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行为与粮食政策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樊明  页数:39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粮食政策面临的最大选择是:粮食生产和流通主要应由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这在学术界分歧很大,政策走向也不明朗。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研究农民的种粮行为,尤其是对价格等利益信号的反应,分析粮食生产的外部性和弱质性,以及粮食市场的竞争性。为此,本书调查了l976~2008年农民的种粮行为。研究发现,价格等利益信号直接影响农民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从而影响产量,农业的弱质性经不起严格考证,粮食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农业具有弱负外部性而非流行的正外部性。由此得出结论:中国的粮食生产和流通应主要由市场主导。本书的研究还发现,中国的粮食安全是一个被夸大了的问题,粮食有过量储存之嫌,确定国有粮食企业为流通主渠道是对粮食市场中其他参与者平等竞争的限制,从而影响流通的成本和效率,支农政策有悖论性质,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是诸多“三农”问题的根源。

作者简介

樊明 l957年生,江苏扬州人。1982年春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获理学学士;1988年获美国俄勒冈大学(University of Oregon)工商管理硕士(MBA);1997年获美国北伊利诺大学(Northem Illinois University)经济学博士(Ph.D.)。现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主任、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学教授。
李小云 等25名本科生分别来自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金融学院、财政税务系、会计学院、文化传播系、物流与电子商务系、工商管理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学院、哲学与社会学系以及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王宁同学来自中原工学院。

书籍目录

代  序  第一部分 粮食政策:历史与现实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政策及评析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粮食生产及政策   第二节 本书研究的主题和方法   第三节 以后各章要览 第二章  中国古代粮食生产及政策   第一节  中国粮食生产的起源及发展   第二节 奴隶社会的粮食生产及政策   第三节  土地私有农业社会的粮食生产及政策   第四节 土地兼并的史实及其与农民起义的关系 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农业改良思想及农村改造运动  第一节 晚清农业改良   第二节 孙中山的土地思想及台湾的土地改革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   第四节 毛泽东的土地思想 第四章 美国等国家的粮食生产及粮食政策   第一节 美国的粮食生产及政策   第二节 法国的粮食生产及政策   第三节  以色列的粮食生产及政策   第四节  日本的粮食生产及政策   第五节 韩国的粮食政策及新村运动   第六节 印度的粮食生产及粮食政策 第五章  苏联及东欧国家的粮食政策及改革   第一节 马克思的农业思想  第二节 苏联及东欧国家的粮食生产及政策   第三节  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农业体制改革     第四节 国外粮食生产及政策观察第二部分 种粮行为分析 第六章 粮食生产产出行为    第一节 调查及数据  第二节 粮食生产函数估计  第三节 中国粮食产量的行为分析 第七章 粮食生产要素投入行为    第一节 土地投入行为分析  第二节 劳动力投入行为分析  第三节 资本投入行为分析  第四节 其他生产要素投入行为分析  ……第三部分 中国粮食政策研究及建议参考文献后记“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作者公工同学感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种粮行为与粮食政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种粮行为与粮食政策》的封面有这样一竖排字:“一位教授与二十五位本科生的作品”,显然,这是一部学术著作。对于大多学术著作,我向来是比较反感的,因为现在的浮躁空气已经让学术论文整体质量大打折扣。但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著作例外,像以前看过的《近世中国》系列,从未让我失望,本书亦是如此。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中国由古至今以及世界上其它国家的粮食政策,通过纵横对比,让我们清楚认识到中国现行粮食政策的主要内涵。第二部分通过调查数据对中国农民种粮行为进行分析,由此为制定合理粮食政策提供依据。第三部分在调查数据和国内外粮食政策对比的基础上,对中国粮食政策及相关领域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这其中包括了对土地制度、粮食流通体制、粮食补贴政策、粮食安全以及户籍制度等相关方面的分析。最后,作者得出结论,走中国市场化道路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全书结构清晰,论述有理有据,尤其针对当前一些富有争议的观点给出了合理的辩驳与分析,让人看到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力度之强大。

