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美) 狄百瑞 页数:224 字数:179000 译者:尹钛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本书论述了个人主义与人格、法与礼、学与社、乡约、中国的宪政主义与公民社会、女性教育与女权、中国共产主义与儒家社群主义等。论述了儒家社群主义思想,以“社学”和“乡约”这种社群组织为例,说明儒家在加强社群生活、建设齐心协力的信约制度方面,做出的各种努力。
1990年代,部分学者提出“亚洲价值”的概念,试图将20世纪日本和东亚四小龙的迅速崛起归因于亚洲传统的独特魅力,不可避免的引发了围绕普世价值与地方传统的论争,在这一论争中,狄百瑞完成了本书。相当集中地反映了他作为具有保守主义倾向的自由主义学者在儒学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和路径方面的立场与观点。狄百瑞的研究,对深陷“哈耶克困境”而难以自拔的当下中国自由主义者是一个不小的福音。
作者简介
狄百瑞生于1919年,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教授,在国际汉学领域研究有很高的声望。曾经在中国的燕京大学和岭南大学从事研究,是堪称费正清第二的美国中国学泰斗级人物。主要著作有:《高贵与文明》(2004),《亚洲价值与人权》(1998),《为己之学》(1991),《东亚文明:五个阶段的对话》(1988),《中国的自由传统》(1983),编写了影响广泛的《中国传统资料选编》。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亚洲价值”与儒家
第二章 个人主义与人格(bersonhood)
第三章 法与礼
第四章 学与社
第五章 乡约
第六章 中国的宪政主义与公民社会
第七章 女性教育与女权
第八章 中国共产主义与儒家社群主义
结语
征引书目
索引
译后记
章节摘录
要克服明清的具体乡约形式中削弱和损害乡约精神的那种消极因素,就需要有个人自由。就如下述引文清楚阐述的那样,这种转变并不一定意味着中国要像我们前面引述过的那种方式一样,抛弃其传统的个人/社会关系模式,而只需以兼容的方式补充之: 现在是中国人很苦闷的时候,是在一个左右来回的矛盾中。这就是说:中国人一面散漫缺乏团体组织,同时还缺乏个人自由平等的确立,两者都是急待充实。但是如果注重自由平等的一面……则让我们很难照顾团体结合的一面,将使中国人更加散漫。照我们刚才所讲的团体组织,其组织原理就是根据中国的伦理意思而来的;仿佛父子、君臣、夫妇、朋友、兄弟这五伦之外,又添了团体对分子、分子对团体一伦而已。…… (本来在乡约中对于各种事情,也都照顾得很周到……)不过所差的只是一点(消极);我们则是把消极的相体恤,变为积极的有所进行。中国古人对于生活的方法上,不大十分讲求进步,如:有手推车、牛马车,即不讲求汽车、火车,这种态度在乡约中也看得出来。我们则把他改为积极,在积极的进行中即包含了讲求进步 之意……如果梁漱溟认为西方的群体组织方式提供了——实际上是要求——更大程度的个人自由,那么中国之所以需要这种自由,是因为过去阻碍了中国的那种个人主义事实上是有限的。那种个人主义,按他的说法,是根据静态的角色和关系、根据一套规范——这套规范不承认“善是无止境”——而界定的。它的仁或人性概念需要以一种更加宽泛的社会事业(social enterprise)的观念来表述。在下文中,梁漱溟指出了传统乡约的局限,但无疑他也在思考新儒家的修身这一模式,该模式的极致就是《大学》中的“止于至善”,而且到了“止于至善”的境界,也就圆满了;也就是“中庸”。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此书引入入胜……《亚洲价值与人权》试图提出和捍卫对儒学的一种阐释,此种阐释路径可能对东亚受儒学影响的社会尤其是中国至关重要……(狄百瑞)以颇具说服力的证据来支持其对儒学的解读,即参与式的、非强制的社群生活这一社群主义伦理也有其历史重要性。 ——Daniel A.Bell,清华大学 (狄百瑞)此书精辟地反驳了那种认为以孔子的《论语》为基础的“亚洲价值”与西方的人权模式不兼容的观点……该书智见充盈,学思激荡! ——Arnold Beichman,胡佛研究所 狄百瑞与那些利用儒学来论证威权主义之正当性的人针锋相对,他颇有说服力地论证了儒学中的因素具有内在的潜能,可以演进为民主政府。他以其深厚广博的儒学知识,生动地描述了一系列的儒家价值与儒家措施,它们有可能滋养催生出一种现代自由主义。 ——Merle Goldman,波士顿大学
编辑推荐
狄百瑞编写的《亚洲价值与人权:儒家社群主义的视角》共分八章,内容包括:“亚洲价值”与儒家,个人主义与人格,法与礼,学与社,乡约,中国的宪政主义与公民社会,女性教育与女权,中国共产主义与儒家社群主义。 本书适读于政治、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人员,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以及对此感兴趣的各届人士。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