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2-1 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 作者:刘尊志 页数:522 字数:51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对两汉诸侯王墓的墓葬分布,合葬形式与相对位置,墓葬形制与陪葬品,墓外建筑及相关问题,汉代诸侯王墓体现的丧葬制度及其特征等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对以往学界研究相对薄弱的东汉诸侯王墓,通过对考古与文献等资料的研究,全面分析了其基本内容、丧葬制度及特征、发展演变与衰落过程等,为多方位、更全面地认识汉代诸侯王墓葬制度及其发展演变原因与相关社会内容等提供了重要参考,对其作用、地位等亦有较为深度的理解。
作者简介
刘尊志,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系博士,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两汉诸侯王墓的发现、发掘与研究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西汉诸侯王墓的考古学研究
第一节 西汉诸侯国概况与诸侯王墓的考古发现
第二节 西汉诸侯王墓的分布
第三节 西汉诸侯王墓的合葬形式与相对位置
第四节 西汉诸侯王墓墓葬形制及相关问题
第五节 西汉诸侯王墓出土遗物及相关问题
第六节 西汉诸侯王墓的墓外建筑及相关问题
第七节 西汉诸侯王墓体现的丧葬制度及其特征
第八节 西汉诸侯王墓与帝陵比较研究
第三章 东汉诸侯王墓的考古学研究
第一节 东汉诸侯国概况与诸侯王墓的考古发现
第二节 东汉诸侯王墓的选址、分布与合葬形式
第三节 东汉诸侯王墓墓葬形制研究
第四节 东汉诸侯王墓出土陪葬品分析
第五节 东汉诸侯王墓体现的丧葬制度及其特征
……
第四章 两汉诸侯王墓比较研究
第五章 两汉诸侯王墓相关问题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插图目录
表格目录
后记
章节摘录
从墓葬的具体分布来看,西汉诸侯王墓基本分布于距离都城不远的地方。如常山王墓安排在汉常山国都城元氏西高庄,河间国王陵区分布在河间国都城乐城东数公里之处,有高大土丘37座,延绵十数里,西汉楚国王墓均位于都城彭城周边。墓葬距离都城的具体里程并无定制,这与所选择修建墓葬的具体地点有关,即诸侯王确定其所认同的穴位决定着墓葬与都城的距离,但绝不会太远。有学者认为“诸侯王陵分布总的特点是,大多在本国首府附近的高地或丘陵山阜之上,交通方便,一般距王宫所在地(首府)数里或数十里,没有超过一日路程的,其目的很显然是为了便于祭祀。”有学者对此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此说尚难成立,“王陵区与都城间距离的远近与祭祀无关”,笔者较为赞同。诸侯王根据当时选择墓域的原则和方法,结合自身的需要,将墓葬选择在都城周边,由于诸侯国之间地理环境的差异及一些历史原因等,分布于都城周围的诸侯王墓也体现出不同的特征。一些诸侯国的王墓较为分散,如西汉楚王墓,位于徐州市周边;一些诸侯王墓则较为集中,如鲁王墓地、梁王墓地等。这种或集中或分散的情况与墓域选择要求当有一定关系,其中梁国,仅在都城东南的芒砀山一带有山丘高地,所以王墓均集中于此。 就墓葬所在位置的地理环境而言,西汉诸侯王墓大多建在地势高亢的台地或山上,这与选择墓地时极重“堪舆术”和其他因素有关。东周时期,封土墓兴起并逐步普及,选择地势高亢的台地或山丘修建墓葬在某种程度上更能体现出墓葬位置的优越性。汉代选择这样的地点修建墓葬已较为普及,帝陵均选在西安周边的高地上,一些中小型墓也不例外,如徐州周边发现的西汉墓葬多数修建在山丘之上。作为地方的最高统治者,诸侯王将自己的墓葬修建在台地或山丘上恰恰是选择了“形吉胜地”。将墓葬修建在高亢之处也是诸侯王身份地位的展现,借此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他们政治地位的特殊性。另外,这一措施也符合防水、防盗等建墓思路,高地之水便于下渗,而深坑土(石)穴或横穴崖洞更易于防盗,徐州一带发现的楚王墓全部凿山为藏,长沙王墓基本为石圹,而梁王墓地选择在距离都城睢阳相对较远的芒砀山则更能体现上述思路和想法。当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西汉诸侯王墓基本没有修建在相对海拔很高的地方,这与墓葬的修建难度和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有很大关系。 ……
编辑推荐
刘尊志所著的《汉代诸侯王墓研究》一书对两汉诸侯王墓的考古资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对这些墓葬的结构作了类型学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它们发展演化的规律,进而提出分期意见。这本书的资料和研究视域更为全面,其分析与分期也有许多新意,特别是对东汉诸侯王墓资料的系统梳理、把两汉诸侯王墓放在一起进行综合比较研究,尚属首次。陵墓地面建筑是重要的礼制性设施,因而帝王陵园制度同样也是陵寝制度研究的重点。本书对于汉代诸侯王陵园中的祠庙、寝园及其相关问题都有涉及,并提出汉代诸侯王墓为两重陵园等新观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