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毕研洁,冯涛 著 页数:342 字数:368000
内容概要
寻找锅庄舞这样一种传统藏民族文化样式在现代社会空间的着陆点,无疑需要研究者具备一种跨界的眼光和深情的执著,八年的时光,《寻找锅庄舞:藏地锅庄的历史、社会、体育考察》作者在藏民族的文化沃土里找寻养料,希图使其浸润于更广阔的民族文化田野。而今,锅庄舞从西部出发,渐渐进入到中东部地区的广场文化中,其中有民间传播者的功劳。然而这一文化样式的原有味道是否可以得到传袭、长久留存和发扬,对其文化内涵和文化张力深层次的寻觅,成为研究者应有的担当。
人们很想知道锅庄舞是如何形成、保持和延续的,或者更确切地说,锅庄舞的形成、保持和变迁是怎样的一个社会过程。要研究它的社会形成问题,必须考察锅庄舞的历史成因。《寻找锅庄舞:藏地锅庄的历史、社会、体育考察》是从体育文化研究者的角度来考察发掘藏民族民间舞蹈锅庄舞流派和研究它的民间传承过程,试图使其在现代文化空间以文化体验和体育健身的形式存续。切望有更多的同行者,从他们的发掘和创作中展现锅庄舞这一文化样式的特质,推动更广大场域民众参与的愿望和热情。
作者简介
毕研洁,回族,1961年生,山东济南人,1982年7月于北京体育学院运动系(体操专业)本科毕业。1982年7月至今在兰州大学体育教研部任教,现为兰州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社会体育学。现任兰州大学西北民族体育文化研究所主任。 冯涛,汉族,1972年生,甘肃兰州人,1995年7月于西北师范大学体育系本科毕业。1995年7月至今在兰州大学体育教研部任教,现为兰州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体育教育学与训练学。
书籍目录
导言
上篇 散落在藏区锅庄舞的历史源流
一 西藏地区锅庄舞
(一)拉萨果谐
(二)那曲果谐
(三)日喀则果谐
(四)昌都果卓
(五)林芝果谐
(六)亚东果谐——“古日白朵”
(七)门巴族民间舞蹈
(八)珞巴族民间舞蹈
(九)僜人民间舞蹈
(十)卫藏堆谐
(十一)勒谐(歌舞)
(十二)芒康弦子(谐)
(十三)阿里地区果谐
二 西藏锅庄舞的音乐元素
(一)西藏果谐音乐曲调风格
(二)西藏堆谐音乐曲调风格
三 四川藏区锅庄舞
(一)早期四川藏区舞乐
(二)安多藏区草地锅庄舞
(三)古老的黑水祭祀舞
(四)四川藏区的“卓”舞
(五)康巴锅庄舞
(六)巴塘弦子舞
(七)甘孜其他地域锅庄舞
(八)嘉绒锅庄舞与羌族锅庄舞
四 青海藏区锅庄舞
(一)青海玉树(康巴)卓舞
(二)青海藏区(安多)的民间舞蹈
五 云南藏区锅庄舞
(一)云南藏区锅庄舞
(二)德钦弦子舞(仪)
(三)尼西情舞
(四)摩梭锅庄舞
六 甘肃藏区锅庄舞
(一)拉卜楞锅庄舞
(二)甘南其他藏区锅庄舞
下篇 锅庄舞的文化空间
一 锅庄舞文化的历史成因
(一)游牧文化的独特性与依赖性对锅庄舞的影响
(二)三大藏区地理环境坐标与锅庄舞文化
(三)藏传佛教与民间舞蹈
(四)锅庄舞与藏人的生活方式
(五)锅庄舞来自于“模拟舞”
二 锅庄舞与相邻民族舞蹈的历史记忆
(一)羌族与其他少数民族
(二)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
(三)锅庄舞与氐羌系民族
(四)汉民族文化对藏族歌舞的影响
(五)不同地域锅庄舞的动作特点
三 锅庄舞的动律节奏
(一)锅庄舞由直接到间接过程
(二)锅庄舞动作的特质来自于动律节奏
(三)锅庄舞的基本动作元素与空间协调律
四 锅庄舞形态层面的理论思考
(一)理性地认知锅庄舞的文化结构
(二)现代锅庄舞文化应是多元混合体
(三)文化人类学与锅庄舞的社会生态
(四)锅庄舞“社会舞蹈”语境下的全民健身
(五)大学是“锅庄舞”教育的基地
