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曹淑敏 主编 页数:321 字数:364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鲜明特征,也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断引领人类生产方式的新变革,正成为一种全面、动态、优化的资源配置方式,重塑全球化时代国家产业竞争的新优势。
由曹淑敏主编的《“两化”融合蓝皮书: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报告
(2012)(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国际比较和区域评估等实证分析方法全面解读我国及地区“两化”融合发展现状及变化趋势,并在案例研究和国际借鉴基础上,提出我国“两化”深度融合的战略方向和推进策略。总报告、理论框架、区域评估、案例解读、国际借鉴和推进策略等6部分构成了本的主要内容。
在《“两化”融合蓝皮书: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报告(2012)(精)》中全面剖析了我国“两化”融合在全球的地位、自身发展脉络以及取得的一系列融合成果,深人评估了我国31个省份“两化”融合发展程度及其基本特征,系统阐述了我国“两化”融合的发展趋势及主攻方向。在理论框架部分,明确了“两化”融合的三大支柱(融合硬度、融合软度和融合深度)及其现实体现(工业化、信息化和一体化),构建了包含三个层级61项指标的区域“两化”融合评估体系。在区域评估部分,依据所构建的评估体系,对我国31个省份的融合进程及其三大支柱进行了详尽阐述。在案例解读部分,对南京、沈阳、昆明、兰州等四个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进行了深度评析。在国际借鉴部分,不仅总结归纳了美、日、印等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更从中提取出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的发展亮点,充分吸收并转化为对我国推动“两化”融合的启示与借鉴。在推进策略部分,基于对我国
“两化”融合的现实判断,提出了推进“两化”融合的战略方向,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十大黄金法则”。本书立足区域“
两化”融合评估,可为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以及相关行业、企业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提供前瞻性、科学性和实时性决策参考,亦可为学术界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作者简介
曹淑敏: 1992年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得香港理工大学-管理学博k:学位。曾任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研究所副所长,信息产业部/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副院长等职。现任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第八届中国科协常委。2007年1月政治局第38次集体学习,讲授“世界网络技术发展与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杰出奖、中国五四青年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女领导干部、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是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X--程国家级人选。 曾任国际电信联盟ITU—R WP8副主席兼技术工作组主席。现任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副总工程师,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三网融合专家组成员、国务院反垄断专家组成员、国家“863”4G项目总体组副组长、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工信部通信科技委副主任委员、5_-信部TD—LTE S--作组组长、云计算发展与政策论坛理事长等。
书籍目录
B I 总报告
B.1 2012“两化”深度融合:中国现实
一 “两化”融合总体状况
二 “两化”融合区域分析
三 2012年“两化”融合趋势展望
BⅡ 理论框架
B.2 “两化”融合的运行机制
B.3 “两化”融合的评估体系
BⅢ 区域评估
B.4 北京市
B.5 天津市
B.6 河北省
B.7 山西省
B.8 内蒙古自治区
B.9 辽宁省
B.10 吉林省
B.11 黑龙江省
B.12 上海市
B.13 江苏省
B.14 浙江省
B.15 安徽省
B.16 福建省
B.17 江西省
B.18 山东省
B.19 河南省
B.20 湖北省
B.21 湖南省
B.22 广东省
B.23 广西壮族自治区
B.24 海南省
B.25 重庆市
B.26 四川省
B.27 贵州省
B.28 云南省
B.29 西藏自治区
B.30 陕西省
B.31 甘肃省
B.32 青海省
B.33 宁夏回族自治区
B.3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Ⅳ 案例解读
B.35 南京市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
B.36 沈阳市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
B.37 昆明市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
B.38 兰州市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
B V 国际借鉴
B.39 国际上“两化”融合发展经验
B.40 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
B.41 国外经验对推进我国“两化”深度融合的启示
BⅥ 推进策略
B.42 “两化”深度融合推进方向
B.43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十大黄金法则”
B.44 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信息技术生产过程中的低消耗、高产出、高附加值。信息技术产业基本上是运用信息资源和智力劳动,信息资源的边际成本是非常低的,可以重复使用,而智力劳动是一种高效率的劳动,所以信息技术具有非常明显的高收益性。 高兼容性。信息技术在技术标准上具有高度的兼容性。因为信息技术往往在实际应用时需要多个或多种信息技术配合使用或组合成一个新的完整信息技术系统,才能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单独的某种信息技术孤立应用,往往不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由于信息技术本身的改进潜力巨大,并需要与其他领域的技术变化配合,因而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是一下子实现的,往往要经历比较长的时间。此外,作为通用技术的一种,其意义并非为特定问题提供最终的完美解决方案,而是在其他领域的技术支持下,起着为其他领域的改进提供开放机会的作用,通过这种方式,放大了信息技术创新的影响,并向整个国民经济扩散。 (2)理论溯源 在产业经济学的多种理论和前人的研究中,都把信息技术作为“两化”融合的内生动力。新经济增长理论中将“技术进步”归为带动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因素,解释了经济长期增长的原因。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同样将“技术进步”摆在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位置,认为内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决定因素。产业创新理论认为技术的创新与扩散过程是提升产业整体水平的过程。 从“两化”融合的角度来看,“两化”融合本身就是工业化、信息化以及二者的融合,这都涉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是“两化”融合的技术基础,同时也决定了“两化”融合的深度。 ……
编辑推荐
曹淑敏主编的《“两化”融合蓝皮书: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报告(2012)(精)》设施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连续出版的第二本关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蓝皮书。 该蓝皮书是中国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科学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架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权威年度报告和理论宣传平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2012-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报告-两化融合蓝皮书-2012版 PDF格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