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李扬,胡滨 编 页数:243
Tag标签:无
前言
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造成了巨大冲击,在诸多针对危机动因和引发根源的分析结论中,一个基本共识是:金融监管体系严重滞后于金融发展是此次危机产生和蔓延的关键性因素。鉴于此,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在积极救助金融市场和问题机构、促进经济复苏的同时,也纷纷提出了各自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例如,2010年4月8日,英国议会批准了《2010年金融服务法》(Financial Services Act 2010);2010年7月21日,美国自大萧条以来改革力度最大、影响最深远的金融监管改革议案——《多德一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2010》最终签署实施。这些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反映的不仅是监管者,更是各国学界、业界乃至普通民众对此次金融危机的全面反思。它们不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监管理念与措施,也揭示了危机后国际金融结构与金融监管模式发展的基本趋势,因此,对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金融监管体系建设和国际金融监管合作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基于上述原因,2009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成立“全球金融监管改革”课题组,对危机爆发后的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及其对于我国金融发展的影响与借鉴意义进行跟踪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并召开了多次专题研讨会,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本书就是在上述课题研究报告的基础上,经过扩展和深化而形成的。全书共分十章,在对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的历史源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阐述之后,就世界各主要国家、经济体和国际组织在危机发生后对金融监管的主要观点和实践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出上述改革的共同趋势及其对中国金融监管体系建设的启示意义,最后对金融监管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内容概要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世界主要国家、经济体以及国际组织对当前的金融监管体系进行了反思,并针对其弊病提出了各种改革方案。本书从金融监管与金融危机的内在关系出发,基于对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的历史源流及其相互关系的深入分析,及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金融监管体系演变的系统梳理,对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趋势进行了总结,并给出了它们对中国金融监管体系建设的重要启示。 本书共分十章。第一章通过对不同金融发展阶段历次典型危机及其监管诱因的追溯,展现了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历史过程,并为之后关于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分析提供一个历史线索。第二至第七章总结了美国、英国、欧盟、德国、法国和日本等国家和经济体的金融监管体系演化的过程,并着重讨论了危机爆发后的金融监管改革与发展。第八章对世界银行、IMF等国际组织在金融监管改革方面的观点与建议进行了归纳和梳理。第九章基于前面的分析对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趋势进行了总结,并讨论了后危机时代中国监管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可能从国际经验中获得的启示。第十章对金融监管体系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指出经济与金融体系的新变化要求更为综合性的金融监管体系,而宏观审慎监管将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书籍目录
