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2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黄益平 页数:23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我国的政策选择也对创造“中国奇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30年最突出的政策就是“非对称市场化改革”,即产品市场已经被彻底地放开,但要素市场却还存在相当严重的政策扭曲。我们通常把要素市场扭曲看成改革不彻底的表现,但其实在很多时候,它们也是决策者有意选择的结果。比如政府为外国直接投资提供税收、土地、信贷等优惠,其实是一种扭曲,但极大地鼓励了外国资本的流入。另外,过去30年我国的金融改革一直保持缓步推进的做法,保留了相当多的金融抑制措施,如利率控制和贷款干预等。
作者简介
黄益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财新传媒首席经济学家。曾任花旗集团董事总经理,亚太区经济与市场分析部主管、首席经济学家(2000~2009年),澳大利亚同立大学业太研究院经济系研究员(1994~1995年)、高级讲师(1996~2000年)、中国经济项目主任(1996~1998年),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GeneralMills金融与经济学国际讲座教授(1998~1999年,一学年),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世界银行访问研究员(1996年,三个月),困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87~1990年)。
书籍目录
从奇迹走向常规:中国经济的下一个转型(引言)
告别“中国奇迹”: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发生变化
告别“中国奇迹”,保障可持续增长
环境承载力:“中国奇迹”的极限
“中国奇迹”正在走向终结
从“天上的奇迹”回到脚踏实地的“常规”
市场化改革已到“临门一脚”的时刻
告别“中国奇迹”:政府面临的困惑
经济结构调整靠什么?
以金融改革促发展方式转变
以金融创新促经济增长
中国亟待重建诚信
以教育改革克服“中等收入陷阱”
人大代表应该问责经济决策
谎言、糟糕透顶的谎言与统计数据
告别“中国奇迹”:宏观政策的艰难选择
宏观经济政策的“三难选择”
吹泡沫的宽松货币政策像吸鸦片
通胀风险不容低估
如何扼住通胀咽喉?
央行应当干预资产市场
货币政策改革勿迟疑
呼唤积极的财政政策
告别“中国奇迹”:资产市场与投资的逻辑
目录民间投资决定长期增长
股市的逻辑
限购、预期与房价
虚幻的白银财富
灾难之后的投资决策
中国的投资环境改变了么?
似曾相识的金融扩张
中国投资的海外陷阱
对外投资的“中国模式”
告别“中国奇迹”:人民币的前途与命运
国际经济政策不可能三全其美
克鲁格曼的人民币谬论
应对国际压力的政策艺术
破解汇率政策僵局
把脉“升值恐惧症”
汲取历史教训
汇率自由浮动又如何?
人民币国际化政策的误区
加快资本项目开放的步伐
告别“中国奇迹”:中国是否需要重新定位
中美能否避免经济冲突?
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与中国的通胀风险
虚张声势的美元政策
前所未有的欧元危机
遏制全球通胀的长期力量
亚洲会与中国经济脱钩吗?
亚太的新政治经济学
“亚洲共识”的三大问题
国际经济秩序改革:中国想要什么?
后记
章节摘录
进步不大的原因可能很多,毕竟改变一种行为方式不是一蹴而就的。政府可能也有所顾忌,不愿意动作太大,怕影响增长、影响稳定。但这都不应是政府无甚作为的理由。一个突出例子是全国假茅台满天飞,如果政府要认真查处的话,绝不会是今天这个局面。最近几次食品问题被揭发出来之后,处理模式非常接近,虽然直接责任者承担了一些责任,但基本上没有采取刮骨疗毒的政策性手术,所以三聚氰胺去了又来,瘦肉精禁而不绝。 按道理讲,食品问题关系到全国百姓的生命与健康,再没有比这更严重的问题了。但我们听到的解释五花八门,有的说是因为官员有食品特供基地,所以对公众的食品安全问题不着急;有的说是因为很多食品加工企业是国有企业,怕打击太严重伤了它们的元气;还有的说是因为政府强调稳定压倒一切,打击有毒食品过于严厉有可能导致经济与社会的不稳定,等等。 一些领导偏好以道德教育为万灵丹药,这可能是诚信问题鲜有改善的重要原因。政治学习与道德教育一直是我们的传统方法,改革30多年来,政府一直强调各级官员加强政治学习和思想改造,而每逢一个官员犯了罪,总会归咎于此人放松了学习改造。 ……
编辑推荐
今天的中国 经济增速在放慢,通胀压力在上升,经济周期愈加凸显 有些事情正在发生、有些事情即将发生 未来的中国 供需失衡能否缓解?分配不公能否改善?社会平稳还是动荡? 至今众说纷纭 中国的发展前景 乐观与悲观并存 焦虑与期待掺杂 告别“中国奇迹”,中国经济何去何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