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社科文献 作者:林默彪 页数:485
内容概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实践和中国文化传统之间双向建构的互动关系。关系的展开表现为一个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过程在不同历史时期又凝结生成为“实践观念”和“理论观念”的成果形态。本专著从哲学解释学角度,注重史沦结合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所蕴涵的实践和文化历史内涵。通过“关系”的诠释,“过程”的描述、“形态”的建构、历史经验的反思,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做一种总体性的研究,以观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历史、现实与未来。
作者简介
林默彪,1958年生,福建平潭人。福建省委党校哲学部副主任,哲学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福建省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曾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新华文摘》、《东南学术》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书籍目录
导 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视界与方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本质和特点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释义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实践的关系
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何以可能
五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功能和特点
六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
第二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一 西学东渐与马克思学说的传人
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思想文化论争
三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与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应用
一 早期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初步应用
二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三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实践中的运用和深化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至1978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曲折道路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丰富发展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五章 改革开放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
一 真理标准的讨论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与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发展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入拓展和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的讨论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形态的诠释与建构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形态学分析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种基本形态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当代形态的建构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检讨与反思
一 历史经验的检视
二 问题与反思
征引与参考文献举要
章节摘录
版权页:《论十大关系》用矛盾的观点来把握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把社会主义建设看做各种矛盾的集合体,提出带有全局性的十种矛盾关系。毛泽东指出:“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①这十大关系中的每一种关系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它们既相互区别、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处理、解决好这些矛盾关系,就能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关系的原理,分析了社会主义建设中这十大关系的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毛泽东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但不能因此片面地只注重于发展重工业而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他总结了苏联和东欧国家只注重发展重工业而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经验教训,分析了重工业、农业、轻工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指出虽然相对于重工业而言,农业和轻工业是非重点,但它们为重工业提供粮食、原料、资金和市场,是重工业得以发展的基础,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会促进重工业更好更快地发展。重点和非重点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有时为了发展重点,反而要从非重点着手着力。他说:“我们现在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前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少些和慢些,至少基础不那么稳固,几十年后算总帐是划不来的。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②这种对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与重点论辨证关系的把握和运用同样见之于分析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中。毛泽东运用矛盾同一性理论,强调对立面的统一与平衡,论述了社会主义各方面事业的发展必须布局平衡,把重点建设与全面安排结合起来,处理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以及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综合平衡,使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编辑推荐
《诠释与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是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