序第一章 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历史与现实第一节 金融监管缺失所引致的金融危机第二节 大萧条与金融监管的强化第三节 金融自由化潮流及其后果第二章 美国金融监管体系及其改革发展第一节 美国金融监管的历史演变与现状第二节 危机后对美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反思第三节 金融监管改革历程及新金融监管法案的出台第三章 英国金融监管体系及其改革发展第一节 危机前的英国金融监管体系第二节 英国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内容第三节 改革法案出台后各方反应第四章 欧盟金融监管体系及其改革发展第一节 危机前的欧盟金融监管体系第二节 危机后欧盟对于金融监管的反思第三节 欧盟金融监管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第四节 欧盟金融监管改革的深远影响第五节 欧盟金融监管改革时间表与未来设想第五章 德国金融监管体系及其改革发展第一节 德国金融监管体系发展历程第二节 德国现行金融监管体系概况及其特征第三节 德国经济金融体系特征及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第四节 危机后德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发展方向第六章 法国金融监管体系及其改革发展第一节 危机前的法国金融监管体系第二节 原有金融监管体系的弊端第三节 法国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内容第四节 对法国金融监管改革的相关评价第七章 日本金融监管体系及其改革发展第一节 日本金融监管体系的历史沿革第二节 日本金融监管体系现状第三节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的金融监管改革及发展第八章 国际组织关于全球金融监管的改革建议第一节 国际组织监管改革方略及特点第二节 国际组织关于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观点第三节 系统性风险的研究第四节 国际组织关于逆周期监管的改革行动第五节 监管改革的其他重要问题第六节 关于国际组织监管改革的争论和实施障碍第九章 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第一节 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趋势第二节 中国金融监管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第三节 后危机时代全球金融监管改革对中国的启示第十章 走向未来的金融监管第一节 金融监管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第二节 金融监管体系及其变迁的影响因素第三节 经济金融体系的新变化与宏观审慎监管的兴起第四节 中国金融体系的长期系统性风险第五节 着眼于宏观审慎监管的未来金融监管框架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三)金融自由化后的日本泡沫经济与亚洲金融危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紧跟国际潮流,推行金融自由化战略,逐渐废除了银行筹措外汇、兑换日元、用日元核算的资产投资的“日元转换”限制。1984年,大藏省公布了《金融自由化与日元国际化的状况与展望》,内容包括利率自由化、金融业务自由化、金融市场及产品的自由化和金融国际化。这些改革举措大大推进了日本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以自由化和国际化为主要趋势的日本金融体制改革,对于完善“二战”后日本金融体制、推进国内外金融制度的接轨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改革过程中,由于自由化进程不协调,监管体制建设相对滞后,最终使得放松管制成为诱发日本泡沫经济的罪魁祸首。 1985年9月22日,日本签署著名的“广场协议”,日元急速升值,本币的升值必将导致以本币计价资产的升值,特别是虚拟资产,其升值幅度将远远超过本币升值的幅度。其主要原理是本币升值将增强对本国经济的信心,大量热钱将因追逐高额利润而流入本国,而投入股票市场是热钱得到最快回笼、获得最高回报的场所,从而造成股价的上涨。到1989年底日经指数达到38957.44点的历史高点,日本股票总市值为GDP的16倍,占全球股市市价总额的42%,股价平均市盈率也达到了250倍的惊人水平。1989-1990年。面对房地产泡沫与愈演愈烈的投机之风,日本政府收缩银根,采取一系列紧缩性宏观政策,控制不稳定的经济膨胀,最终却导致经济泡沫的破灭与崩溃。泡沫经济的崩溃使日本多年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的问题和矛盾被集中释放出来,对日本经济造成巨大冲击。 “广场协议”的签署是造成日本泡沫经济的直接诱因,但是当时日本错误的宏观经济政策导向以及错误的金融监管措施却是泡沫经济形成的首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日本政府放宽了对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限制,许多银行纷纷从事高风险投资,将贷款对象转到中小企业、房地产和股票投资上,致使中小企业贷款在日本全部银行贷款中所占的比例由1963年的33.4%提高到1989年的57.3%。通常银行在提供贷款之前必须要审查贷款的用途、使用效益、偿还能力等,但在泡沫经济期间,金融机构并没有相应的加强审查,而是过度依赖土地和股票抵押,在经济泡沫破灭后,形成了巨额不良债权,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不仅如此,银行在泡沫经济时期给许多非银行金融机构(信用组合、住宅金融专业公司)大量融资,而这些公司大多直接参与房地产投机,管理更为混乱。其次,为追求金融自由化的发展要求,日本政府采取了促进企业运用剩余资金购买股票的制度改革,即特定货币信托。当企业购入股票后。可采用特别会计处理办法与其他持有的有价证券分离记账,从而在账外资产不受损失的情况下将资金运用于股票买卖,便于企业将本应投入实体产业的资金大量投入股票市场中。具体来看,1984年允许人寿保险公司通过特定货币信托基金账户进行股票投资。1986年允许人寿保险公司参与项目投资,并取消了信托投资基金总量的销售限额。1987年,一部分养老金和福利金被允许通过机构投资者进入股票市场。1989年,邮政储蓄系统的存款也可以通过机构投资者进入股票市场。资金大量涌人股市,为泡沫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带来了隐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