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金泽,赵广明 主编 页数:450 字数:490000
内容概要
金泽、赵广明主编的《宗教与哲学(第1辑)》内容简介:宗教与哲学的关系成为人类关注的话题,是自从哲学被人类“自觉地”认识到其独立于宗教时便开始的。它既是哲学的一个老问题,也是贯穿宗教学一百多年发展进程的一个重大问题。从学科上说,宗教学与哲学是可以分立的两个领域,但是它们之间的密切关联,可以说从苏格拉底和老子等思想家为代表的”轴心时代”以来的2500多年中,总是处于“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结中,时而合作,时而冲突。《宗教与哲学(第1辑)》中在新的世纪里,当关注这方面研究的学者们从宗教学的角度推动宗教与哲学的相关研究时,如何看待宗教与哲学的关系,依然是绕不开的问题之一。然而,宗教与哲学的关系问题毕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学术问题,不是用”谁取代谁”就可以解决的。
作者简介
金泽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专著有《中国民间信仰》、《文化形态与英雄崇拜》、《宗教禁忌研究》、《宗教人类学导论》、《西方宗教人类学学说史》等。译著有《宗教的起源与发展》、《神话学》、《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等。主编有《中国宗教报告》(宗教蓝皮书)、《宗教人类学》、《宗教与哲学》、《宗教心理学》等。
赵广明
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专著有《理念与神》、《康德的信仰》。学术论文有《论康德批判哲学的根基与归宿》、《(纯粹理性批判)的形而上学考量》、《论尼采的“整体性”真理》等。
书籍目录
宗教哲学
宗教与哲学:对立还是互动?
宗教哲学的中国意义
实在的面纱?——从宗教实在论到宗教实在超越论
西洋哲学、宗教概念的再阐释
经典诠释
西方神学与哲学的关系——从潘能伯格的《神学与哲学》一书谈起
哲学是争取不可能之物的斗争——舍斯托夫论克尔凯郭尔
心性与本体——牟宗三思想中的康德与儒学
康德与人性论
奥古斯丁论死亡
奥古斯丁与阿奎那论情感最初波动之罪责
尼采与基督教
尼采:从精神的自然哲学到爱的宗教
“柏拉图式的爱”的神哲学意义
托马斯·阿奎那与毛拉萨德拉的存在论
关于穆罕默德·阿布杜的“存在神学”观的理解与反思
思想视野
“文化主体性”断想
由苟子“学止”与“不求知天”看儒家知识论之价值取向——兼论中国文化的信仰
数、命与道——《周易》儒家世界观的形成与特质
宗教研究
民族性与普世性之间:改革派犹太人的文化认同及其启示
唐君毅论儒家的宗教精神
宗教现象的自主性:宗教现象学与化约主义的辩难及其反思
使徒保罗:犹太还是希腊?
《启示录》、弥赛亚与太平天国的应验神学
科学实在论与宗教的合理性——比较与反思
章节摘录
长久以来,在唯名论和唯实论的持续争论中,核心的问题是人类语言中的各种“概念”或“观念”,譬如国家、物质、上帝等,在现实世界中是否是真实的客观存在。如果坚持它们是客观的存在就是唯实论;如果坚持它们只是人们从众多现象中抽象出来的,只具名称意义、不具实在性,就是唯名论。 唯名论和唯实论的争论既体现在纯哲学中,也表现在宗教以及神学中。一般的看法是,唯实论和唯名论的争论在当代宗教哲学和神学中就是宗教实在论和宗教非实在论的争论。无论在学界还是在教界,尽管唯实论和唯名论争论了很久,但是却缺少对于实在的梳理。唯名和唯实注定还会继续争论下去,因为这是人类心智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本文就宗教实在论和宗教非实在论争论中的核心问题做一初步的分析。 宗教实在论:宗教对象的客观性 宗教实在论是被信仰者普遍接受的一种哲学立场。犹太教徒相信耶和华是实在的、客观存在的,基督徒相信天父上帝是实在的,印度教徒相信梵是实在的或毗湿奴是实在的,而佛教徒则相信法是实在的……不同的信仰者对他们各自信仰的对象之存在深信不疑。倘若否定了他们信仰的对象之实在性,似乎他们就很难被他们各自的宗教接受,并被认为是真正的信徒。 一般信徒不仅相信他们信仰的终极对象之实在性,也相信他们信仰系统中其他存在物的实在性。例如,传统的基督徒相信天堂、地狱、天使、魔鬼等的实在性。传统的佛教徒相信净土、佛、菩萨、天龙八部、地狱等的实在性。对很多儒教传统的人士来说,他们给祖先烧送纸钱,他们相信那些烧送的纸钱是可以被他们的祖先接受并使用的,因为地狱之类的是客观实在的。 一些信徒会把他们梦中、直觉中、祈祷中、禅定中所见到的各种现象视为实在的。例如在梦中见到一个天使或祖先,他们会认为天使或祖先不仅存在,而且他们所说所做的也是实在的。一些信徒在某个直觉中感到有神灵或神力的帮助。对于基督徒、穆斯林、印度教徒等信徒来说,祈祷就是和神展开对话。祈祷的对象,最高的自然是天父上帝、真主安拉、毗湿奴或其他至上之神。在基督教中,天父上帝太远了。于是,人们更多地向一个可以见到或想象到的形象--耶稣基督--祈祷。在印度教中,人们祈祷的对象往往都是可以看到的,甚至是可以遇到的。例如他们所祈祷的爱主克里希那是一个小孩的形象、一个爱者的形象。很多克里希那的信仰者喜欢聆听和阅读有关克里希那的故事,这些故事对他们来说是栩栩如生的,是真实不虚的。 不过,人们在沟通时会遇到一些问题。在不同信仰传统之间,人们谈论各自的终极对象,会彼此不同,甚至会彼此否定。所以,他们往往只在自己的传统中具有话语的合适性。而在一个传统内部,不同信徒对终极实在又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他们之间也会彼此对峙、冲突。然而,在一个传统内部往往可以依赖信仰的权威来彼此协调。不过,传统也不是单一的。在传统内部,不同人对于次一级对象的理解也往往很不一样。如果过于直接,传统会发展它们的评估方式,可以确定哪些属于真实哪些属于虚幻。然而,就在单一传统内部,因为传统太大了,发生了分裂,一个传统变成了好几个亚传统也是可能的。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