(六)锅庄舞潜在的艺术体育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结束语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2.定日堆谐 流行于日喀则地区的定日、聂拉木、吉隆、萨噶等县的堆谐,风格基本一致,它们以定日堆谐为代表。定日位于堆地的西部,海拔四千余米,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即在境内。这里气候恶劣,变化无常,高寒缺氧,生产以牧业为主,也有部分农业,工业、商业不够发达,除了中尼公路通过该县外,交通相当不便,过去民间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牦牛和马。 定日堆谐音乐古朴粗犷,舒展豪放,具有浓烈的高原特色。它的音阶以五声音阶为主,兼有六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伴奏乐器为一把扎年琴,伴奏较简单,多为一拍一音。扎年是形成定日堆谐和拉孜堆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整个歌舞中,它具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所以,这两个地区的堆谐,群众又称之为“扎年夏卓”,意为扎年伴奏的歌舞。可能是由于高寒缺氧的原因,它的舞蹈动作幅度并不太大,速度并不太快,歌唱并不太激烈。定日堆谐和拉孜堆谐的起源较早,拉萨堆谐相传五世达赖以后从拉孜等地渐渐地流传到日喀则、江孜和拉萨等城镇。后来城镇中的一些著名艺人,根据拉孜堆谐的基本艺术特点,改编或重新创造了一些新的曲目。堆谐在西藏各地流传很广,是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一种舞蹈音乐艺术。定日民间堆谐歌舞音乐与其他地区之间,从艺术形式的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如唱、舞、乐三种结合在一起的这一基本艺术特征是共同的。但从音乐的旋律风格、音阶、调式、前奏、间奏、尾声以及主要伴奏乐器扎年琴的定弦、演奏法和风格等方面与其他堆谐又有许多不同的表现。比其他地区扎年琴的音域宽三度音。特别在演奏风格上与其它两种演奏风格有着很大的不同。它们善于使用各种不同的加花或装饰音,弹奏出独具特色的风格。 例如在前面演奏散板乐段时,通常人们以一同齐唱的形式进行演唱。既不舞蹈也不用扎年琴的伴奏,当歌曲转入快板时才开始在扎年琴的伴奏下起舞。这是在其他地区的民间堆谐中所没有的。定日堆谐中的节拍也和其他堆谐较相同,通常有4/4和2/4两种。 丹增次仁老师在他的一篇“堆谐舞蹈艺术”的历史演变的文章中是这样论述的:卫藏堆谐可分为南北两派,即以定日县为代表的是南派,以拉孜县为代表的是北派。关于南北之分虽早就有,但它并非指舞蹈的派别。《卫藏道场胜迹志》(第191页)一书中谈到:“拉堆习惯称拉孜以西地区为拉堆。拉堆分南北两大区,拉堆绛(北拉堆)以昂仁为中心,拉堆洛(南拉堆)以定日的协嘎为中心,包括拉孜以西雅鲁藏布江南岸一带地区。”而后人们把定日、拉孜地区带有各自风格特点的舞蹈,因其地南北之分而称其为南派、北派。 北派重点要求步伐轻、重、缓、急以及步法的多样化,而且上身要求平稳不能有大的晃动,有时头上放一碗水,跳完滴水不洒,但前后移动的动作较多,基本风格自由、欢快、有力、活泼;南派不但有丰富多彩的步法,而且重点要求是上身的动律和手势,而上身动律,有侧身、拧身前倾、后仰等;手势有双绕推手、前划手、后甩手、顺风旗绕手等。南派的手势,比起北派丰富的多,基本上每一个步伐换一个手势,基本风格自由、活泼、奔放、潇洒。南北之间的最大区别是开头和结尾动作。如北派的开头动作是“单跺两步”接两次“两步一跺”,手势是“前后甩手”。结尾动作是做一次“三步一踢”或“七步一踢”,手势是“胸前交叉手”到“斜垂手”。而南派的开头动作是“跺跳两步”接“跳两步一跺”再做一次“两步一跺”,手势是“胸前交叉手”(上身前倾微扣胯)到“顺风旗绕碗”,右手在上。结尾动作是“左三步一掖”右腿半蹲,向左侧身。两派之间不但动作不一样,而且动作的幅度、手势、体态都有根本的区别。 3.拉孜堆谐 拉孜县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念青唐古拉山西部,东连萨迦县,西南接定日县,西靠昂仁县,北邻谢通门县。是日喀则地区西部七县必经之要塞,拉孜处于中尼公路的咽喉地段、日喀则至萨迦的要冲,交通较发达,与外界接触频繁,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海拔4000米左右,气候较好,土地肥沃,是后藏的重要农业基地之一,生产以农业为主。在采风这段日子里,我时常被上了岁数的阿妈、阿爸们的面容所感动,这些面容充满慈爱又饱受风霜,镇定、知足且安详。当他们凝神注视着我们时,仿佛一棵老树,每个枝叶都繁茂而内敛。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