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6辑)

出版时间:2013-2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赵志裕、陈侠主编的《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6辑)》在从社会文化的视角探索中国社会认知研究的思路。通过代卷首语和选辑(译)的8篇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梳理北美和欧洲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对文化与认知研究的影响,并探讨中国社会心理学应如何借鉴北美、欧洲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扎根本土现象和中国历史与社会现实,开创中国的社会认知研究路径。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实验社会心理学成为北美社会心理学两大主流理论的知识传统:一方面,强调个人认知、动机、情感与行为受文化、社会制度与社会关系的制约;另一方面,强调个人认知、动机、情感与行为可促进社会现象的产生、再生和蜕变。陈静、赵志裕与陈瑞芬(2009)的研究循着前一思路,考察社会结构特征如何影响人们对就业者前途的想象;循着后一传统的文化与认知研究路径,No等人(2008)的研究揭示亚裔美国人对多元文化的感受与其种族观相关联。
在认知革命的影响下,北美的社会心理学在研究中采用严谨的认知实验范式,发现人们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出认知表征并存储于记忆中;当由外界信息激活时,便会影响当前的思维和行为。这类自动化的心理过程也反映在文化与认知的研究中。Oyserman与Lee(2008)梳理过去有关研究发现:与独立我相对应的认知反应,较多出现在北美;与互依我相对应的认知反应,较多出现在东亚。Chen,Ng和Rao(2005)则将这一观点进一步扩展到文化对动机与行为的影响。
面对严峻挑战,社会心理学家开创了社会神经科学的研究进路,试图找出社会认知现象背后的神经学基础。文化与生物科学的对话,甚至催生了新的神经一文化互动研究路径,Kitayama与Uskul(2011)认为,在行为层面观察到的文化差异在脑神经研究中也能得到证据。朱滢、张力(2001)对自我记忆效应的实验研究,Sui与Han(2007)在前一项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脑神经研究,以及Chiao等人(2009)对熟悉东西方文化的双文化群体的研究,都支持文化实践与脑神经活动的对应关系。
欧洲社会心理学家的社会认知理论,启示我们重视个体与情境的相互嵌人性和建构性。在特定文化中流传的人际规范与广泛使用的思维习惯,体现为个体与他人沟通时的语言习惯和约定俗成的姿态,这促成了体现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的研究路径。Leung与Cohen(2007)的研究为体现文化认知提供了一个研究范例。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6辑)》是一本社会心理学。

书籍目录

西方社会认知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国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启示(代卷首语)工作流动性和固定世界信念的文化效应:来自绩效预测的证据民众种族论与亚裔美国人对美国文化的反应:影响与调节文化会影响我们思考的方式和内容吗?——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启动效应消费者急躁与文化差异自我记忆效应的实验研究自我建构的启动对自我意识神经基础的调节文化对自我的神经表征的动态影响文化的软性具身认知——摄影机物镜视角与时空内的运动

编辑推荐

研究和认识生活在中国文化中的人们的社会心理。发现和揭示民族文化和社会心理的互建构过程及特性,最终服务于社会,贡献人类,这正是华人社会心理学者百年以来孜孜以求的目的赵志裕、陈侠主编的《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6辑)》系统地选刊这些学者的论文,以展示华人社会心理学这一研究领域所具有的多重视角以及丰富的学术成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6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这本是朋友推荐的读物,期待内容不错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