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运动史话

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刘红 刘光永  页数:15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漫漫长河中,固然不乏花木兰代父从军、穆桂英挂帅打破辽兵的动人传说,也出现过堪与男子媲美的女政治家、女才子,乃至女豪杰。但广大妇女始终被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紧紧捆绑,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过着无权、无地位的悲苦生活。
  严格意义上的中国近代妇女运动是从维新变法运动拉开序幕的。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再到五四运动、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的广大妇女和男子一样,积极参与其间。她们甚至手执武器,与男子并肩战斗,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本书就以时间为线索,较为详细地展示了近现代历史上发生在巾帼英雄身上的那些可歌可泣的往事。

书籍目录

引言
一 维新运动“女权”声
 1.维新派的呼喊
 2.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学堂
 3.第一份妇女报纸
二 辛亥革命展风采
 1.敲响女界革命的《女界钟》
 2.先进妇女群体的出现
 3.在反帝爱国运动中
 4.驰骋疆场的“娘子军”
 5.颇有声势的女子参政运动
三 五四运动揭新篇
 1.妇女解放新思潮
 2.“投袂而起”
 3.中国共产党为妇女解放指明正确方向
四 大革命中掀高潮
 1.“在国际妇女日的意义下团结起来”
 2.女界国民会议促成会
 3.投身五卅风暴
 4.千万巾帼援北伐
 5.农村妇女运动
五 在苏维埃旗帜下
 1.大风暴中的女战士
 2.在根据地的和煦春风中
 3.建立女工农妇代表会
 4.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女红军
六 共赴国难洒热血
 1.风在吼,云在怒
 2.抗日女先锋赵一曼
 3.日军暴行与妇女同胞的震怒
 4.妇女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
 5.解放区妇女与党的“四三”决定
七 解放战争赢得解放
 1.为争取和平民主而奋斗
 2.为自卫战争的胜利而战
 3.战斗在第二条战线上的广大妇女
 4.在国际舞台上亮相
 5.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先进妇女既以爱国为己任,认识到谋求平等必须与挽救祖国相结合,只有先尽义务然后才能享权利,因而不仅在革命运动中涌现出众多以女同盟会员为代表的女志士、女英雄,如秋瑾为发动起义乃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被孙中山誉为“巾帼英雄”,而且在为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而相继掀起的反帝爱国运动中,也都有与男子共同战斗的身影。  1901年3月,为反对沙俄强占中国东三省,上海爱国人士掀起了拒俄运动。24日,第二次集会上,年仅十余岁的女学生薛锦琴愤怒登上讲台,“慷慨陈说”。她沉痛地指出,中国败坏的原因“实由居官者无爱国之心,但求保一己之富贵,互相推诿,将一切重大要紧之事任其废置”所造成的。因此,“今日救急之法当上下合为一心,以国家事为己身之事”,也就是“联合四万万人,力求政府请将主持俄约之大臣撤退,另换明白爱国之人为议和大臣”,与沙俄政府严重交涉。这是爱国妇女在这次运动中发出的第一个声音。  4月27日,在上海的江苏等18省爱国人士再次集会张园,分别通过了呈北京外交部和致各国外交部电,表示对沙俄政府提出的七项无理要求,“全国人民万难承认”;即使清政府承认,人民也决不答应,并称此后“无论何地,再见仇洋之事,皆系俄国所致”。务本、爱国等女学校学生全体参加了这次大会,并在会上高唱《爱国歌》。拒俄运动从此在各地大规模地展开。  消息传到东京,留日学界群情激愤,公议组织拒俄义勇队,与国内拒俄运动遥相呼应。留日女学生也不甘落后,决心与男留学生取一致行动。在“共爱会”集议拒俄会上,胡彬夏不仅号召女留学生参加拒俄义勇队,而且愤然表示:“我虽不才,欲以螳臂之微,为国尽力,愿从义勇队此行。事虽无济,即至捐躯殒命,誓无所惜!”她的演说表达了女留学生的共同心声。当场便有林宗素、方君笄、周佩珍等12名女留学生报名参加拒俄义勇队(后改名“学生军”)。当日本帝国妇人协会会长、实践女学校校长下田歌子出面劝阻时,她们流着痛苦的眼泪说:“吾侪且无国,安得有身?复安得有学?”  “共爱会”是最早出现的一个留日女学生团体,也是中国第一个妇女革命团体。发起人为胡彬夏,也是实际负责人。它于1903年5月4日一成立,就公开宣布“以拯救二万万之女子,复其固有之特权,使之各具国家之思想,以得自尽女国民之天职为宗旨”。而积极号召女留学生参加拒俄义勇军,正是实践其宗旨的具体表现。后因胡彬夏回国,该会一度停止活动。秋瑾赴日留学后,与陈撷芬“重兴共爱会”,成为继续实行爱国、革命的女留学生团体。  随着拒俄运动迅猛高涨,上海宗孟女学堂出现了一个“对俄同志女会”。所举议长、议员,“皆为女士”。福建的郑素伊、上海的陈婉衍和童同雪被举为总议长。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妇女运动史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