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社科文献 作者:管彦波 页数:57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从学科发展的高度,通过对民族地理学的基本资料、发展脉络、研究现状的全面梳理,逐一揭示了民族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学科属性、研究对象、内容、方法等基本理论问题,初步搭建起民族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作者简介
管彦波,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历史溯源:民族地理学学科资料的积累与发展源流
一 民族地理学学科资料在古代历史学和地理学中的深厚积累
二 近代以来地理学与民族学互为学科背景下民族地理学的发展
第二章 民族地理学:对象、内容、概念、学科体系、方法、意义
一 民族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 民族地理学的学科内容
三 民族地理学研究的相关概念
四 民族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五 民族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六 民族地理学研究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
第三章 民族共同体的地域分化与空间变动
一 远古人类的迁徙
二 亚欧民族大迁徙: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三次大规模的冲击
三 源于地理大发现的洲际大移民与世界种族、民族分布格局的新变化
第四章 民族与自然:人地关系上的民族生态观
一 人地关系的演进及相关理论
二 地理环境与民族特征
三 民族共同体的生产活动介入地理过程
四 民族的环境取向与地方性的生态认知
五 生态适应、维护与民族发展
第五章 民族文化形成、发展与演变的地理背景
一 民族文化的地域差异及特征
二 民族聚落地理及其文化景观
三 宗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四 地名对民族地理现象的记录
第六章 世界民族地理
一 欧洲民族地理
二 非洲民族地理
三 亚洲民族地理
四 美洲民族地理
五 大洋洲民族地理
第七章 中国民族地理
一 中国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空间
二 中华文化的多元起源与主要的历史地理民族区
三 中国民族分布的基本格局
参考文献
后 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当他们迫于生存的压力和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时,或者是农耕世界内部危机严重之时,为了寻求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打通与农耕世界正常或非正常交往的渠道,游牧世界总是会对农耕世界形成一定的冲击。相反,富庶的农耕世界,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人KI的繁衍和社会实力的急剧增长,他们也需要扩大农耕的范围,把一些宜农宜牧的土地扩展为可耕地,对游牧世界的牧场、马匹及优质的畜产品也有一定的需求。这种彼此有一定互补性和关联性的需求,当两个世界势均力敌的时候,大多数通过和平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当彼此之间力的平衡被打破的时候,便不可避免地演化为战争。从表面来看,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对抗与冲突,似乎是经济实力、人口数量占绝对优势的农耕世界居于主动的地位,其实两个世界对撞的历史并非如此,农耕世界总是扮演受冲击的对象,常常处于被动防御的地位。那么,为什么游牧世界会对农耕世界造成长期持久的威胁与冲击呢?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游牧民族游动不居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比农耕民族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机动性。这种高度的机动性,在冷兵器时代,有效地抵消了因人口劣势而造成的后备兵员不足的弱点。马拉的战车和骑射技术进入游牧社会后,游牧民族更是可以凭借他们与生俱来的擅长骑射驰骋的能力;成倍地增强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力。二是因为游牧民族骁勇强悍、性情凶野,他们向往农耕世界先进的文明、富饶的物产,出于生活的需要或者迫于生存的压力,他们挥舞着与农耕民不相上下的金属武器,可以用流血的方式代替流汗的方式,获取农耕世界的物产。正是由于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所具有的强大的冲击力,导致了亚欧大陆世界之间的历史,在15世纪以前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并不是田园牧歌式和缓推进,而是伴随着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无数次规模不等的冲击与迁徙,在对抗与冲突、入侵与防御、征服与反征服的血雨腥风中,书写着亚欧大陆的上古及中世纪史。
编辑推荐
《民族地理学》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