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秦旭 页数:234 字数:212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J.希利斯·米勒(J.Hills
Miller,1928~)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耶鲁批评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20世纪90年代起,米勒及其解构批评逐渐成为中国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领域关注度较高的焦点之一。
《半塘文库·人文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研究丛书:J.希利斯·米勒解构批评研究》作者秦旭曾与米勒近距离接触,在学术上与米勒颇多交流。
在书中,通过研究米勒的现象学意识批评、文学异质性批评、文学述行性批评、媒介批评、全球化与电信时代的文学辩护等内容,分析了米勒对当代批评话语的建构以及后现代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贡献。
书中并附有米勒的主要作品名录,是研究米勒的重要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秦旭:
1964年生,江苏泰州市人。1986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外语系。相继获得华中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学位、扬州大学文艺学博士学位。英国牛津大学、美国普渡大学访问学者。现为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先后在《外国文学研究》、《当代外国文学》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主持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课题多项。
书籍目录
绪 论
一 研究价值
二 研究现状
第一章 “解构”的现象学意识批评
第一节 逃避、浪漫、虚无:作家的整体意识
第二节 意识与语言的困惑:从主体间性到文本性
第三节 米勒的意识批评与布莱的意识批评
第二章 文学解构的异质性批评
第一节 “异质性”在现代思想中的来源
第二节 米勒文学解构的“异质性”维度
第三章 文学解构的述行性批评
第一节 关于文学话语述行功能的争论
第二节 米勒文学述行的理论维度及其阅读伦理观
第四章 心灵感应与媒介制造
第一节 媒介:心灵感应的生态技术
第二节 作为媒介的霍姆和布朗宁
第三节 作为媒介的德里达
第五章 作为媒介的米勒
第一节 米勒对布朗宁和德里达显微式阅读的解构策略
第二节 关手电子媒介的述行性阐释
第六章 全球化与电信时代的文学辩护
第一节 米勒视阈中的文学研究的全球化
第二节 电信时代的“文学终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小说能否作为见证行为的文本?
——2011年在扬州大学的讲演
附录二 J.希利斯·米勒主要作品
后 记
章节摘录
米勒将德里达的阅读方式形象地类比为“松线式”阅读原因有二。第一,德里达的阅读对象是弗洛伊德的一些名不见经传且晦涩难懂的著作。从一开始编写《论文字学》引用卢梭的《论语言的起源》,到在《格拉斯》中引用黑格尔的家信,继而又批评式阅读弗洛伊德有关心灵感应的四篇文章,德里达选择的都是一些公众影响力上微乎其微的文章,甚至是弗洛伊德著作中比较尴尬的部分。米勒认为,这样的选择性阅读策略对德里达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他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些文本,就是要提倡对弗洛伊德式精神分析进行广泛全面的阅读,从而使我们对弗洛伊德的理解有一个质的变化。第二,德里达擅长对看上去微不足道的语言的细节进行仔细观察。米勒认为,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可以解释为是转义、移情、暗喻等修辞手段和形式的一种运用。弗洛伊德的《梦与心灵感应》表面上是关于通过书信传递的心灵感应的梦,可是弗洛伊德对这些梦的讨论实际上是通过对一些文章开头出现或遗失的未实现的梦的转义方式的隐性阅读。德里达通过对这种大规模转义的假设和分析,让修辞方式在更为抽象的阅读中凸显出来,这样的修辞手段聚焦在一块,其作用就像表面的刺绣品一样。米勒本人对于“修辞性阅读”的偏爱,在这里也得到了证明。 3.概念和形象合一的类比 米勒从人类通信方式的变化和发展之中,看到了新兴传媒技术和手段对于信息的预言、阐释、煽动和制造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媒介的改变必将导致意义的改变,它涉及政治、个人和社会等诸多领域。这种情况的发生并不是因为新的媒介包含了新的不同信息,而是因为随着技术的进步,像电子通信设备等新兴媒介不可避免地导致和产生新的述行性行为和后果。米勒将电子通信设备比为“现代的假肢”。 ……
编辑推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自古就是人文荟萃、文化昌盛之地,为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山川形胜,人文氤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源远流长,绵亘至今。扬州大学是淮扬文化区域唯一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学校整合人文社会科学诸学科的精干力量,对传统文化、区域文化进行综合研究,阐扬其独特蕴涵并寻找其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变革相结合的生长点,以求对地方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以一代国学大师任中敏先生别号命名的《半塘文库》,是扬州大学“人文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重点学科“文学转型与区域社会发展”研究方向的标志性成果。“文库”汇集了扬州大学众多学者的智慧和学识,是一项规模宏大、影响深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型文化工程。“文库”的出版,将对当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等“五个文明”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区域科学发展起到积极有力的推动作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