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思想与当代经济发展

出版时间:2011-2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韦苇 著  页数:474  字数:527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韦苇编著的《中国经济思想与当代经济发展》是西北大学承担的陕西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经济思想史学科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全书分八个专题,分别是:从“富国富民”到实现四个现代化——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论;义利之辩——寻求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的千年争论;本末之争——关于国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探索与争议;“善因论”与“轻重论”——国民经济发展的调控机制论;对外开放的优良传统与禁海闭关的历史波折——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国民经济运行的财力保证——财政管理思想;国民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工商业微观管理思想;先秦诸子的生态经济思想——国民经济发展的环境支持。全书系统论述了中国经济思想的理论体系和历史演进,并结合当代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进行了阐述。本书是作者30年教学与科研成果的集大成之作。

作者简介

韦苇,1948年生。陕西户县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思想史、区域经济学与西部经济发展、中国当代经济改革等。代表作为《司马迁经济思想研究》(陕西教育出版社。1995)、《走向富强的千年追求——中国经济发展思想的理论体系与历史演进》(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主编《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5)》和《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合计200余万字。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获省部级奖6项。厅局级奖10余项。先后被授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陕西省三八红旗手、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曾任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现任民盟中央委员、民盟陕西省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政府参事、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副会长、陕西省经济学会副会长。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从“富国富民”到实现四个现代化——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论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富国富民”思想
 第二节 西汉至明清“富国富民”思想的演进和发展
 第三节 近代中国人的“富国”、“强国”梦
 第四节 富国富民的终极目标——中国共产党人的现代化理想
第二章 义利之辩——寻求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的千年争论
 第一节 先秦时期义利观念的产生及先秦诸子的义利论
 第二节 西汉中期“义利”论的新发展和义与利的大碰撞
 第三节 两宋至明清“重义轻利”论的极端化
 第四节 唐宋以后“重利轻义”论的新发展
 第五节 “义利之辩”的终结及新时期邓小平的“义利观”
第三章 本末之争——关于国民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探索与争议
 第一节 先秦的农本思想和重本抑末思想的产生和形成
 第二节 西汉时期重本抑末思想与本末并重思想的大冲撞
 第三节 东汉至明清“本末”论的新发展
 第四节 中国近代产业结构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第五节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的两次大论战
 第六节 20世纪40年代的工业化思潮
 第七节 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的产业结构思想
 第八节 邓小平在新时期的产业结构思想
第四章 “善因”论与“轻重”论——国民经济发展的调控机制论
 第一节 从先秦道家“无为而治”到西汉前期的“黄老之学”
 ——“善因”论的思想先声
 第二节 司马迁“善因”论的提出和建立
 第三节 邱濬的“听民自为”论与唐甄的“听民自利”论对
 “善因”论的继承与发展
 第四节 国家干涉主义的国民经济调控理论
 ——“轻重”论的产生、形成及其理论体系
 第五节 “轻重”论的实践者桑弘羊的理论和实践
 第六节 唐代刘晏对管桑之学的运用和发展
 第七节 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思想
 第八节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计划与市场问题上的曲折认识
 第九节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第五章 对外开放的优良传统与禁海闭关的历史波折
 ——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第一节 先秦西汉时期的对外开放观和外贸经营管理思想
 第二节 唐宋元时期的开放观与外贸管理思想
 第三节 明代通海与禁海思潮的斗争
 第四节 清代前期的对外开放观与外贸管理思想
 第五节 近代中国对外开放观念与外贸管理思想
 第六节 深刻的历史教训
 第七节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
第六章 国民经济运行的财力保证——财政管理思想
 第一节 中国历代财政名论
 第二节 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的几次重大改革
 第三节 近代财政管理思想
第七章 国民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工商业微观管理思想
 第一节 司马迁对中国古代工商业微观管理思想的总结
 第二节 古代“治生之学”对近代民族实业家的启示
 第三节 近代民族实业家对近代工商业管理的新探索
 第四节 从近代企业精神看民族文化的影响及近代企业管理的历史经验
 第五节 《老子》、《孙子兵法》对当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意义
 第六节 “实业救国论”的历史评价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第八章 国民经济发展的环境支持——先秦诸子经济思想的生态阐释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思路
 第二节 先秦各家经济思想的生态阐释
 第三节 先秦诸子经济思想的生态因子及其现代意义
附录1 主要参考文献和论著
附录2 杨伟名经济思想初探
附录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心理与价值认同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附录4 《走向富强的千年追求》导论

章节摘录

版权页:在要求抑工商的同时,晁错更是积极宣扬农业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他指出,农业不但是人民免于饥寒的途径,而且维系着君主统治的安稳:“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为了能刺激农业生产,他提出“贵粟论”:“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贵粟贵到粟可以作为“拜爵”、“除罪”即赏罚工具的程度,可谓叹为观止矣!他的贵粟政策,在客观上起到充实财政、刺激农业生产的作用。然而也必须指出,这个政策也为以后封建王朝的贪赃枉法、卖官鬻爵开了先例。晁错出于“守边备塞”和开发边远地区农业生产的双重目的,提出“移民实边”的政策,这可以说是对商鞅耕战思想的发展。它后来被桑弘羊付诸实践,收到了巨大的政治经济效益,并对后世三国、曹魏时期的屯田制度不无启示作用。晁错的积蓄思想,也有独特之处,他不忘发展农业生产,认为国家与农民积蓄甚少是重农思想未曾树立、农业生产未充分发展的结果。他说:“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蓄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于农也。”所以,要国家和人民仓廪充实,只有从发展农业生产入手。这也可以算是触及生产与积累的关系的独特观点。总之,晁错综合了周穆王以金赎罪、商鞅奖励耕战及秦汉以来的各种重农抑商政策的长处,用来发展农业生产,解决财政困难。他的“贵粟论”把重农思想又一次推向高峰。

编辑推荐

《中国经济思想与当代经济发展》:陕西省重点学科建设资助项目:经济思想史西北大学“211”重点学科资助项目西北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资助项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经济思想与当代经济发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泛泛。估计是大学教授应付的东西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