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黄卫平,汪永成 主编,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 编 页数:34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是对中国政治发展与变迁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的理论成果。全书整体上分为“政治发展”、“国家建设”、“权力监督”、“行政改革”和“港澳政治”五个专题,内容涉及中国政治改革的宏观战略、中国模式与中国崛起、地方人大创新、人民政协变化、城市治安体制、农民公民权、新社会阶层参政、政府机构改革、公务员制度、官员腐败、一国两制与香港政党政治等问题。本书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前瞻性和创新性,对于党政领导干部具有重要的借鉴启发意义,对于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生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书籍目录
政治发展
中国政治发展次序的战略选择:2000~2030
论中国政治改革的战略考量——以《人民日报》词频研究为切入点
人民政协发展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优势
地方人大边际性创新与制度成长——以W县人大代表述职活动为例
关于“中国模式”的研究综述
论“中国和平崛起论”中的“实践唯物主义”发展模式
国家建设
城市社区治安的空间性与社会参与
城市化、国家建设与农民公民权问题——对改革前中国的分析
中国现代国家建设视野下的政治精英更替:历程、模式和意义
社会资本与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以珠江三角洲S市为例
公民身份:协商民主的政治基础
民族身份与国家发展——基于族格理论的补充解释
权力监督
政府高官受贿腐败的特征——基于76个受贿罪案的实证研究
中国省部级干部腐败现象的实证研究——以十六大以来72名落马省部级官员为例
行政改革
政府机构改革比较研究中的理论简化及省思
成都市的乡镇机构改革
中国公务员聘任制改革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基于中西方公务员制度的比较分析
港澳政治
香港泛民主派“五区总辞与公投”问题研究
实践理性:“一国两制”政策的理论基础
章节摘录
近30年的城市理论试图证明,城市已经不是单纯的“地点”,而是一个“空间”(奥罗姆、陈向明,2005:38)。城市的政治性正是透过其“空间”性质得以凸显(勒费弗尔,2008)。关于这一点,代表性的观点主要包括两种。第一种以莫洛奇的“增长机器”理论为代表,指出城市强势集团通过垄断城市空间来维持和强化其支配权力(Molotch,1976;Logan&Molotch,1987),城市空间似乎已经成为“权力容器”。第二种观点以卡斯特为代表,他力图指出城市空间的斗争将孕育出抗争的潜力(Castellls,1983;Harvey,2002)。两种观点都涉及城市的秩序和斗争,构成了城市治安研究的两个基本维度。城市治安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城市暴力的增长与终结、治安机器的运转、草根阶层的自觉,都可以通过空间理论得到理解。 城市作为资源高度集中化、社会高度组织化的空间,其治安问题长期以来都依赖于警力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聚集,一旦警察力量可以在犯罪发生时即时赶到现场,其对非正式的社区力量的依赖性就可以降到最低程度。因此,市政当局更倾向于通过垄断城市空间来维持城市社区的社会秩序,比如进行大规模旧区改造,建设更加四通八达的商业大街网络以确保权威当局对城市道路的监控能力(James Scott,1998)。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旧社区的人际纽带和合作网络都随着社区的消失而消散了,“人”对于城市的主体性被漠视,由人际合作关系所构建的社区监管机制被完全抛弃。换言之,城市治安的集权化管理是以社区的瓦解为代价的。 这种集权化管理可以统称为“国家中心主义”的城市治安策略,注重正式的社会控制,其特点是集权化、等级制和单一化。所谓集权化,是指强调国家权力的集权化管理;所谓等级制,是指坚持官僚化等级管理的有效性;所谓单一化,是指主张排他性的治安策略,排斥社会力量的参与。与之对应的治安理论可以称为技治主义的“阻吓”理论(李紫媚,2008:4),即主张通过加强巡逻监控、高度戒备、重刑苛法等方式来震慑潜在的犯罪分子,变革巡逻技术、电子监控技术,提高警察部门的机动能力等成为主要政策议题。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