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话

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杨宝玉  页数:197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救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入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话》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    《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

内容概要

  敦煌市甘肃省最西端的一个县级市,是一座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改为市之前它仅仅是一个小县,可就是这个边远小县的知名度却远远超出了中州大郡,不但国内海外皆知,更令全国全世界景仰。
  敦煌在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作用巨大。敦煌自古就是民族聚居区,汉、月氏、匈奴、氐、羌、鲜卑、吐蕃、回鹘等众多民族都曾在这里繁衍生息,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敦煌拥有以莫高窟为主的敦煌石窟艺术和曾保存于藏经洞中的数万件古代文书,令无数文人心驰神往,也促成了国际显学--敦煌学的诞生和发展,而这更令敦煌的历史与文化熠熠生辉。

作者简介

  杨宝玉,1964年生于北京,1982-198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学士、硕士学位,1989年至今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任该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敦煌学研究。曾与北京大学白化文先生合著《敦煌学目录初探》(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参编《英藏敦煌文献》(编辑第9-11卷,编著第15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2009),独著《敦煌沧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敦煌文献探析》(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敦煌本佛教灵验记校注并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等。

书籍目录

前言
引言
1.“敦煌”一名的涵义与来源
2.敦煌地区的地理与气候
3.敦煌地区的早期居民
一 两汉时期的敦煌
1.西汉初年的汉匈关系
2.张骞出使西域
3.汉武帝时争夺河西敦煌的军事举措
4.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及中西关系的发展
5.敦煌郡的设立
6.敦煌地区的军事防御设施
7.敦煌郡的建设与发展
8.两汉之际河西敦煌地区的割据势力
9.东汉时敦煌地区的政治状况
10.东汉时敦煌地区的经济与文化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敦煌
1.曹魏时期敦煌经济的复苏
2.西晋时期进一步发展的敦煌经济与文化
3.前凉张氏在河西敦煌的统治
4.莫高窟的创建
5.前秦苻氏经营敦煌西域的重大举措
6.后凉吕氏对河西敦煌的统治
7.北凉的短期过渡与西凉李氏时期的敦煌
8.北凉沮渠氏时期的敦煌儒学与佛教
9.北朝统辖时期的敦煌
10.早期的莫高窟艺术
三 隋与唐前期的敦煌
1.隋朝对吐谷浑和西突厥的反击
2.隋朝统治时期的敦煌
3.隋末唐初敦煌地区的割据势力
4.唐前期对西域的经营活动
5.唐前期敦煌的社会经济状况
6.唐前期敦煌文化的大发展
7.隋与唐前期的莫高窟艺术
四 吐蕃占领时期的敦煌
1.吐蕃对陇右河西的进攻及沙州城的陷落
2.敦煌人民的反抗与吐蕃的统治措施
3.吐蕃占领时期迅猛发展的敦煌佛教
4.吐蕃占领时期的敦煌石窟艺术
五 归义军统领时期的敦煌
六 西夏至民国时期的敦煌
七 敦煌学的诞生与蓬勃发展
结束语
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一 两汉时期的敦煌    汉代是敦煌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正是在汉代,发生了张骞凿空、征战匈奴、设立郡县、徙民实边、用兵西域、开拓丝路等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正是在汉代,河西走廊从地理的走廊发展成了历史的走廊,敦煌从荒僻的边地发展成了繁荣的重镇。可以说,两汉,特别是西汉王朝是敦煌地区的开拓者,敦煌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奠基于西汉,敦煌有确切纪年的历史也起始于西汉。    西汉初年的汉匈关系    西汉初年的汉匈关系曾经经历过几次反复。    