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播蓝皮书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詹正茂  页数:319  字数:361000  

内容概要

  《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12)》主要研究了2011年度中国科学传播的发展状况。本报告从科学文化的视角,从国家、传媒、公众三个层面出发,汇集各方力量,深入分析了中国科学文化的现状。为此,编者们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专业的视角,对科学传播中的科学家形象、网络热点科学事件等内容进行分析和研判。编者们也邀请了科学传播相关单位的主管领导,对过去一年的科学传播工作进行总结,对未来一年的工作予以展望,从而提供管理者视角下的中国科学传播状况。编者们也结合自身力量,对过去一年中国的科学传播状况进行了阐述。通过话语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社会语境中的“科学”;采用电话调查法,对公众对科学的认知和态度进行了总结;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科学发展观的媒体呈现和媒体的科技宣传指数进行了探讨。同时,编者们还对近期的科学传播政策和国内外科学传播领域的进展进行了简要的述评,试图向执政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总体而言,在过去的一年里,科学和科学传播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但“
科技惠及民生”在实际科学传播工作中尚未能够充分体现。因此,《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12)》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倡议,期望中国的科学传播工作更好地实现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作者简介

詹正茂,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传播研究所执行所长,长期从事对策研究工作,专注于科学精神与国家意识形态、创新型国家建设、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等领域。

书籍目录

Ⅰ 总报告
1 加强科学传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中国科学传播报告课题组/001
Ⅱ 专家论丛
2 2010-2011年网络热点科学事件及其传播特征分析——钟瑛 陈然/030
3 青少年学生心目中的科学家形象:研究现状、干预措施及对我国科普工作的启示——伍新春 季娇/042
4 中国气候传播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郑保卫 李玉洁/055
5 信息社会的科学普及——李朝晖/064
6 推动公众参与环保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建议——付军/072
7 城市公众消防科普教育管理与措施探讨——王荷兰/078
Ⅲ 高层论丛
8 做生态文明理念传播者和实践者——陶德田/087
9 2011年健康传播工作回顾与展望——毛群安 胡俊峰/095
10 优化人口计生户外宣传环境——张建/102
11 扎实做好舆论引导为推进安全生产工作提供有力保障——黄毅/110
12 加强科学传播营造良好的基础研究环境——高瑞平 张香平 陈晨/119
13 气象科普有力促进公众防灾减灾意识的提升——孙健 邵俊年/125
Ⅳ 深度报告
14 中国当代社会语境中的“科学”——中国科学传播报告课题组/139
15 公众对于科学的认知与态度调查——中国科学传播报告课题组/164
16 科学发展观的媒介呈现——中国科学传播报告课题组/203
17 中国传媒“科技宣传指数”分析报告——中国科学传播报告课题组/225
Ⅴ 文献述评
18 Science
Communication(2010-2011年)述评——中国科学传播报告课题组/260
19 国内科学传播研究进展报告——中国科学传播报告课题组/272
20 中国科学传播政策述评(2010-2011年)——中国科学传播报告课题组/297

章节摘录

  在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科学传播蓝皮书的基础上,详细分析各行业科技宣传的现状、特点、主要问题,提出相关对策、指导性意见,并将报告提交行业报及科技宣传主流媒体负责人参考执行。  (三)结合传统文化,加强科技报道实用性,促进公众理解科学公众对科学知识和科技信息的需求最大的特点是强调实用性。由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可以说,公众对科学知识实用性的预期决定了其对相关信息的获取行为,进而影响了公众对相关科学的理解和参与。  然而由于不同科学领域的内在差别,目前各领域的科技宣传现状差异较大。本次调查显示,公众认为“材料科学与纳米技术”、“遗传学与转基因技术”、“天文地理与空间科学”等科技发展领域与生活距离较远,而“城市与环境科学”、“大气科学”和“医药公共卫生学”则属于和百姓生活贴近的科学领域,“能源与矿业工程”、“土木、水利、交通与建筑科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科学”这三个领域,公众较难参与,公共科学的比例相对较低。对此,媒体在报道中应从实用性角度出发,拉近尖端科学和百姓生活的距离。在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之间建立有机联系,是科技发展的最大牵引力,同样也是科技宣传和科学普及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环节。  具体措施:  第一,邀请各行业的政府宣传部门负责人、公共服务部门负责人进入“中国传媒科技宣传专家指导委员会”,由中国科协牵头联合专家指导委员会,针对各行业的年度科技宣传情况形成分析报告,并将实施情况纳入行业内宣传部门年终考核。  第二,针对公众认为比较难以理解的领域,以及目前公共科学的比例相对较低的领域,在高校设立科学传播和普及站点,邀请媒体对其活动进行定期报道。例如,高科技新型纺织材料为百姓的穿衣带来方便,纳米级芯片对计算速度的大幅度提高等,“转基因”为农业生产带来的效益,侧重报道科学传播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尤其是对于有争议的科学技术,注重报道方式方法,避免引起公众的恐慌。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科学传播蓝皮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