    进入新世纪,由“三农”问题导致的矛盾已渐渐制约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于是,自2004年始,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扶持“三农”的政策,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着力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改变农村社会面貌。更是出台了“两项减免、三项补贴”的支农优惠政策,即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取消农业特产税、减免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税。这些政策的实施的确对保护农民收益,促进粮食生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却终究无法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改变农村社会的现状。其实,“三农”问题的根本在于土地制度的不合理,以及户籍制度所造成的城乡二元体制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土地的集体所有制限制了农民对土地的支配权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使得农民不得不以土地为生存依靠从而限制了土地资源的合理流转,造成城乡二元体制的户籍制度更是阻碍了农民向居民身份转换的渠道,限制了农村城镇化的步伐。这些环环相扣的矛盾造成了如今“三农”问题的积重难返,若想改变这种局面,国家必须从根本上动刀。这就需要摒弃那些不合时宜的意识形态,改变陈旧观念,立足国际视野,借鉴他国成功经验。只有这样,我国“三农”问题才能摆脱目前的纠葛状态,迎来希望的曙光。

    除了对粮食政策,“三农”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外,本书更让我看到了严谨治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作者樊明老师带领学生用一年的时间进行调查研究和写作,形成了这样一本优秀的学术著作,让我在沉闷的高等教育现状下看到了一丝希望。在越来越多的所谓“专家学者”只知高谈阔论,不求真知灼见的浮躁环境下,樊明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入研究的精神显得弥足珍贵。而带领学生一起调查研究的方式更是培养了学生的独立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我想,学生的一句话最能表达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老师,书终于写完了,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
  •   《粮食政策与种粮行为》是一本基于对中国“三农”问题进行充分调查后形成的比较厚重的学术著作。从书的逻辑结构上看,本书的三大板块:第一部分从对我国粮食政策评析出发,分析比较了中国从古到今的农业、土地、粮食政策问题;第二部分结合调查结果,对当前的种粮行为进行分析,并引用了多观点与研究成果;第三部分是从当前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三维一体”以及国家粮食安全角度对国家粮食政策提出一些建议。纵与横、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状、宏观与微观结合的非常好。

    粮食政策与重量行为看似一个比较专业且非常具体的话题,但实则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非常广阔的问题。首先,土地是粮食之母,也是种粮行为的物质载体,对粮食政策的分析研究是建立在土地政策的基础上的。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每当土地兼并超过了小农的承受能力必然导致社会动荡,而社会动荡导致两个矛盾的结果,一方面是土地的过度集中,两一方面是土地的撂荒。因此,均田免粮的农民运动通过推翻旧的专制政府,建立新的比较均衡的土地私有制度,土地问题解决了,小农经济模式得以延续。新中国建立后,从宪政角度上,实行了集体所有制的土地制度,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实际上土地制度经历了从小农私有到人民公社的共有和改革开放后以农村土地承包为形式的小农私有。今天,炒得沸沸扬扬的“三农”问题,其本质是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同时,如何处理粮食政策与重量行为,进而延伸到如何改革“二元”户籍制度和农村土地政策。

    在三到五年的时间内,在吃饭问题上,粮食安全不是问题,相反,食品安全才是问题的本质所在。粮食安全之所以不是问题,是基于以下判断:一是中国一直是个农业大国,即使现在,严格意义上的农村人口仍然占绝大多数,虽然,农民进城务工的人数大约有2亿多,但据调查这一部分中,彻底脱离农村和土地,从事非农产业的不会超过1/3,其它的虽然在城市务工,但是要么是有留守老人从事务农,要么是务工与务农穿插进行,劳动力有了吧保障。而在农业税取消后,即使农村青壮年外流,但是土地撂荒现象很少存在。二是中国南北方在地理条件上的互补性,大大减弱了自然灾害的影响力。三是在平和的全球化之下,中国可以通过进口粮食缓解。而相反的是,被誉为中国发展方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却让“吃饭”问题越来越不安全。奶粉里有三聚氰胺,火腿肠里有瘦肉精,现在连馒头都有毒了。所以,城市化、工业化的大跃进和政府监管的缺位才是吃饭问题的大问题。

