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儒生的社会角色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禹平  页数:29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汉代是中国古典文化定型的时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高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挖掘汉代历史的细节,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汉代儒学历来是国学的热点,历代大家多有著述。《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文库:两汉儒生的社会角色》从儒生的生存状况出发考察儒学的发展,是研究中国文化传承的全新视角,很具有启发性,为进一步展开研究打下了基础。

作者简介

  禹平,1966年生,吉林省长春市人。毕业于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1年作为交换教授赴韩国国立江原大学任教。现任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汉语言文化系主任。

书籍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两汉儒生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先秦的儒生
一 儒的起源
二 早期儒生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秦朝的儒生
一 “一任于法”的统治思想下儒生的社会地位与作用
二 秦末的社会动荡与儒生的际遇
第二章 两汉儒生的分类
第一节 汉代人对儒生的分类
一 董仲舒、何休与应劭对儒生的分类
二 王充的儒生分类
三 其他具有儒生分类性质的叙述
第二节 今人关于两汉儒生分类问题的阐述
第三节 本书关于汉代儒生分类问题的基本看法
第三章 两汉儒生群体社会角色的构成及变化
 第一节 儒生群体社会角色的构成情况
  一 在学的儒生
 二 事教的儒生
 三 从政的儒生
 四 隐逸的儒生
 第二节 两汉儒生群体总量变化的阶段性特点
一 汉初的儒生群体
二 武帝至新莽时期儒生群体
三 东汉时期儒生群体
四 汉代儒生群体的来源
第三节 两汉儒生地域分布的一般特征
一 两汉儒生地域分布特征形成的历史条件
二 两汉儒生地域分布的特征
第四章 儒生与两汉政治统治
 第一节 建言议政
一 汉初儒生安定国家的建言
二 武帝时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策
三 西汉后期儒臣应对社会危机的主张
四 东汉儒生反宦官的“清议”
五 儒生担任议政的主要职官
第二节 参与行政管理
一 儒生出任地方长吏
二 儒生仕朝入拜卿相
第三节 儒生在西汉统治集团内从边缘到核心的地位变化
一 汉初儒生在政治上的边缘地位
二 武宣时期从边缘到核心的过渡
三 元帝以后儒生主导地位的确立
第五章 儒生与两汉社会经济
第一节 参与国家经济政策的议定
第六章 儒生与两汉礼制建设
第七章 儒生与两汉文化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如西汉昭宣时期的儒生王吉,就从儒家以礼施政的角度,阐述了文法俗吏施政治民所致的“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户异政,人殊服,诈伪萌生,刑罚亡极,质朴日销,恩爱寝薄”的弊端。②显然,王吉对文吏是持一种批判的态度。文吏的施政更偏向于法家的理念,其行为更多功利色彩,文吏行政给社会风俗、国家行政带来的只是消极的影响,这与儒家的政治治理观念完全是背道而驰的。王吉对文吏的批评态度为后来之学者所承继。东汉学者王充,在所著《论衡》一书的《程才篇》、《量知篇》、《谢短篇》及《效力篇》中,对儒生与文吏的关系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如他认为“儒生不习于职,长于匡救;将相倾侧,谏难不惧。案世间能建蹇蹇之节,成三谏之议,令将检身自敕,不敢邪曲者,率多儒生。阿意苟取容幸,将欲放失,低嘿不言者,率多文吏。文吏以事胜,以忠负;儒生以节优,以职劣。二者长短,各有所宜;世之将相,各有所取。取儒生者,必轨德立化者也;取文吏者,必优事理乱者也”。③“儒生修大道”,“文吏晓簿书”。④两者各有所长,徐复观先生认为王充《论衡》书中关于儒生与文吏优劣长短的这些阐述,除了为表彰自己外,也反映了汉代儒生与文吏在地方政治中的对立。⑤王吉与王充的评论当可代表汉代儒生对自身与文吏的看法。儒生是风俗气节、政治道德的践履者和维护者,文吏则只是具体行政事务的执行者;儒生对权力的掌控则会实现政治的良性发展,而文吏因为缺少道德上的自我约束,他们虽然能长于事用,但不加节制则会导致行政紊乱。王吉与王充自然是对儒生持肯定态度的。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两汉儒生的社会角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儒生是文学中的主体,但也是社会中的人,他们的生存形态对社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此书通过对这一现象的讨论,初步描绘出了这一群体的社会生存面貌,有一定的价值。
  •   学院的调调,能说人话吗?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