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转型期公共危机治理

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张海波  页数:355  字数:317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理论层面,《中国转型期公共危机治理(理论模型与现实路径)》(作者:张海波)提出了“工程一技术”、“组织一制度”、“政治一社会”三种传统,“灾害”、“风险”、“危机”三种范式和“社会风险一突发事件
(灾害)一公共危机”的一般模型。
在制度层面,《中国转型期公共危机治理(理论模型与现实路径)》在风险社会和中国转型两大背景下,提出了系统治理、主动治理、动态治理三种战略,主张以应急管理为起点,借助突发事件和网络民意的政治功能,实现公共危机治理和社会风险治理。

作者简介

张海波1978年生,管理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江苏省社会风险管理研究基地研究员,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驻院学者。
主要研究领域为应急管理、社会管理、社会保障、跨学科研究方法等,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公共安全整合管理机制的理论创新与实证研究”,江苏省软科学项目“政府应急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柔性社会管理研究”和政府委托项目6项;现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群体性事件源头治理研究”,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群体性事件预防、预警与处置研究”,江苏省应急管理“十二五”规划课题“应急管理目标工作考核体系研究”、“应急队伍建设研究”。已出版合著两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设计
第二章 中国转型期公共危机治理框架
第一节 公共危机治理的一般模型
第二节 中国转型期公共危机的治理框架和实现路径
第三章 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其治理0
第一节 转型与社会风险0
第二节 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预警
第三节 中国转型期社会风险消减
第四章 中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制度基础与整体优化
第一节 突发事件的本质含义与基本属性
第二节 应急管理的逻辑
第三节 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基本构成
第四节 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运行评估0
第五节 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整体优化0
第五章 中国转型期公共危机治理的动力机制与策略框架
第一节 中国转型期公共危机的本质含义
第二节 问责:公共危机治理的入口
第三节 从行政问责到公共危机问责
第四节 中国转型期公共危机治理的目标与动力机制
第五节 中国转型期公共危机治理的任务及现实策略
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公共危机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科学研究与管理实践的重要议题之一。《中国转型期公共危机治理:理论模型与现实路径》建立了一个跨学科的理论分析框架,将原本局限于管理学领域的应急管理扩展至多学科领域的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治理,并尝试从理论和制度两个层面厘清应急管理、社会风险治理、公共危机治理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转型期公共危机治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本书提出了“工程一技术”、“组织一制度”、“政治一社会”三种传统,“灾害”、“风险”、“危机”三种范式和“社会风险一突发事件 (灾害)一公共危机”的一般模型。 在制度层面,《中国转型期公共危机治理(理论模型与现实路径)》在风险社会和中国转型两大背景下,提出了系统治理、主动治理、动态治理三种战略,主张以应急管理为起点,借助突发事件和网络民意的政治功能,实现公共危机治理和社会风险治理,对我们教学和学术研究很有教育意义。
  •     
      书评:中国转型期公共危机治理——理论模型与现实路径,张海波著,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吕孝礼
      荷兰乌特勒支大学;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
      