    现在学界对于“三农”问题的最大认知障碍在于,三农问题是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长期必将存在的问题,但是,如果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步伐假定不变或者加快的话,三农问题至少面临以下挑战:一是土地问题。现在农村土地(仅指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不包括城市周边或者沿海农村,主要用于或必将通过农地非农化使其升值的土地)制度仍是三十年不变的承包制,而其本质是一种小农所有制,国家现在鼓励的是土地的流转,但从法律上土地的产权并不是个人私有,因此流转面临的是土地所有权的挑战。二是从意识形态和社会安全稳定考虑,现在中央政策主要是通过对农业的财政补贴,抑制粮价,但这样做的实质是变相的鼓励落后的生产力,用行政手段排斥市场在三农问题上发挥作用,其结果必然影响了效率。三是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之间的矛盾。城市化的本质在于减少农民数量,但通过何种途径减少,并没有符合历史和现实条件的解决办法。因此,粮食政策与重量行为的研究既需要微观层面的具体分析,有需要在政治、经济、社会、全球化这样的大视野、大系统中去考量。
  •   我想,这是多么有价值的思考与研究,当两千年的帝国一直延续的农业课税在新中国的一个历史时刻停止征收,这似乎迎来了一个农村与农业的曙光,然而未来的路还很漫长,或不乏曲折,农村及农民将向何处去?应该引起更多有层次有执行的人的思考和行动。

    美国、法国、以色列、日本诸国的农业成功,对我们何尝不是一种震憾,设以产出人均计,我们的农业是何其的失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农业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在八十年代初,大多数农村用的农机具仍是弯钩犁鹤嘴锄,亦谈不上农业灌溉,至九十年代这种面貌得到了改观,但地下水的肆意开采使用,严重浪费和破坏。当真正意识到这些问题时,又于事何补?罪责不在农民,而在于政策引导和积极措施的落实。近闻最大的淡水湖缩水90%,何其惊异,急功近利,破坏自然,这就是做某些所谓工程的代价。

    作者分析历史政权更替排除土地兼并理据并用,论证充分,以结构而言这只是引子,问题的分析紧跟其后,即农民的根本利益在哪里,从“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实现到更高的要求——所谓更高,只是在努力追赶城市差距。

    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当为“农业土地制度及改革”,在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最终是为寻求解决办法和途径服务的。在总结的十五点现行中国农业土地制度的问题中,我将其归类为土地所有权、土地政策局限、人力差距三类。土地所有权导致土地利用率和科技投入低下,直接影响产出均值,而经济收益关乎农民各方面保障与矛盾;土地政策的局限附加所有权不彻底,加大户籍差别相随的社会保障与各种权益无法落实;前者无法充分保障,直接导致人力落后,农业科技升级更新则无法完成,周而得始,恶性循环。

    关注菜篮子工程,关注工业化进程,而将农村游离于现代化进程之外,农民因卷心菜价贱到一定程度,自杀了,这才引起一些部门的重视,那农产品的流通环节有谁在真正关注呢?年初更有政协委员语出惊人,农村人不应该考大学,在家务农,这是一位知识分子——我们姑且这样称呼,实际上她不配。另一个社会矛盾表现在刑事民事案件的赔偿差异,换言之,农村人命不值钱,城市人高贵,事实表现只能这样说。政策不仅要针对土地,更要关注民生。集体住楼的闹剧发生在今天的法制民主社会,悲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也出版过一套宏观政策研究图书,应该有二十五之多,其中提到过粮食问题与粮食生产,其建树不乏远见,地方政府的调控与大政策有不吻合之处,农民利益被忽略,官员政绩绝非来自土地,这种情形若不改变,农村的未来堪忧。1994年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易纲《台湾经验与大陆经济改革》中指出在不造成大量农民失业的情况下实现农业现代化,17年过去,步伐维艰,还不堪忧吗?在《中国民生调查报告》一书中指出六七十年代为缓解城市就业的巨大压力,上山下乡政策出炉,较为明智,大量的人员滞留或其子女滞留农村,而时至今日,新的户籍制度是否再次列入日程?似乎这应该与时俱进。

