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道

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雷晋豪  页数:43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道路史的研究存在详今略古之憾,应予弥补。盖任何一个研究领域如果不能奠定上古时期的坚实基础,再多讨论都不免缺少立足点,且难以集中讨论主题,提炼研究方法,更无法对古今之变作出精确的判断与解释。
  “周道”的学术价值就在于此。身为中国道路史上第一个成熟的官道系统,“周道”不只是西周史的重要环节,更可作为探讨中国道路史的基地。然而,研究史上相关成果却十分零散。诚然,直接记载“周道”的史料很少,但若有视野上的创新,“周道”有非常高的研究潜力。

作者简介

  雷晋豪,1982年生,祖籍山西省汾阳县,台湾台南市人。台湾大学法律系学士,成功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曾于2008年赴北京清华大学访学。现为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培育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西周史,尤着重政治地理、交通地理与金文研究。

书籍目录

绪论
前言
研究回顾
研究方法与章节安排
第一章 马车时代
 第一节 中国马车起源之争平议
 第二节 商、周社会中的马车
 第三节 马车与“周道”的关联性
第二章 “周道”--武装殖民的轨迹
 第一节 “关中”的“周道
 第二节 武装殖民的道路网
 第三节 东路与南路的联络道路
 第四节 总论“周道”的空间现象
 第五节 道路权力的形成
第三章 封建社会中的“周道”:封建时代的交通性质
 第一节 “周道”的阶级性
 第二节 “周道”的政治性
第四章 封建社会中的“周道”:“周道”的设施
 第一节 车轨
 第二节 关
 第三节 津渡与桥梁
 第四节 列树以表道
第五章 “周道”的没落
 第一节 春秋霸政与“周道”的回光返照
 第二节 战国的交通剧变
结论“周道”研究的价值与展望
本书的成果与意义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三 统一性的瓦解  旅行自由的获得,加之马车退居幕后,为道路开启了多元的发展空间。这种发展表现在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的道路扩张。然而,地表上的道路是以何种原则组织起来,则是另一个问题。在一统的局面下,“周道”表现出以首都为核心、向四方封国延伸的空间布局,以及车同轨的局面。随着王朝分裂,国际道路的空间结构也由以王都为中心分化为列强并立的多元核心。史念海总结战国时期的道路,是以各国的都城为中心,向外辐射:战国时期……由于周王朝的衰弱,雒邑已逐渐失去“天下之中”的地位。称雄的诸侯各有相当广大的土宇,因而各自的都城也都可以自成交通的中心,向外辐射道路……这种情形在春秋后期就已经约略存在,到了这一时期就更为明显。①当天下一分为七,秦都咸阳,韩国的平阳、新郑,魏都大梁,赵都邯郸,齐都临淄,楚国的郢以及燕都蓟城分别成为区域性的道路中心,②西周时期辐辏于二都的双核心结构遂为多元核心取代。  此外,关塞由开关变为闭关,国与国的疆界日趋分明,空间移动受到国界约束,形成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体系。战国时代,文字、语言、度量衡以及物质文化等均走向区域化,轨距亦然。  轨距是运输相容性(compatibility)的指标,故前章以轨距作为探讨王朝上层社会统一性的依据。随着列国分裂,战国时代各地的轨距也就走向差异化。  然而,轨距的意义也有所转变。西周时代,车轨是统治阶层的政治社会事务的沟通性指标。当时,乘车权局限于贵族,马车的使用又受体制操控,轨距自然容易控制。随着战国时代社会的移动阶层扩大,加以旅行的私人化为交通带来多元目的,轨距的意义也就有更多的复杂性与模糊性。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作者将“周道”界定为西周王朝的官道,综合有关古籍及出土材料,提出8条“周道”的地理位置和走向,考证细密、设想合理,并进一步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形势以及技术、文化等层面,对“周道”的形成原因、兴衰过程等问题作出推断。本书立论新颖,富于原创见解,因此值得向读者推荐。  ——李学勤    本书从周初东进武装殖民的过程,重现“周道”的发展轨迹;从马车之传入与运用,诠释“周道”作为交通工具革命之后的产物;又对周代封建体制的阶级限制与社会的静态本质加以说明,让“周道”成为一种“受到限制”的道路。以道路为研究主题的论文,在历史学界尚未多见,本书另辟新局,独创一格,可为中国古代之道路史研究添一新页。  ——王健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周道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