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王玉梅 等编著 页数:207 字数:258000
内容概要
本书以可持续发展问题为核心,以北京的典型实践模式为载体,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出发,探讨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经验与北京模式。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经验是“实践先行、行政主导、科技促进、以点带面”;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模式包括“完全城区型、近郊新城型和远郊生态型”三大类型。书中列举了许多实践模式生动形象的案例,将模式提炼与经验总结相结合,既有理论的阐述,又有典型案例的实证分析。对深化可持续发展内涵的探讨、宣传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经验、推广可持续发展的北京模式等,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指导作用。
作者简介
魏伟,江苏扬州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的领导管理工作,总结提出了北京市可持续发展“两个结合,多种模式”的工作思路和“重心下移、由点到面”推进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的实验战略。最近的研究重点是科技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模式。 郭兴华,山东新泰人,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中心主任助理,发表论文4篇。在新时期北京市可持续发展工作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最近的研究重点是“北京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实践与创新”与“科技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王玉海,甘肃武山人,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教授,博±研究生导师,现为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委员。研究方向为资源高效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承担国家及省部级有关可持续发展的课题10多项,出版著作4部,发表相关论文40多篇,最近的工作重点是系统总结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经验,同时以实验区为平台进行低碳经济的实践探索。 程连升,甘肃甘谷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现为中共中央党校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和中国可持续发展史,对中国反失业政策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出版著作4部,发表论文40余篇。最近的研究重点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进程。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探索历程 第一节 中国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和意义 第三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机制和主要成效第二章 中国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科技行动计划 第一节 “863计划”:高技术引领活动 第二节 国家星火计划 第三节 国家火炬计划第三章 中国区域科技进步中的制度创新 第一节 区域科技进步中的创新实践 第二节 区域科技制度创新的特点与经验 第三节 科技制度创新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思考第四章 中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发展模式 第一节 国家可持续发展探索下的地方发展新模式 第二节 政府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模式 第三节 各地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方法创新中国经验与北京模式第五章 北京市可持续发展实验模式与工作机制 第一节 北京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历程 第二节 北京市可持续发展实验新探索的模式分类 第三节 北京市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典型模式分析 第四节 北京市实验区建设管理的体制与机制第六章 北京市乡镇街道可持续发展的做法与经验 第一节 中心城区街道可持续发展的做法和经验 第二节 城乡结合部乡镇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与经验 第三节 远郊区乡镇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经验第七章 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与举措 第一节 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第二节 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第三节 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模式 第四节 突破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瓶颈的举措第八章 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难点与出路 第一节 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难点 第二节 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新要求 第三节 生态工业园建设亟待加强 第四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选择 第五节 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政策选择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从1956到1957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重要讲话中,阐述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明确把统筹兼顾作为处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法提了出来。第三个目标是保证均衡地分配政府所提供的各项服务。1949年,中国的广大地区几乎没有什么保健设施、教育机构和其他重要的社会服务事业。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教育花钱很少,人人读得起书,享有义务教育的权利。医疗制度在60年代实行合作医疗也很成功。这两个方面起到了社会保障的作用。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进行,也提倡节约资源,这是毛泽东发展观的特点。四是毛泽东强调社会公平、正义,反对腐败,杜绝黄、赌、毒。当时的社会风气、干部作风和民风都比较好,社会治安良好。 应该说,以追求工业化为基本导向的第一代发展观,顺应了新中国发展初期阶段通过工业化奠定发展初步基础的要求,其中一些方面,例如加快工业化、强调重工业等理念在当时是科学的、合情合理的。在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领导下,经过1949年后28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政治上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确立了大国地位;经济上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科教文卫事业也得到长足的进步,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但是,由于第一代发展观是在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内形成的,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误解基础上的,是通过行政手段实施的,因此,在实践中导致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上的失误。具体表现在:一是过于强调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所有制结构上追求纯而又纯,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加上受革命战争时期斗争方式和思维习惯的影响,在破除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过程中,在开展政治、经济、文化各项建设过程中,不少时候仍沿用革命的手段和群众运动的方式,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相统一的原则,使中国的发展出现了一些超越生产力水平和发展阶段的失误。二是经济质的发展与量的发展有所脱钩,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的质量比较低下,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外延要素投入支撑的,经济结构长期难以优化。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