;背地里居心叵测,阴森森使尽诡计11 毛泽东一身系天下安危飞抵重庆,蒋介石大出意外,侍从室一片忙乱12 蒋介石在陆大毕业典礼上破例召见,段伯宇如愿以偿实现了周恩来的嘱咐13 漫卷诗书喜欲狂,举家搬到“首都”南京。新来乍到,段伯宇很快在军务局情报科站称了脚跟14 军务局距梅园新村中共代表团仅之遥,段伯宇去不得其门而入,还差一点被特务抓住15 段仲宇第二次受到蒋介石单独召见。到武汉“镀金”后又调回国防部第五厅当上了副处长,主管军队院校工作16 断线风筝也要飞。军务局收集的中共绝密文件,成了段氏兄弟开展地下斗争的“航标”17 段伯宇深藏不露,终于坐上了军务局少将情报科长的宝座。中山陵密商起义大计,决心抓实力、抓兵权18 段仲宇第三次受到蒋介石单独召见。驻联合国军事代表团也非世外桃源。段仲宇活动到黄百韬兵团当少将兵站分监原是为了抓兵权,却不料婉遭拒绝……附录后记附记
章节摘录
蒋介石对陈布雷的文笔是很满意的。但也有不满意之时。段仲宇告诉笔者,有一次蒋介石对陈布雷说:“你看看人家毛泽东的文章!”陈布雷也不大客气,回敬了一句:“那是毛泽东自己写的。”言下之意是,你蒋介石的文章可不是自己写的,哪能同毛泽东相比! 《中国之命运》是蒋介石一生中唯一的一本“著作”,1943年3月在重庆面世。此书歪曲中国社会的历史,篡改蒋介石以反共起家的发迹之过,诬蔑共产主义“不切于中国的国计民生”,叫嚷“中国的命运,完全寄托于国民党”。为蒋介石炮制此书的是侍从室第五组组长陶希圣。捉刀有功,过了几个月陶就出任《中央日报》主笔,两年后又升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真所谓“代笔自有黄金屋”,升官发财都被陶希圣捞到了。 有人打比方,说侍从室好比蒋介石的眼睛,替他眼观六路;侍从室好比蒋的耳朵,替他耳听八方;侍从室好比蒋的鼻子,替他嗅出各种不利于他的政治气息;侍从室好比蒋的手,替他写文电;侍从室好比蒋的腿,替他东跑西颠,到处联络;而最重要的是,侍从室好比蒋的头脑,替他思考、谋划,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一个在侍从室工作过的人,说侍从室里黑影幢幢,神秘莫测。即使是在侍从室和后来改称军务局工作过的段氏兄弟,向笔者介绍的也仅仅是一鳞半爪。侍从室的全部档案都被运到了台湾。看来,只有等到台湾回归之日、祖国完全统一之时,才能彻底揭开侍从室的神秘面纱了。 这一天总要到来的。 蒋介石的侍从室,作为当时中国最重要、最核心、最机密的一个单位,真是侯门深似海,多少人可望而不可即。如果要进到侍从室里去工作,那简直比登天还要难。 当时,成天仰望着这个光彩夺目的“圣殿”,想方设法要跻身进“圣殿”去陪侍君王的人,多得不计其数。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从政治上来说,谁能进入侍从室,他就是“党国”最忠诚可靠的栋梁,就是蒋介石最信得过的人,就身价百倍,无尚荣光。 从经济上来说,侍从室待遇优厚,每个月的月薪比所有党政军机关多加发半个月,还有服装费等额外补贴,逢年过节“委座”还有赏赐。至于“隐性”收入,对有的人来说怎么也弄不清。据当过侍卫官的人著书披露,送钱送物以求巴结者大有人在,到高级饭店宾馆吃喝玩乐、享受免费招待等等,则是家常便饭。 从仕途上来说,进了侍从室,前程灿烂自不待言,飞黄腾达指日可待。干上几年,离开时凭“委座”恩赐,提升官职是不成问题的,捞个“肥缺”干干也是小菜一碟。 正因为有上述种种“优越性”,多少人对侍从室趋之若鹜,多少人找关系走门路,削尖脑袋往侍从室里钻。 但是,蒋介石对侍从室人员的任用,却控制得特别严。尤其是参谋、秘书、机要、警卫等人员,都要亲自看审查表,都要亲自谈话,进行当面考核,不让下面越俎代庖。 蒋介石的用人标准,历来有“黄、陆、浙”之说。