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徐志民 页数:367 字数:351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战后日本人的战争责任认识研究》由徐志民编著。战后日本人的战争责任认识纷繁复杂,即使同一阶层不同社会集团的战争责任认识,也有相当大的差异和变化。甚至同一个日本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其战争责任认识也不尽相同。为总体把握战后日本人的战争责任认识的概貌和特征,《战后日本人的战争责任认识研究》以战后日本政府、天皇、保守派、进步派、普通民众的战争责任认识的连续性为“经”,以其因应国内外时局的阶段性为“纬”,重点阐述战后日本人的战争责任认识与中日历史认识问题的症结关系,希望以此增进彼此了解并加强互信。
作者简介
徐志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辑。2007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9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出站,并留所工作。同年6月,作为中央第五批援藏干部赴藏工作,任西藏社会科学院当代西藏研究所副所长。著有《西藏史话》,发表文章3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中日关系史、西藏地方史。
书籍目录
绪论
一 提出问题
二 研究现状
三 本书框架
第一章 战争责任的检讨热潮(1945~1956)
第一节 围绕天皇战争责任的讨论
一 天皇被免除战争责任
二 天皇战争责任之检讨
三 天皇战争责任论之特点
第二节 政府的检讨与暧昧
一 “一亿总忏悔”论
二 战争责任之检讨
三 战争责任之暧昧
第三节 战犯推卸战争责任
一 焚毁与掩埋罪证
二 相互告密
三 转嫁责任
四 政府辩护
五 认罚不认罪
第四节 战争责任的追究与争论
一 文学者的战争责任追究与争论
二 知识分子的战争责任追究与争论
三 共产党的战争责任追究与被追究
四 加害意识的出现
五 国民的受害意识与被骗论
小结
第二章 战争责任认识的分化(1957~1974)
第一节 战争记忆的风化
一 民众的战争记忆风化
二 天皇的战争责任忘却
第二节 战争责任认识的分化
一 悲剧意识与美化侵略转换
二 知识分子间的相互批判
三 加害意识与受害意识的对立
第三节 围绕战争责任的交锋
一 保守派的翻案逆流
二 战争责任告白与回击
第四节 日本政府的双重标准
一 对内模糊侵略战争性质
二 对外有限承认战争责任
小结
第三章 战争责任认识的多元化(1975~1990)
第一节 天皇战争责任论的再兴
一 昭和天皇保持沉默
二 天皇战争责任的再追究
第二节 日本政府的保守态度
一 首相正式参拜靖国神社
二 默许篡改教科书
三 失言大臣现象出现
第三节 战争责任否认论迭起
一 新保守主义论
二 有条件投降论
三 南京大屠杀虚构论
四 其他日军暴行否认论
五 自相矛盾的战争责任观
第四节 实证研究与忏悔活动
一 日军暴行的实证研究
二 相对理性的战争责任论
三 战争责任忏悔活动
第五节 民众的战争责任认识变化
一 战争性质认识的相对稳定
二 加害责任认识的相对提高
三 战争遗忘与真相传承并存
四 战争责任追究与推卸共处
五 天皇战争责任观的变化
六 复杂的东京审判认识
小结
第四章 战争责任认识的国际因应(1991~2012)
第一节 战争责任问题的国际化
一 战争责任问题的井喷
二 世界性的索赔运动
第二节 战争责任表态的变化
一 冷战结束之初的微调
二 联合政府的有限进步
三 自民党重新执政后的回调
四 小泉参拜靖国神社
五 相对稳健的战争责任态度
第三节 冷战后的战争责任否认论
一 战争责任否认论的新花样
二 否认战争责任活动
第四节 进步派的战争责任反省
一 战争责任论的发展
二 战争责任的持续追究
三 进步派的反省活动
第五节 民众战争责任认识的国际因应
一 战争责任认识中的排外情绪
二 加害意识的提高及局限
小结
结语
一 战争责任认识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二 战争责任认识的演变趋势
三 中日两国历史认识的差异
四 影响历史认识的诸因素