早在刘邦建国不久,强大的匈奴就已成为西汉封建王朝的严重威胁。匈奴铁骑不断南下寇边,掳掠人畜、财物,破坏了西北地区的生产和居民生活,终于迫使汉朝动用武力,于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由刘邦亲率大军与匈奴激战于平城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南)。结果是汉军失利,陷入重围,断水断粮7日,几乎全军覆没,最后巧用陈平计策突围,高祖等才得生还。这次的失利表明,在社会经济凋敝,割据势力严重,国力虚弱的汉初,中原王朝还无力抗击剽悍的匈奴。所以汉初统治者不得不与匈奴言和,采用和亲的政策以求苟安,将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为阏氏,并赠送大量丝织物、酒类等,以维持和平局面。从高祖到武帝,西汉曾先后将4位公主远嫁匈奴单于。    但是,“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西汉的妥协并没能满足匈奴奴隶主贵族的贪欲,他们仍然不断侵扰汉朝边地,并恣意向各方扩张其势力范围,特别是月氏和乌孙相继西迁后,匈奴占有了整个河西地区,对汉朝西北边地的直接威胁更大了。河西水草丰美,是一个良好的天然牧场,河西又位居要冲,匈奴据此,南可与羌人相勾结,西可控制西域,把持住内地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割断汉朝和西域的联系,因而匈奴占有河西以后,更加肆无忌惮,在西域设置了僮仆(意为奴隶)都尉征敛赋税,大大加强了其军力、物力。到汉武帝登极时,匈奴环处于西汉王朝的西北方,已成为汉朝最严重的边患,而河西与西域正是其对西汉进击的一只强有力的右臂。    不过,汉武帝时的西汉已不再疲弱可欺。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之后,其中央集权已得到加强和巩固,“文景之治”的积极成果也使西汉经济发达、国力大增,士兵、军马及军械粮用都很充实,完全具备了反击匈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具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以壮盛之年在位执政,征讨匈奴便自然而然地成了他治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张骞出使西域    为打败强大的匈奴,汉武帝首先进行了一番周密筹划。当时西汉已和匈奴进行过小规模争斗,俘虏了一些匈奴人。汉武帝从这些俘虏口中得知:匈奴单于打败月氏王以后,曾命人将月氏王的头骨做成酒器,因而大月氏西迁后仍然十分怨恨匈奴,新王一直想报杀父之仇,但苦于势单力薄,没有同盟者而不敢妄动。据此,汉武帝遂设想与大月氏联手,合击匈奴。    但是月氏居地与汉地相距遥远,要想到那里去必须经过匈奴人占领的河西地区,当时汉朝人对河西和西域地区各方面情况的了解都很有限,路途艰险莫测,出使任务十分艰巨,很难找到合适的使者,汉武帝只得在全国进行公开招募。    应募者中有一位郎官,非常机智果敢,强健刚毅,此人就是后来名播中外的张骞。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一说建元三年),中选者张骞率领100多人组成的使团,由奴隶出身的甘父做向导,从陇西(郡治在今甘肃临洮南)出发西进。这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张骞一行进入河西走廊后不久就被匈奴人俘获,匈奴单于不允许他们经过匈奴控制区出使月氏,将他们扣留了10年,并为张骞娶妻,后来还有了孩子。但是张骞始终不忘汉廷使命,至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终于逃离匈奴地区,到达大宛、康居,并最终抵达大月氏。    可是此时的大月氏已征服了大夏(在今阿富汗北部),由游牧生活开始向农耕、定居转变,当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又很少受到外敌的侵扰。月氏人安于现状,不愿再与匈奴争斗,没有答应汉朝合击匈奴的要求。张骞在其附近考察了一年多,于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踏上归途,在经过羌人居住区时又被匈奴虏获,直到一年多后的元朔三年,匈奴发生内乱,张骞才携妻带子,与甘父一同回到了汉朝。P8-11

编辑推荐

《中国史话》旨在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中国史话》系列丛书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本册为《敦煌史话》,由杨宝玉编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史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中规中矩的写法,文笔
  •   因为一起买了好几本书,所以这本书还没来得及看内容,但是书的质量确实不错,很满意,希望内容也让我同样的满意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