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王琛 页数:389 字数:334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围绕深圳特区的苗族移民群体在都市生活的物质层面、社会层面和精神层面进行“深描”,从进入渠道、生计方式、居住与分布、社会网络、适应策略、族群认同、文化碰撞等多方面来展现他们在都市的社会生活,提供了一个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人类学研究个案。
作者简介
王琛,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为深圳大学传播学副教授。发表人类学、传播学论文十余篇。主要研究领域为:族群与区域文化、传播与文化。
书籍目录
导言 寻找新的空间:在现实与历史中
语境:人类学里的故事
田野:人类学的方法、地点和知识体系
人的存在:流动的“空间性”
书写:民族志是深描
第一章 凯棠:社区背景
自然简况
区域人文历史
姓氏与聚落
凯棠村简介
第二章 流民记忆:从讨饭到找钱
逐年而至的旱灾
家中无粮脚踏四方
寻访生意源头
好生意的传播
外出生意现状
第三章 阈限时空
阈限:三段式过程与二分法
扒火车走天下
逾越那道边防线
驱赶与收容
空间的内外之别
第四章 性别策略:民族文化资本化
女性为主的人口流动
外出的性别策略
都市里的比较
第五章 非正式经济:“好生意”及其衰落
好生意浪迹天涯
居有“定”所
随苗家女人们做生意
那叮铃碎响的货郎担
源源不断汇到家乡的钱
日渐憔悴的生意
客位分析:消费主义方兴未艾
生意今昔全方位对比
第六章 寄居大都市
认识城市空间与规则
阴影与角落里的生活
晒晒苗家人的水电费
城市:想说爱你不容易
欲望:谁的都市空间
第七章 残缺性社群
身体实践的文化舒适区
分享城市经验
AA制原则
商业性与传统伦理
第八章 城里人·少数民族
摩擦:文化作为生活方式
城市里的坏人
面对歧视
第九章 离散的心灵
现代都市语境中的族群认同
花果飘零两个世界
与深圳合个影
离散的心灵
第十章 苗二代
新一代苗家打工者
难以跨越的代际流动
“未知的孩子”
高交会馆外的年轻人
第十一章 性别重构vs再度异化
“能吃能干才是好媳妇”
家庭性别重构
传统习俗的动摇
女子们的“公共精神”
“双重异化”:沉重的肉身
第十二章 苗寨的“空间”生产
“我们的小上海”
思维观念的转变
斑驳杂沓的空间
新街上的集体策略
新街上的“过密化”
第十三章 货郎担与疯狂的“苹果”篮子
新街后来的故事
山寨机与货郎担
仿制、重复:过密化的原因
“苹果重新发明了手机”
过密化空间与拓展型空间
第十四章 余论:偏心圆型人格与过密心态
传统文化与偏心圆型人格
过密化心态
附录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小杨,25岁,火香村人,在东莞一家企业工作。周末来深圳陶吓村看望姐姐。被我碰上,对她作了访谈。 我在外七八年了。现在东莞企业里做文员。可以这么说,我们老乡中没有多少人能做到我这样的程度。我到这个厂时,业余时间自己去读书。要上课,一个月交500块,一个礼拜去两天,我学会计。厂里要讲白话,我已经学会了。我是一个人出来的,我到哪里都是一个人,我不喜欢那么多人在一起。 为了工作,没有时间去谈感情方面的事情,在哪找,现在还说不定。我就想现在好好工作,多赚一点钱。这边消费很贵的,如果你脑子很聪明还差不多,如果不精明,吃不消的。 厂里都知道我是苗族,我告诉他们的,我从不隐瞒,我们相处很好,他们很聪明,跟他们在一起好像人都变得聪明了。 她否定了一般苗家人找工作所凭依的那个底层网络,初中毕业就一个人跑到东莞,虽然她知道那里有很多做生意的老乡,但她不去找他们,到现在也没有跟他们来往。她对自己的定位不是那个一般老乡所依赖的底层。她很清楚教育的作用,主动靠接受职业教育提高生存技能,提高自己在社会网中的位置,极力去融人另一个社会。 安良村王阿婆的女儿小丽在深圳观澜一家电子厂,是一个外资企业,也是她初中毕业后来深圳自己找的工作,已有三四年了。她已经做到了管理层。她对我说:“刚进厂时,同伴见我包着头,奇怪地问我为什么,我说我是苗族,她们惊呼‘陕来看呀,有一个苗族人’--她们好像从来没见过苗族人。后来大家一起玩得很好。”现在的小丽,留着披肩长发,上穿大红T恤,下穿牛仔裤,话语轻柔,温文尔雅,手拿漂亮的翻盖式红色手机,玉人一般。她平时基本与厂里的女伴逛街、聊天、打羽毛球,很少与同乡来往。 ……
编辑推荐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坐落于拥有百年历史的中山大学校内的马丁堂,其学术传统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创办的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目前人类学系设有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和民俗学四个教研室,并建有人类学博物馆、人类学实验室(包括视觉人类学工作室、体质人类学工作室、考古学工作室)、文物年代测定实验宣(在建)等教学科研机构,建立了“中国族群研究中心”、“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与历史学系合作)等多个学术研究平台,其中“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