而对进侍从室的人员,还有特别的标准。 首先,要看这个人是否黄埔军校、陆军大学出身。如不是,则要看他在蒋政权中干了多少年,表现如何。 其次,要看这个人的籍贯在哪里,家境如何,浙人优先考虑。据段仲宇说,他进侍从室二组以前,二组成员大都是浙人,其他省籍的人极少。 最后,还要看保荐人是,与自己的亲疏如何,任用人与保荐人是什么关系,等等。 中国古代历来反对任人唯亲。而蒋介石对侍从室的用人标准却一反古训,实际上强调的是任人要“亲”,越“亲”越重用。如侍卫长(后任军务局长)俞济时是交通部长俞飞鹏的侄儿,而俞飞鹏则是蒋介石的表兄弟;曾任副侍卫长兼侍三组组长的蒋孝先,是蒋的族孙辈;蒋介石的亲随侍从副官蒋孝镇,和蒋孝先是兄弟辈;蒋孝先在西安事变中被打死后,继任侍三组组长的王世和,是奉化人,和蒋有亲戚关系;侍二处秘书周鸿涛,是蒋经国的表弟;在侍从室任机要秘书达十多年之久的俞国华,其父俞镇臣和蒋介石是结拜兄弟;侍从秘书陈舜耕,其父陈杏佳与蒋介石是结拜兄弟,姐姐陈志坚和蒋介石妻子毛福梅是结拜姊妹,这么多沾亲带故的人集中在侍从室,有力地说明了蒋介石任人唯亲的用人路线。 看到这里,读者自然明白:蒋介石对进入侍从室的人员,一定要确信其绝对忠实可靠,保证万无一失以后,才能批准任用。他蒋介石是绝对不会让一个不放心的人侍奉在侧的。否则,那该多危险呀! 那么,本书主人公段伯宇、段仲宇昆仲,是河北人而非浙人,和蒋介石又不沾亲带故,他俩为什么能先后进入侍从室工作,并开创了同胞兄弟都在这个核心单位工作过的绝无仅有的记录呢? 笔者认为,这和段氏兄弟的父亲段云峰中将不无关系。早在1907年,段云峰就和蒋介石是陆军速成学堂(保定军校前身)的同班同学。也许出于对老同学的信任,对故人的关照,蒋介石终于批准段氏兄弟先后进入了侍从室。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有必要向读者简单地交代一下发生在20世纪初的一段历史烟云。 蒋介石之所以能在中华大地上纵横捭阖长达20多年之久,最最重要的原因是他视“军”如命,笃信“有军就有权”、“有军就是草头王”的古训,在任何情况下都抓住军权不放。他的发迹,也源于军事。而保定军校,是他军事生涯中第一次获得正规军事学历的摇篮。段氏兄弟的父亲段云峰,则是他在保定军校时的同窗学友。 在中国军事史上,保定军校占有重要的一页。和黄埔系一样,保定系是庞大的国民党军队的支柱之一。 保定军校的前身叫陆军速成学堂,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八月由北洋武备学堂改名而来的。 清朝末年,中国饱受列强的欺凌。甲午战争的惨败,八国联军的入侵,使清朝统治集团从屈辱中醒悟过来,深感有国不能无防,而国防的基石在于有一支强大的、足可抗御外侮的军队。因此,清政府拨出巨款开办军事学堂,大力培养后备军官。1902年6月9日,袁世凯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他着手抓的主要有两件事:一是编练新军;二是开办军事学堂。
编辑推荐
蒋介石怎么也没有想到,30多年前保定军校老同学段云峰中将的两个儿子,先后进入了其御用机构——侍从室;更没有想到堂堂将门之子怎么都投向了共产党! 蒋介石咬牙切齿,大骂“混"进侍从室的段氏兄弟撩开蒋介石侍从室“神秘莫测"的面纱! 蒋介石怎么也没有想到,三十多年前保定军校老同学段云峰中将的两个儿子,先后进入了侍从室;更没有想到堂堂将门之子怎么都投向了共产党! 蒋介石康自召见段仲宇上校,边看手中条子边询问,仔细打量后,连声说了几个“好,好,好!” 中共地下党员段伯宇从抗日前线来到重庆,周恩来的秘书和他单线联系,领导他周旋于国民党上层人物之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