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袁银传  页数:291  

内容概要

  袁银传主编的本书是武汉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中国化研究”中的子课题之一“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研究”成果。
  本书紧密结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程,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从历史、理论、现实三者统一的角度,研究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人的发展历程及其现实状况,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成绩及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具体路径。

作者简介

  袁银传,1965年12月25日生,湖北云梦人。1986年中南财经大学政治系本科毕业,获哲学学士学位。1989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硕士毕业之后分配到武汉大学任教至今。1995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博士导师为著名哲学家陶德麟教授。2000-2001年赴美国伊利诺大学(UIUC)政治系访问研究一年。现任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博士点负责人、政治理论系主任。系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秘书长、湖北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政治哲学和农民意识等研究工作。出版《小农意识与中国现代化》、《中外大学思想道德教育比较研究》、《洛克》(译著)等学术著作8部。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国外社会科学》、《科学社会主义》、《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版、《哲学动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教学与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译文百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转载。近五年来,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六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三项。

书籍目录

导论
 第一节 社会是一个有机开放系统
  一 社会是活动和发展着的有机体
  二 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第二节 社会结构及其基本构成
  一 社会的经济结构
  二 社会的政治结构
  三 社会的文化结构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的整体视阈
  一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研究视阈
  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研究视阈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
 第一节 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含义
  二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三 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和问题
  一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
  二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
 第三节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
  一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二 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
 第一节 政治发展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政治发展”概念辨析
  二 政治发展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三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成就和问题
  一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主要成就
  二 当代中国政治进步的具体表现
  三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走向
  一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
  二 政治民主化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
  三 政治法治化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科技发展
 第一节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科学技术的物质文明功能
  二 科学技术的精神文明功能
  三 科学技术的政治文明功能
  四 科学技术的生态文明功能
 第二节 当代中国科技发展的成就和问题
  一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技思想
  二 当代中国科技发展的成就
  三 当代中国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当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基本走向
  一 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 自主创新的战略意义
  三 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第一节 文化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文化及其基本构成
  二 当代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
  三 文化软实力及其作用
 第二节 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成就和问题
  一 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
  二 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基本路径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 开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
  三 借鉴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四 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人的发展
 第一节 人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二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
  三 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和标准
 第二节 中国人的发展现状
  一 人的发展的内涵
  二 现阶段中国人的发展状况分析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视阈中的人的全面发展
  一 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 人的片面发展的解决路径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是解决好我国就业问题的关键。由于不合理的“城乡二元制”,也由于人口增加、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以及城市扩张导致耕地减少等原因,产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长远看,工业化道路不但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最终选择。只有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才能有机会向城市转移。当然,要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各地区经济不平衡的国家实现工业化,就不能简单地套用一些国家的方式,而必须统筹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东部的率先发展与中部的崛起、西部的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相协调,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发展相适应,对外贸易全方位展开与国内需求的不断扩大相平衡。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经济结构、三次产业结构、区域发展结构全面优化,最终才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充分就业。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社会公共事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国际经济社会的影响力和地位空前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中国社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但是,从总体上讲,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国家,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人口过多、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经济结构不合理、市场机制不健全、自主创新不足、增长方式粗放、“三农”问题突出、就业任务艰巨、外贸依存度过高、内需不足、贸易摩擦增多、出口增加困难、人民币升值压力、公共事业社会保障发展落后、安全生产事故频发、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扩大以及社会缺乏公平等矛盾和问题。  ……

编辑推荐

袁银传主编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是由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袁银传教授主持的武汉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中国化研究”中的子课题之一“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研究”的研究成果。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