    书中还有一段颇具意味,华盛顿等一些外国元首卸任后回家务农,调侃中国农业的希望诸语,似轻实重,上层建筑决定下层基础,理当深思。

    农村是根,农民是脉,我们这些从农村走来,亦可能将来回归农村的人真心希望农村的未来之路不彷徨,不落魄,率土之滨,教化皆同。
  •   谈到国内的学术性著作,一般人都会嗤之以鼻。其实这还是比较轻的,更多的关心学术与教育的人士更是把“教授”当“叫兽”,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虽然说国内的学术界的确不争气,出的学术事件太多了,大的小的,现在要爆出某专家造假我估计新闻价值已经不太大了。不过这更令人担心,当大家已经司空见惯的时候岂不是更没得救了!

    看到这本书我心理其实挺高兴,因为在我看到这本书先撇开价值不谈,其认真态度真的不错,这本书是樊明教授带领下的由25名学生完成的,最让人感动的是第一页有一个插图下面配了一行字“老师,书终于写完了,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看到这里,我就知道这本书的分量。就像这本书蔡继明序里所说看到这本书颇有感慨“感慨的是现在北京城里的不少学者调查少而讲话多”,就是这样,“基于调查和研究和缺少调查的研究就是不一样”!

    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从以我国粮食政策评析出发,对粮食政策进行纵横比较,将中国古代到近代的农业、土地及粮食政策进行初步的系统的梳理与评析。第二部分是对于是当前的种粮行为进行分析包括了粮食生产各的行为要素以及粮食生产规模化研究和专家与各界人士对种粮的一个看法。第三部分是从当前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安全来看待国家粮食的政策与对于是这些政策的一些建议。细读本书,我们会发现原来真正的学术作品是有价值的,不是空口谈事,和我们相像的并不一样。以前总觉得研究学术与我们社会发展相关性并不大。其实这个社会发展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发明与政策后面都有好多理论的支持。所谓我们看到与想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再来说说樊明老师,这个教授其实还有另外的职称,什么博士什么主任的,但是我觉得叫老师是最为亲切的。这个老师学养丰富,跨学科的研究,诸如养老研究,房地产研究等都有涉及,但是其教育方式也很独到,比如他说他指导学生完成一项研究,这本身就是一项教学稍等以,如果成功了,其教育价值要超过学术的价值。他还强调,没有必要要求每个老师都要教学生写书,但一定要教学生创新。我想从他的这些独特的教育思想也会明白他为何能成为跨学科的一个研究者,能在门下学习真是三生有幸啊!就像书后有一个参加同学的感言集,里面有一人写到“如果不是参与这本书的写作,我不会如此深刻地体会到治学的严谨和学术研究的艰辛;如果不是加入到这个团队,我不会认识这么多可爱的“战友”;如果不是用心对待和投入,当看到我们最后成果的时候,我不会感到如此振奋和激动”看到这里,我不得为你们鼓掌!

