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产业分工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李靖  页数:228  字数:194000  

内容概要

《新型产业分工--重塑区域发展格局》编著者李靖。
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这一问题不但源于最初的自然地理差异,更因不同时期的地区发展战略得以强化。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些区域凭借区位条件、产业基础等优势,得到优先发展,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是寻求哪个或哪些区域脱颖而出,而是整个国家的均衡发展。要实现区域共同发展,必须打破现有以竞争为主导的区域发展模式,根据地区比较优势,引导建立新型产业分工,在有序分工的基础上促进区域功能专业化,并通过跨区域沟通与协作,最终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

作者简介

李靖,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产业经济学博士,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后。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的界定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
理论篇
第二章 对现有分工理论的回顾与评价
第一节 古典分工理论
第二节 马克思关于分工的研究
第三节 新古典分工理论
第四节 新贸易理论对产业内分工的解释
第五节 竞争优势理论对分工与专业化的解释
第三章 新型产业分工的类型、特征与效应
第一节 分工演变趋势与新型产业分工的出现
第二节 新型产业分工的类型与特征
第三节 新型产业分工下的地区专业化
第四节 新型产业分工下的产业关联
第五节 新型产业分工的效应分析
第四章 新型产业分工形成的动力机制
第一节 分析框架
第二节 产业层面的动力机制
第三节 区域层面的动力机制
实证篇
第五章 从传统分工走向新型产业分工
第一节 我国产业分工的演变过程
第二节 新型产业分工战略的提出
第六章 京津冀地区产业分工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衡量指标与方法
第二节 区域选择和范围界定
第三节 京津冀地区产业分工状况
第四节 汽车产业在京津冀地区的分工状况
第七章 我国纺织产业分工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纺织产业链在我国的总体分工状况
第二节 宁波服装产业链分工状况
第八章 推动新型产业分工与空间均衡的政策
第一节 促进新型产业分工的政策
第二节 跨区域协调的均衡政策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二节 研究对象的界定  一 分工与区域分工  从现有文献来看,分工是一个较为基本的概念,一般仅对其进行描述性定义。有关分工问题,马克思曾有这样的论述,分工是“一种特殊的、有专业划分的、进一步发展的协作形式”,“各种操作不再由同一个手工业者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完成,而是分离开来,孤立起来,在空间上并列在一起,每一种操作分配给一个手工业者,全部操作由协作工人同时进行”(马克思,1975)。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论述不同历史社会的商品生产时提到的一些观点来看,马克思认为分工是“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马克思认为分工首先是劳动的生产分工,其次才是交换的分工。斯密在其《国富论》中对分工有这样的描述,“未开化社会中一人独任的工作,在进步的社会中,一般都成为几个人分任的工作。而且,生产一种完全制造品所必要的劳动,也往往分由许多劳动者担任”(亚当,斯密,2001)。  后来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分工进行了定义。斯蒂格勒(1996)认为,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包含了许多职能,分工或专业化过程,就是企业的职能不断分离出去,由其他专业化的企业专门承担这些职能的过程。盛洪(1992)认为,分工作为一种生产方式,或者说人们进行生产活动时的行为方式,是指将原来由一个经济活动或一个经济活动中所包含的不同操作分解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行为主体承担的过程。分工(或称劳动分工)是指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职业的专业化,往往被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石崧,2005)。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分工,分工表现为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马克思认为,分工“既包括部门间、企业间和企业内的分工,也包括把一定生产部门固定在国家或区域的地域分工”(马克思,1975)。这里所指的“地域分工”,就是区域分工。苏联学者对区域分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国学者一般将其翻译为劳动地域分工。按照萨乌什金的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社会分工讨论的空间形式就是劳动地域分工(萨乌什金,1987)。列宁将劳动地域分工、生产专门化和经济区划过程结合起来,认为“同整个分工有直接联系的是地区的分工,即各个地区专门生产一种产品,有时是产品的一个品种,甚至是产品的某一部分”(列宁,1984)。列宁的理论很快成为苏联经济地理学界研究的指导思想。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新型产业分工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