      
      张海波博士是国内为数不多长期关注危机管理研究的青年学者。他的博士研究先后获得了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近些年来,张海波博士已经有多篇危机管理相关文章陆续发表在国内主流社会科学、公共管理和政治学期刊上,如《中国社会科学》、《中国行政管理》、《政治学研究》等。本书是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出版的最新作品,也是其危机管理相关研究长期积累的结果。
      《中国转型期公共危机治理》(以下简称《危机治理》)一书对中国转型期的公共危机治理的特点展开研究,建构了“社会风险——突发事件(灾害)——公共危机”的理论框架,提出了主动治理、动态治理、系统治理的“三位一体”的政策框架,主张将应急管理研究扩展至社会风险研究。
      笔者认为张海波博士在如下几个方面作了非常有益的探讨:
      作者比较全面地对危机管理、风险管理和灾害管理领域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梳理。梳理相关文献之后,作者发现灾害、危机和风险范式的研究存在着演进性,即“危机范式比灾害范式更普适,风险范式比危机范式更深刻”(p35)。在阐述公共危机、突发事件和社会风险三者关系时,作者采用了三个概念的狭义定义,认为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才由潜在社会风险转化为显性公共危机。随后在第二章中,作者对社会风险到公共危机的因果转化机制进行了详细阐述。
      张博士对公共危机、突发事件和社会风险三者关系的辨析为后续深入探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续研究中或许在如下几个方面可以进一步探讨,比如进一步阐明三个概念指代的“主体”(agent)到底是什么;若是如作者所说:“公共危机和社会风险一样,既是实体的,也是建构的”(p59),是否可以深入探讨实体的和建构的两种情况下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此外,在回顾国外文献时,可否专门就相关章节中提及的国外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做深入探讨?
      作者在第三章探讨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时,对当前中国的群体性事件进行了分类,同时归纳了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五种转型及各自可能造成的社会风险。对群体性事件分类时,作者基于是否有组织和是否有直接利益需求两个维度将群体性事件分为四类,并阐明了四类群体性事件之间的演化关系和治理策略。分析中国转型时,作者将其分为经济转型、政治转型、社会转型、文化转型以及经济政治叠加的转型五种情况,并对每一种转型所面临的社会风险进行归纳分析。这些分类有利于读者更好的理解当前社会所面临的风险和群体性事件,也为后续深入研究每一种类型的社会风险和群体性事件作了很好的铺垫。
      在第四章中,作者对应急管理中的常态和紧急状态下属地政府行政权力的探讨颇具现实意义,也是应急管理研究值得关注的基本问题。随后,作者用大量篇幅对中国“一案三制”为代表的应急管理体系十年来所取得的进展进行了详细描述。其中,作者对应急预案体系的探讨非常深入。作者指出了现有预案体系中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关系不是很明确,比如,一些部门可能需要参与多灾种的应急响应,其承担的责任也在多种专项预案中被提及。同时,这些部门也建立了自己的部门预案,但这些预案通常针对性不强(p247-248)。如何正确处理突发事件类别(专项预案)和突发事件中参与人责任(部门预案)也是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值得关注的重要领域。此外,作者也提出需要区分制度性预案和临时性预案。作者认为制度性预案主要规定预案体系的制度化建构和分工,而临时性预案主要用于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的灵活性。最后,作者针对中国行政结构的条块分割的现状认为需要简化纵向对部门预案和专项预案的行政指导。
      《危机治理》一书最后一章主要探讨了中国转型期危机治理的动力机制。作者在文中对危机治理的问责问题作了深入探讨。文中作者首先区分了公共危机问责和应急行政问责。后者主要是指追究应急管理过程中的官员行政不当或者不作为;而前者主要指深入追究造成突发事件的制度、政策、结构和价值等,即全面追究造成危机的根源,开展制度学习避免类似事件以后继续发生。《危机治理》一书中提及的“公共危机问责”跟西方文献中提及的危机后组织学习具有相通之处(Carley & Harrald, 1997; Dekker & Hansén, 2004; Stern, 1997)。作者认为问责是公共危机治理的入口,也是公共危机治理变革的动力。这也与国外关于危机与制度和组织变革的探讨相呼应(Alink, Boin, & 't Hart, 2001; Boin, McConnell, & 't Hart, 2008; Keeler, 1993; Wamsley & Aaron, 1996)。随后的章节中,作者对中国公共危机问责的实施情况作了深入的分析。
      任何学术作品都难做到尽善尽美,笔者对《危机治理》一书中张海波博士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一些不同看法,写于此以供参考。本书试图从26个危机事件构成的“总体”中随机选取出5个“样本”来“支持和修正假设”(p39-41),以此来研究中国转型期的危机治理。首先,中国转型期所发生的危机数量应该远远不止26次,为何使用这26个危机事件来代表“总体”,作者在文中没有作明确阐述;其次,假设文中所述的26个危机事件可以代表中国转型期发生的危机“总体”,使用随机方法来选取出5个案例进行分析是否恰当?案例研究中选取案例时一般是确定了所要研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后,根据理论建构或者检验的需要使用适当的方法(如极端值方法、典型案例方法、最相似或最相异方法等)来选取需要的案例(具体选择案例的方法,请参考Gerring, 2007; Yin, 2003);最后,作者确实根据不同来源的报道构建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轮廓,但是,作者在使用案例进行分析时仅说明了提出理论框架中可能发生的几种情形,暂无法运用案例进行理论建构或理论检验。
      总之,《危机治理》一书为读者呈现了中国转型期危机治理的全貌,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理论分析框架,作者也对应急预案、公共危机问责等危机管理中的重要研究专题进行了深入挖掘。这些分析为后续深入研究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值得国内同行分析研读。
      
      
      参考文献
      Alink, Fleur, Boin, Arjen, & 't Hart, Paul. (2001). Institutional crises and reforms in policy sectors: the case of asylum policy in Europe. Journal of European Public Policy, 8(2), 286-306.
      Boin, Arjen, McConnell, Allan, & 't Hart, Paul. (2008). Governing after crisis : the politics of investigation, accountability and learning. Cambridge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rley, Kathleen M., & Harrald, John R. (1997).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Under Fire: Theory and Practice.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0(3), 310-332. doi: 10.1177/0002764297040003007
      Dekker, Sander , & Hansén, Dan. (2004). Learning under pressure: The effects of politicization o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 public bureaucracies.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4(2), 211-230.
      Gerring, John. (2007). Case study research :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eeler, John T. S. (1993). Opening the Window for Reform: Mandates, Crises, and Extraordinary Policy-Making.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25(4), 433-486. doi: 10.1177/0010414093025004002
      Stern, Eric. (1997). Crisis and Learning: A Conceptual Balance Sheet. Journal of Contingencies and Crisis Management, 5(2), 69-86.
      Wamsley, Gary L., & Aaron, D. Schroeder. (1996). Escalating in a Quagmire: The Changing Dynamics of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Policy Subsystem.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56(3), 235-244.
      Yin, Robert Kuo-zuir. (2003). Case study research : design and methods London: Sage.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