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廖志诚 页数:253 字数:292000
内容概要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现状为立足点,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状况进行了全面的描述。
作者简介
廖志诚,1972年9月生,福建永定人。法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福建省伦理学会副秘书长,福建省工人运动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思想教育研究》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主持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参与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的研究。
书籍目录
序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现状述评
三 概念界定
四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基本思路
五 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状况
一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二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
三 社会转型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要求
第二章 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
一 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永葆生机的源泉
二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应当坚持“六个统一”
三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基本要求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不足的表现及其影响
一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不足的表现
二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不足的消极影响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不足的成因
一 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剧变
二 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因素失调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观的发展脉络
一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观的发展脉络
二 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观的发展脉络
三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观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系统构成
一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的类型
二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系统的层次结构
三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系统的特征
四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系统的功能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的培育与激发
一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的培育
二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的激发
第八章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合成机制
一 目标导引机制
二 协调配合机制
三 信息沟通机制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一、问题的提出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内外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国内来看,“多样化”的社会存在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大量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同时,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依靠经济和科技优先加紧思想和文化渗透,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下面简称《意见》)指出:“‘一手硬、一手软’问题在相当一些地方和部门还没有根本解决,一些领导干部埋头业务工作,不注意研究社会思想政治向;一些基层组织处于软弱涣散状态,在思想教育方面没有以挥应有的作用;思想政治工作也存在着不适应社会生活新变化,覆盖不到位,针对性不强以及方法手段滞后的问题。”由此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日益被边缘化。这与“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地位足极不相符的。因此,《意见》强调,“全党同志必须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清醒头脑,提高政治警觉,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历史任务的高度,抓紧研究解决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毫无疑问,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在内容、形式、方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和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工夫”。②
编辑推荐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论》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