五 历史认识跨越国境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大东亚战争肯定论》及其续集出版后,曾多次再版和重印,在日本国内外产生“很大”影响。当然,这种影响并非仅仅因为其否定侵略战争性质和否认战争责任的言行得到日本保守派与右翼的“喝彩”,主要是因为在战争结束不到20年,如此不顾国际信义和历史事实,公然肯定“大东亚战争”的做法,引起了国际社会和日本各界进步人士的“震惊”。1965年8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正在利用日本投降二十周年的机会,采取各种方式,大事进行军国主义宣传,煽动复仇主义情绪。”其具体表现就是“出版了《大东亚战争肯定论》和《大东亚战争全史》等赞扬这场侵略战争的书籍。一些杂志出版了‘纪念特刊’,把战犯近卫文磨、东条英机等人的照片、遗书都作为珍贵的东西来发表。参加过太平洋战争的一些军国主义分子发表了一些赞扬这场侵略战争的回忆录”。①谴责日本保守派否认侵略战争性质的错误言行与险恶用心。 深受近代日本侵略之苦的中国民众,强烈批判“大东亚战争肯定论”,并对日本国内的“军国主义复活”动向极为警惕和敏感。1965年11月18日,任谷平撰文谴责日本保守派和右翼势力,“特别大力宣传所谓‘大东亚战争肯定论’。肯定‘大东亚战争’的‘正义性’,说什么日本帝国主义二十年前发动的侵略亚洲各国的战争本质上是‘解放战争’……最近……他们出版了大量歪曲历史事实的‘战史’和战犯的回忆录,广播战犯的谈话,放映各种战争纪录影片,举办名目繁多的展览会,以宣扬皇军的‘赫赫战果’和‘英勇战斗精神’。”②批判其目的无非是要掩盖20年前日本发动战争的侵略性质和他们犯下的滔天罪行。这在当时中日尚无国交的情况下,虽未能阻止“大东亚战争肯定论”的鼓噪,却也获得了日本进步人士的支持和响应。1966年6月29日,日本访华代表团成员霜多正次,在亚非作家紧急会议的报告中,谴责: “美帝国主义和日本统治阶级加紧复活军国主义、帝国主义以来,大肆鼓吹‘日本近代化论’、‘日本大国论’、‘国家主义论’、‘大东亚战争肯定论’等帝国主义论调”,①表明了支持中国民众批判“大东亚战争肯定论”的立场和态度。 3.否认南京大屠杀。日本保守派以林房雄发表“大东亚战争肯定论”为契机,开展了各种否认侵略事实的活动,典型事例就是否定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1966年,日本第六师团随军记者五岛广作,在《熊本广播》杂志的8月、9月、11月号上,连载《六师团无事实》一文,公开否认南京大屠杀。因其既无确凿根据,又是在地方刊物上发表,故并未引起日本国民的特别注意。1972年,铃木明开始在《诸君》月刊上连载《“南京大屠杀”之虚构》一文,并在翌年出版的单行本《南京大屠杀之虚构》中,认为“南京大屠杀”中杀害几十万中国人的说法“纯属夸大”之词,否认日军残杀战俘和无辜平民,以及其掠夺、放火、强奸等暴行,②甚至不惜篡改史料,制造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根据”。与此同时,山本七平亦开始在《诸君》杂志上连载《我所认识的日本军队》一文,公然宣称:“南京大屠杀是无稽之谈。”此后,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谬论,在日本社会得到了一定发展。直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大量的历史事实面前,南京大屠杀否定论方偃旗息鼓。不过,至今日本保守派和右翼仍不愿承认南京大屠杀的事实,或蓄意压缩南京大屠杀的受害人数,意图减轻或推卸责任。
编辑推荐
《战后日本人的战争责任认识研究》由徐志民编著。中日历史问题除了被不负责任的日本政治家和右翼及保守势力政治化的一面,民众层面的历史问题,与其说是对立,不如说是错位。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及语言表达体系均不相同的中日两国民众间,在历史认识的问题上肯定会存在差异,而解决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则是了解与理解对方,即历史认识的沟通。我们不能因保守派政治家的鼓噪而阻碍对战后日本社会的深层分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