    今天下午看到一则新闻,英国某机构研究得出中国的论文数量好像是全世界第二了,看到这里其实并不以为然,因为真正能拿得出手的东西并不多,就像新闻最后所说,虽然论文数虽然第二,但是论文引用率和数量增长上并不一致,看到这里觉得我们的路还很多要走。
  •   自进入21世纪以来,三农问题逐渐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社会各界在城市化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将更多的目光转向了农村。以华西村为代表的富裕村和以小岗村为代表的名村的发展在日益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注意力。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粮食是我们生活的基本保障,我们没有理由不关注三农。本书对三农问题的研究分析可谓入木三分,读后让我对中国的三农认识加深了一层,也有了新的认识。
    在没有取消“公粮”之前,中国大多数的农村普遍落后,人民生活也不富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20年里。记得我们小时候经常吃红芋面馍。那时的城市化进程也比较缓慢,农村土地相对丰厚,种地务农的也多,人民虽说不富裕,但温饱还是可以保证的。但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纷纷涌向城市去谋生。这样种地的农民少了,粮食产量得不到有效保证,国家粮库储粮减少,这必然会产生新的问题。为了激发农民积极性,自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实施了很多惠农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
    本书调查了大量的实例,在充分分析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探讨和研究三农政策和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很是发人深省。只有站在事实的角度分析和研究问题,立论才站得住脚。现如今有很多所谓专家、学者都不愿深入一线,即使走下来了,也只是以点带面的去了解,回来分析,便推而广之,说什么全国皆如此云云,这样分析得出的结论根本站不住脚。调查研究的面越广,结论才越具有代表性。这本书最让我佩服的地方就是作者带领几十个学生不辞劳苦的掌握了大量的数据。这才是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巨大的资金、科技、人才投入。资金是保证,科技是途径,人才是桥梁,缺一不可。首要的是如何才能把大部分农民从城市劝回土地上耕作。这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不可能把全部农民劝回农村,因为城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就要具体研究。要发展三农,首先要激发农村积极性,然后带领农民一起探讨致富路。现如今大学生村官制度非常好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得到真正的锻炼,另一方面农民也能被带上致富路。三农,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   本书拓展了我的思路,而且从国际,国内,历史的沿革,制度的问题等讨论中国农业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问题,研究深入,分析透彻,入木三分,给予了我极大的启示,多谢樊老师及各位同学!
  •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低粮价时代”,到高速城市发展下的“农民工进城”,再到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农民、农村一直是我们国家的各项工作的重点。而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即使到了现在GDP猛增的时候,我们的农村人口、农业比例依旧占着大多数。虽然近些年来我们没有因为粮食的缺少而困惑,但是粮食的各项政策却与我们的生活——衣食住行息息相关。

    在学习经济学的供需关系的时候,有一个很常识也很有趣的问题即“谷贱伤农”——在粮食收成好的时候,反而并不是农民的福音,因为供大于求,其价格就会被打压;而若是粮食供小于求,那么就会给人们带来一定的灾祸。所以此时,政策性的宏观调控——最低限价可以说是保证了农民的收入,和人民的口粮。当然,不可否认的,之前我国为了城市化进程,也有过对粮食的低阶时代,可谓是用农民的利益换取了大部分的发展,所以现在开始一定程度上的反哺农业,而在反哺农业的同时,也促使一些农民工不愿去城市工作,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用工荒”。而基于这些种种矛盾点,我们可知粮食政策对于“三农”问题,甚至城市建设及其发展有着多么大的影响力。

    这本由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教授樊明编写的《种粮行为与粮食政策》正如题所示,讲述着自建国以来,在相关政策影响下的农民的种粮行为,包括各个时期的农业政策、农业思想,以及在现今状况之下,农民对于进城务工,留家务农,农业补助等方面的一些相关调查问卷。除了能让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的去了解中国的农业政策发展变化以外,也可以相比较而言去了解国外的相关政策的执行,并且能够系统、全面的去了解相应的农民对政策的反应做法。当然,这里并不是简单的讲述种粮行为等问题,还从社会问题角度进行了阐述分析,比如在近些年遭遇的“粮食安全危机”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户籍政策”等,也是三农问题的特殊角度。而这些详细、庞大的调查研究,也是作者对于我国问题的关注和提出的一些科学性的意见和建议。

    而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撰写以及相关资料的统计与调查问卷都是由这个教授组织的在校不同专业的本科生一起完成的。他们在调查中区了解真实的社会,在翻阅资料查阅文献中增强学识,在整理数据中运用所学知识,在撰写文章中巩固所学,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式。

    书中所写的内容虽然比较专业,还有附加的调查问卷以供参考,比如一些公式的运用,数据的统计分析。但是喜农,想了解农业及相关问题的人读起来,理解起来却并不困难。
  •   学生习作,浏览浏览,知识含量较少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