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

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唐小兵  页数:376  字数:275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降,由大众媒介和同人刊物等引导形成的公共舆论起着重新塑造认同和建构自我的作用,成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质疑传统文化、引入西方资源、批判现实政治、追索理想社会的重要媒介。《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以〈大公报〉“星期论文”和〈申报〉“自由谈”为例》以1930年代前期《大公报》“星期论文”和《申报》“自由谈”两个典型的“舆论空间”为主要考察对象,通过具体分析这两个南北舆论阵地所继承历史脉络、凝聚的知识群体、依托的公共空间、与政治权力的交错、关注的基本议题,以及在思想资源、思维特质、论证风格上的差异与共性等内涵,细腻展现1930年代南北知识群体所引导的公共舆论的历史面相和知识人的精神世界。

书籍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公共舆论的历史系谱、近代形态与自我理解
第一节 清议的历史系谱
第二节 晚清以降从清议到舆论的历史轨迹
第三节 1930年代公共舆论的自我理解
第二章 公共空间里的公共舆论
第一节 《大公报》、《独立评论》与“星期论文”的开设
第二节 望平街、申报馆与上海言论空间的拓展
第三章 公共舆论中的知识分子
第一节 舆论空间的分裂——“星期论文”作者群体的内在紧张
第二节 上海文人的自我意识——从《申报》“自由谈”说起
第三节 公共舆论与权力网络
第四章 公共舆论的义理与主题
第一节 理性与舆论——以胡适的“星期论文”政论为例的分析
第二节 民意与舆论——以鲁迅的“自由谈”言论为例的分析
第三节 启蒙话语的自我分化——以“星期论文”和“自由谈”的讨论主题为中心
第五章 公共舆论的价值取向与论述风格
第一节 “星期论文”与渐进主义的批评方式——以中日问题为例
第二节 “自由谈”与怀疑论式的思维特质
第三节 “星期论文”的论政风格——试以胡适与陶希圣的一场论争为例
第四节“自由谈”的言说方式——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萧公权在论述黄宗羲的“学校”思想时,敏锐地注意到了此处“学校”与“清议”之内在关联。他指出:“梨洲讥斥以往政治家对于学校认识之错误。彼以为学校之用不仅在于‘养士’,而亦在于培养健全之舆论。学校除作育人材外,尤须监督批评政府,务使免有过失。故学校之目的在‘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欲达此目的,则学制宜加修改。‘郡县学官毋得出自选除。郡县公议,请名儒主之。’‘其人稍有干于清议,则诸生得共起而易之。’”如果说乡举里选之中的清议尚显模糊和暖昧,黄宗羲所论及的学校定天下之是非,且以监督评议政治为职责,则全然在朝廷之外另设一是非裁断之公共空间,至此,与政统离合不定的道统有了明确的自主空间,这对于朝廷之治理既是补充,也未尝不是一种潜在的威慑。赵园对明清之际的士大夫进行研究时专辟一章来讨论其时知识分子的“言论”。她在关于知识分子的清议的论说中认为:“‘清议’是个不易界定的概念。清议强调的是言论的合道德性(‘清’),非即‘士论’,也非即‘众论’。但‘清议’在通常的运用中,确又略近于‘士论’,于道德性外,还往往突出其非官方性质。清议所‘议’不限于政治,但有关政治的议论,是其重要部分。或者可以说,清议应指其时被认为公正的议论政治、评骘人物的言论。或许应当说,‘清议’是一种由士人(已仕与未仕之仕)议论构成的言论场。”而清议试图达致的目标在赵园看来是“清议更指非居权力中枢的士人干预朝廷政治的言论形式。其所表达的与其说是模糊的‘民间’,无(毋)宁说是士集团的意志与愿望。‘清议’有时特指民间身份的土人(及士在民间者)议论政治、品评人物的言论,其主要经由影响具官方身份的士,间接进入朝廷议论,对政治实施干预”。前已述及,清议在东汉的时候主要是没有官职的太学生的言论表达,但在其后的历史中,清议的主体逐步扩大,一些朝廷官员和退休官员也加入了清议行列,其政治性格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清议之所以受到士人和朝廷的重视,是因为它被假定为一种能够评断是非的“公论”。公论之所以为“公”,是因为被认为是从公共的利益立场或江山社稷的延续着眼的,是“天下为公”的议论,是不具有私心的。在传统中国,对于“公”的理解也并非铁板一块,而是有着内在的丰富性。大致说来,对于“公”的理解,主要有五种最基本的意涵:(1)春秋以前,“公”与“政”相关,政者,正也。(2)在儒家文化的思想世界和生活世界,“公”意味着普遍和全体,是一个道德范畴(与“私”相对应)。(3)明末清初时,“公”强调的是“私”的利益的集合(伴随着世俗社会的兴起)。(4)“公”意味着众人共同参与的事务和行动,这主要是一个描述性概念。(5)到了近代中国,“公”又成为一个与民族国家认同相关联的概念。对照“公”的这五种含义,可以发现“清议”或者说“公论”的基本内涵与之或多或少都存在关联。  ……

编辑推荐

  《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以〈大公报〉“星期论文”和〈申报〉“自由谈”为例》通过考察《大公报》“星期论文”与《申报》“自由谈”(“自由谈”是一个副刊,笔者这里只考察其中的言论,而不涉及文学性题材),来研究晚清以来的公共舆论到了1930年代前期(抗战发生前),呈现出怎样的历史特征及其原因。本书适合历史、文化领域的研究人员,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使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资料齐全,分析得也很好~
  •   作者是学术新进,应该说书稿尚可。不过,总觉得这个套路的研究过于套路化了。没看之前都能猜到大致的脉络。顺便说下,本书作者的学术导师应该是研究知识分子问题的许纪霖先生。许先生的研究大概也有这个问题。有个印象:在某一篇文章里许先生提到自己没读过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很是诧异。《精神现象学》会提供比现在的研究工具套路更为深湛的思想资源,实在应该看看。
  •   不是编《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那个唐小兵,那个是加利福尼亚东亚系教授。这个是华师的博士论文。选题不错,切入点也好。但似还可以更多拓展,意尤未尽。此一斑能否窥全豹?
  •   希望阅读不同学科,开阔自己的视野。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