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皮明庥 郑自来 著 页数:151 字数:103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奠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教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人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活》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 《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 陈奎元 2011年4月
内容概要
鸦片战争以前,武汉三镇,就已经发展繁荣的封建城镇,尤其是汉口,更是以其发达的商业成为四大名镇之一。鸦片战争以后,汉口开埠通商,在资本主义的冲击和洋务派“富国强兵”的建设下,武汉畸形繁荣。一方面,西方列强的殖民开拓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为了缩小东西方差距,武汉人民积极吸收西方先进文明,同时积极抵抗外国侵略。
武昌首义,成为扭转了中国历史的起点;军阀祸鄂,革命洪流波涛汹涌。在国民政府的的白色恐怖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运动;面对日军的铁蹄践踏下,国共携手共同抗日;在反对美蒋统治的风暴中,国民党统治覆灭,武汉城获得新生。武汉百年来艰难曲折的发展轨迹,浓缩于《武汉史话》中。
《武汉史话》由皮明庥和郑自来所著。
作者简介
皮明庥,江西人
曾任湖北大学历史学系主任,武汉市社会科学院院长、武汉市社联副主席等职。1982年为副教授,1987年为研究员。
郑自来,湖北武汉人,武汉师范学院(现湖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先后在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市文湖管理处、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武汉市文物管理办公室、武汉市文化局(文物局)等单位工作,增评委“全国文博系统先进个人”称号。
书籍目录
引言
一 汉口开埠与武汉近代城市格局
1.汉口开埠
2.“国中之国”的租界
3.吸血的经济掠夺网络
4.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都会格局
5.吸收西方先进文明与反抗外国侵略的群众斗争
二 难圆的“富国强兵”之梦
1.张之洞的新政和“种瓜得豆”
2.民族资本主义幼苗的孳生
3.城市阶级结构的变化
三 武昌起义——扭转中国历史的起点
1.武汉革命力量的形成
2.武昌起义的枪声
3.武汉停战,筹建民国临时政府之争
四 民初城市发展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汉口的重建
2.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复兴
3.北洋军阀祸鄂
4.武昌兵变
5.五四风云涌江城
6.武汉共产主义小组
7.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五 从红色首都到白色恐怖
1.北伐铁军攻克武昌
2.武汉国民政府
3.中国共产党和武汉工农运动
4.宁汉对峙
5.血雨腥风的“七一五”
6.桂系军阀在武汉的统治
7.国民党在武汉的“剿共”政治
六 武汉会战和武汉沦陷
1.国共再度携手,共同抗日
2.武汉战时经济的短暂繁荣及萎缩
3.规模空前的武汉会战
4.铁蹄践踏下的城市
5.新四军五师在武汉外围的抗战
6.中山公园受降和国民党接收
七 城市衰变和国民党统治的覆灭
1.光复后的城市社会经济危机
2.反对美蒋统治的风暴
3.白崇禧“隔江而治”的幻梦
4.反搬迁,反破坏
5.张轸金口起义
6.武汉的新生
八 百年来艰难曲折的发展轨迹
1.因工商而兴的曲折轨迹
2.武汉建市和建制演变
3.城市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
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吸血的经济掠夺网络 19世纪60至90年代,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阶段发展。除继续进行商品输出外,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剥削方式是实行掠夺性的资本输出,包括输出借贷资本——开办银行,输出生产资本——开办工厂。英国麦加利银行于1863年在英租界内(今洞庭街55号)正式建行开业。随之而来的有英国汇丰银行、德国德华银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和台湾银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花旗银行、比利时华比银行。到民国初年,还有中外合办的中法实业银行、中华懋业银行、中华汇业银行。 外国银行经营贷存、汇兑、投资等各种业务,以其优势资金和特权,左右武汉金融,压倒武汉旧式票号、钱庄。当时的票号、银庄,资金最多者50万两,资金少者二三千两,只能经营长期或短期存放业务。而外国在汉银行,却以优势资本,吸收了大量中国政府公款、官僚私款和富商营业资金,转手又将这些资金贷给中国官方和私方,赚取息金。在外国银行的挤压之下,1908年,汉口最大的三怡钱庄——怡和兴、怡和永、怡和生,统统倒闭。 外国银行还承办中国政府借款及关税、外税收入的保管业务。这种借款,条件十分苛刻。如1877年英国汇丰银行向清政府提供500万两白银贷款,指定以广州、上海、汉口三地关税为担保。1906年,宋炜臣等创办既济水电公司,所筹资金300万元不敷所用,只得接受苛刻条件向日商东方兴业公司借款150万元。 外国银行也控制武汉地区进出口贸易。当时中国商人资金不足,又不懂国际商情,常常依赖外国银行,在汉口,中国货物输出所得货币,需从外国银行取得票据,经过钱庄向外国银行兑现。外国货物输入中国,也要通过外国银行经办汇兑现金业务。这样,外国银行就控扼了武汉进出口贸易的中枢。 武汉地区有丰富的、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资源,外商在这里兴建了一大批工厂,就地取材制造,就地倾销,或转运重洋。 砖茶创造业:最先建立的工厂是俄商的砖茶厂。汉口开埠前俄商已直接来汉口贩茶;开埠后,又鉴于鄂南地区盛产茶叶,1863年,俄商在崇阳建立顺丰砖.茶厂,稍后在蒲圻羊楼洞设立阜昌、新泰砖茶厂,监制砖茶。1873~1874年,俄商特芬诺夫又将这些茶庄停业,迁到汉口新厂用机器压制砖茶,而顺丰茶厂一年可压制砖茶15万筐。到19世纪90年代,俄商在汉四大茶广拥有资金400万元,蒸汽动力砖茶机15架,茶饼机7架,雇工数千人。羊楼洞茶区变成其原料供应地。此外,英国也在汉口设有砖茶厂。 蛋品制造业:1897年,德商、奥地利商人就开始设厂制造蛋白。这些企业的规模是很大的,其中一家在开工季节中每天用鸡蛋三万至四万枚。著名的汉口和记蛋厂拥有冷冻设备,便于鲜蛋保存,大大提高了蛋品产量。据日本人水野幸吉《汉口》一书中所记,至1908年,外国在汉蛋厂有6个,职工366人,每天产蛋白21箱、33桶。 打包业:这是直接为进出口服务的。当时从武汉运销外洋的棉花,均需打包、加工。譬如1905年在汉口建立的日本棉花股份有限公司打包厂,24小时内可打棉花1000包。 卷烟业:这是利用河南、湖北等地廉价烟叶和劳动力加工成卷烟,又在中国内地倾销的得利特丰的行业。1908年正式投产的汉口英美烟公司,是当时最大的外资企业,资本达980多万元,雇工五六千人,每天生产纸烟1000万支。 制革业:1876年英人就在汉口设厂用机器压制皮革。1875年从汉口输出皮革5000担,到1876年达2万担,1877年达5万担之多。 面粉业:英、荷等国在武汉均建有工厂。从1863年至1911年辛亥革命前,列强在汉所办工厂,有76个之多。P9-11
编辑推荐
《中国史话》旨在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中国史话》系列丛书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 皮明庥和郑自来所著的这本《武汉史话》为该丛书之一。在祖国壮丽的河山图中,由武昌、汉口、汉阳合组成的武汉市,鼎立在辽阔的江汉平原。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武汉很早就成为长江中游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控扼祖国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素称“九省通衢”,也是有着重要军事意义的兵家必争之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