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张和清 等著 页数:295 字数:264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对“5.12”汶川大地震后全国创建最早(2008年6月)、坚守时间最长(三年)的中山大学一香港理工大学映秀社工站在灾区所做灾害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专业诠释。本书指出,根据灾后不同阶段的社会政治处境,灾害社会工作的角色定位应该从“紧急救助”转向“社区重建”。
“5.12"汶川大地震后,面对灾区民众“生计归零”的现实,社工的迫切使命应该是推动社区可持续生计(城乡合作等)和民众自助与互助,以践行社工“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正义”的终极理念。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将行动研究与社工本土情境有机结合的著作,对国内外灾害社会工作,乃至中国社会王作专业的本土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作者简介
张和清,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教授,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硕士、博士,从事10年农村社会工作、3年灾害社会工作实践与教学。 裴谕新,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讲师,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博士,从事3年灾害社会工作、3年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与教学。 古学斌,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人类学博士,在内地从事10年农村社会工作、3年灾害社会工作实践与教学。 杨锡聪,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老师、高级社工督导,在内地从事10年农村社会工作、3年灾害社会工作实践与教学。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灾害社会工作及其定位
第一章 灾害社会工作与社区重建
一 前言
二 社会工作与灾害介入一
三 汶川地震与中国灾害社会工作的起步和发展
四 城乡合作作为一种灾后重建和永续发展的模式
五 小结
第二章 从紧急救助到社区重建
一 从紧急救助到社区重建
二 通向能力建设的助人自助
三 几点思考
第三章 社会工作者在灾后重建中的角色定位
一 导论
二 文献回顾与理论视角
三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四 “映秀母亲”刺绣小组的发展过程
五 结论
第二部分 社区重建中的妇女充权
第四章 社会性别视角下妇女小组领袖的充权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问题
三 文献回顾与理论探讨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发现
六 总结与反思
第五章 小组领袖信任关系的运作与社会工作介入反思
一 关于信任关系与小组动力的研究
二 小组信任关系的运作与小组动力
三 社会工作再介入及其反思
第六章 发展主义背景下羌绣文化变迁研究
一 文献回顾、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结果分析
第七章 小组介入与金坡妇女地位的变化
一 前言
二 研究背景
三 研究问题
四 文献回顾
五 研究对象
……
第三部分 城乡合作与可持续生计
附录一 社工参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调研报告
附录二 中山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映秀社工站汶川地震三周年工作纪实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分享会上我们和妇女们一起分享其他地方的刺绣经验,这让第一次在一起刺绣的妇女们有了一次学习的机会,同时借助这次机会我们协助董四妹澄清了大家对她的很多误会。通过这次沟通,妇女们对董四妹的工作多了一些理解和支持。 第一次分享会过后妇女们绣花的积极性更高了,妇女们到处寻找好看的花样,试图让自己的作品更丰富,有的妇女甚至走一天的路,翻过大山,回到娘家寻找更加古老的羌绣花样。妇女们的作品越做越漂亮,绣法也各种各样,包括挑花和扎花等。董四妹一直在绣自己两个女儿的遗画,她自己在板房里不断地琢磨和尝试,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法可以一针一线地将自己女儿的画绣出来了。看到她尚未绣完的儿童画,我们觉得很漂亮、很有创意,鼓励她将自己的作品和妇女们分享。 2008年8月2日,香港理工大学的两位老师来到映秀,他们以前在云南、贵州等地发育过妇女刺绣小组,在艺术鉴赏和组织妇女等方面很有经验。我们就趁机把妇女们召集起来,请香港老师介绍经验并鉴赏她们的作品。这次会议召开得很成功,有三十多名妇女和其他村民参与。我们肯定并支持她们挖掘古老的羌绣,而不是一味地去迎合现代人的快速消费心理,这样她们的作品更具有艺术价值和销售潜力。同时董四妹尚未完成的儿童画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称赞,得到肯定和鼓励的董四妹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她重新活跃起来,将自己探索的绣法详细地讲给姐妹们听,许多妇女都对绣儿童画产生了兴趣。我们一方面鼓励妇女们发动自己的孩子画画,然后将画作绣出来,另一方面我们也将之前夏令营上映秀儿童的作品交给妇女们刺绣。这次会议之后,除了羌绣,绣儿童画成为妇女小组新的内容。 经过妇女们的集体合作和辛苦劳动,在小组成立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妇女们绣出了很多作品。为了保持她们的积极性、展示她们的劳动成果,我们和成都青年会商量,计划举办第一次刺绣作品现场收购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