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刘蜀永 页数:159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奠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教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人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活》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 《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 陈奎元 2011年4月
内容概要
《中国史话·近代区域文化系列:香港史话》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香港史专家刘蜀永教授编写的香港史通俗读物,系2000年版本的修订本。《香港史话》内容包括鸦片战争前的香港、英占香港的经过、香港与辛亥革命、香港与抗日战争、香港的政治制度、香港经济的发展、香港的文化与教育、香港的社会问题、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和基本法的制定等,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可作为读者了解香港历史与现状的入门书籍。
作者简介
刘蜀永,教授,香港史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香港史课题负责人。现任香港岭南大学荣誉教授、香港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主要论著有《二十世纪的香港》、《二十世纪的香港经济》、《简明香港史》、《香港的历史》、《刘蜀永香港史文集》、An Outline H1story of Hong Kong(《香港历史概要》)等十余种。
书籍目录
一 鸦片战争前的香港
1.香港考古
2.历史沿革
3.经济开发
4.海防要地
二 英国侵占香港地区
1.割占香港岛
2.割占九龙
3.租借新界
4.九龙城问题
三 香港与辛亥革命运动
1.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发源地
2.香港兴中会与同盟会香港分会
3.武装起义的基地
4.革命宣传重地
5.革命经费筹集和转汇之地
四 香港与抗日战争
1.抗日救亡运动
2.香港的沦陷
3.营救进步文化人士
4.日军占领下的香港
5.港九独立大队的抗日活动.
6.英国重占香港
五 香港的政治制度
1.香港总督
2.行政局和立法局
3.香港政治制度的变化
六 香港经济的发展
1.经济发展概况
2.经济发展的五个阶段
3.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
七 香港的文化与教育
1.教育
2.报刊
3.文学艺术
八 香港的社会问题
1.贪污
2.娼妓
……
九 香港的回归
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版权页:英国人到来之后,香港华人开办的私塾到1845年已增至9所,学生145人。1848年2月23日,香港政府从上述学校中选定3所置于港府的管理之下,任命了他们选定的教师,并给予每所学校每月10元补助。这标志着香港公立教育制度的开端。这些接受补助而由香港政府控制的学校被称为官立学校。早年港英政府用少量经费补贴部分华人学校,是出于巩固殖民统治秩序的需要,是一种征服人心的手段。香港政府指派的教育委员会在1850年3月8日的报告中说得更为露骨:“政府方面表现出推进教育事业和开办学校的愿望,这是一种手段,意在‘安抚’当地居民,使我们的政府得到人心。”经香港政府批准,1862年2月,由4所官立学校合并而成的中学——中央书院在香港开学。1889年,该校更名为维多利亚书院,1894年起改称皇仁书院,这一校名一直沿用至今。中央书院建立以后,未并人该校的官立学校成为中文小学,讲授《三字经》、《千字文》、《幼学诗》和《大学》等中文书籍。这些学校为中央书院提供学生来源。中央书院起初分为中文部和英语部。中文部学生要学习《中庸》、《论语》、《孟子》。只有通过对这些书籍的口试,他们才能进入英语部。英语部学生以学习英语为主,此外还要学一些《五经》、《史记》等。中央书院的课程还有算术、历史、地理等。港督麦当奴曾建议在中央书院讲授科学常识,如化学、电学等。在他的推动下,该校于1869年开设了化学和几何课。同年,该校实验室也正式启用。中央书院创办时只招收华人学生。从1867年起开始招收外国学生入学,但华人学生仍占大多数。孙中山、何启、胡礼垣、唐绍仪、何东、刘铸伯等中国近代史和香港史上的知名人物都曾在中央书院读书。直至1887年香港才有了第一所大学专科学校——香港西医书院。为了培养华人医生、护士,在中国传播医学,孟生博士等一批外籍医生在何启的参与下,发起创办香港西医书院,得到香港政府的支持。该校为5年制医学院,1887年10月1日在香港大会堂宣告成立。香港西医书院的课程设置与英国各医科学校相似。西医书院成立之前,中国内地已有两所传授西方医学知识的学校,一为1866年美国人开办的广州博济医院附设南华医校,一为1881年李鸿章等在天津开办的医学馆,但就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而言,香港西医书院超过了这两所学校。
编辑推荐
《香港史话》为中国史话•近代区域文化系列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