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雷钰,黄兴民,《列国志》编委会 编 页数:493 字数:4294967295
前言
前言 自1840年前后中国被迫开关、步入世界以来,对外国舆地政情的了解即应时而起。还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受林则徐之托,1842年魏源编辑刊刻了近代中国首部介绍当时世界主要国家舆地政情的大型志书《海国图志》。林、魏之目的是为长期生活在闭关锁国之中、对外部世界知之甚少的国人“睁眼看世界”,提供一部基本的参考资料,尤其是让当时中国的各级统治者知道“天朝上国”之外的天地,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部著作,在当时乃至其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产生过巨大影响,对国人了解外部世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自那时起中国认识世界、融入世界的步伐就再也没有停止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以主动的自信自强的积极姿态,加速融入世界的步伐。与之相适应,不同时期先后出版过相当数量的不同层次的有关国际问题、列国政情、异域风俗等方面的著作,数量之多,可谓汗牛充栋。它们对时人了解外部世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当今世界,资本与现代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广度在国际间流动和传播,“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各地,极大地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对中国的发展也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面临不同以往的“大变局”,中国已经并将继续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快的步伐全面步入世界,迎接时代的挑战。不同的是,我们所面临的已不是林则徐、魏源时代要不要“睁眼看世界”、要不要“开放”问题,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的世界发展大势下,如何更好地步入世界,如何在融入世界的进程中更好地维护民族国家的主权与独立,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与人类共同发展做出贡献。这就要求我们对外部世界有比以往更深切、全面的了解,我们只有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世界,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融入世界,也才能在融入世界的进程中不迷失方向,保持自我。 与此时代要求相比,已有的种种有关介绍、论述各国史地政情的著述,无论就规模还是内容来看,已远远不能适应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要求。人们期盼有更新、更系统、更权威的著作问世。 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研究机构和国际问题综合研究中心,有11个专门研究国际问题和外国问题的研究所,学科门类齐全,研究力量雄厚,有能力也有责任担当这一重任。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领导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就提出编撰“简明国际百科全书”的设想。1993年3月11日,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胡绳先生在科研局的一份报告上批示:“我想,国际片各所可考虑出一套列国志,体例类似几年前出的《简明中国百科全书》,以一国(美、日、英、法等)或几个国家(北欧各国、印支各国)为一册,请考虑可行否。”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根据胡绳院长的批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94年2月28日发出《关于编纂(简明国际百科全书)和(列国志)立项的通报》。《列国志》和《简明国际百科全书》一起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按照当时的计划,首先编写《简明国际百科全书》,待这一项目完成后,再着手编写《列国志》。 1998年,率先完成《简明国际百科全书》有关卷编写任务的研究所开始了《列国志》的编写工作。随后,其他研究所也陆续启动这一项目。为了保证《列国志》这套大型丛书的高质量,科研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1999年1月27日召开国际学科片各研究所及世界历史研究所负责人会议,讨论了这套大型丛书的编写大纲及基本要求。根据会议精神,科研局随后印发了《关于编写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陆续为启动项目拨付研究经费。 为了加强对《列国志》项目编撰出版工作的组织协调,根据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李铁映同志的提议,2002年8月,成立了由分管国际学科片的陈佳贵副院长为主任的《列国志》编辑委员会。编委会成员包括国际片各研究所、科研局、研究生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部门的主要领导及有关同志。科研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组成《列国志》项目工作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成立了《列国志》工作室。同年,《列国志》项目被批准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新闻出版总署将《列国志》项目列入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计划。 在《列国志》编辑委员会的领导下,《列国志》各承担单位尤其是各位学者加快了编撰进度。作为一项大型研究项目和大型丛书,编委会对《列国志》提出的基本要求是:资料翔实、准确、最新,文笔流畅,学术性和可读性兼备。《列国志》之所以强调学术性,是因为这套丛书不是一般的“手册”、“概览”,而是在尽可能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体现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所得和个人见解。正因为如此,《列国志》在强调基本要求的同时,本着文责自负的原则,没有对各卷的具体内容及学术观点强行统一。应当指出,参加这一浩繁工程的,除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业科研人员以外,还有院外的一些在该领域颇有研究的专家学者。 现在凝聚着数百位专家学者心血,共计141卷,涵盖了当今世界151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数十个主要国际组织的《列国志》丛书,将陆续出版与广大读者见面。我们希望这样一套大型丛书,能为各级干部了解、认识当代世界各国及主要国际组织的情况,了解世界发展趋势,把握时代发展脉络,提供有益的帮助;希望它能成为我国外交外事工作者、国际经贸企业及日渐增多的广大出国公民和旅游者走向世界的忠实“向导”,引领其步入更广阔的世界;希望它在帮助中国人民认识世界的同时,也能够架起世界各国人民认识中国的一座“桥梁”,一座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桥梁”。 《列国志》编辑委员会 2003年6月
内容概要
《列国志》是中国出版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系统的、全面的介绍世界各国和主要国际组织最新情况的图书。该课题自1999年启动,时至今日,已历时十三年。《列国志》的编辑出版,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一套内容权威、准确,评论客观、公正的大型国际知识参考书。本套丛书自2002年首批出版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而且已经成为中央和有关部委,以及企事业单位和我国公民出访对象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合作交流乃至观光旅游的基本参考书。
本套大型志书共141卷,涵盖了五大洲主要国家及主要国际组织,每一卷都全面介绍对象国或组织的地理环境、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社会生活、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其作者主要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历史研究所、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欧洲研究所、西亚非洲研究所、拉丁美洲研究所、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美国研究所、日本研究所等九个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国内其他科研院所及大学的相关学者以及部分曾任对象国的大使。这套志书还得到了各驻华使馆的大力支持,为课题组提供了大量珍贵的文字、图片资料,许多大使还亲自撰文,为图书作序。因此,《列国志》体现了世界的智慧和力量,凝聚了数百名学者的心血。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和国家重点出版项目,此项工作之意义与价值自不待言。煌煌141卷的《列国志》,可以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人看世界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成果,当是前无古人!此前不是没有相关的出版物,然数家出版社少则数种十数种,多则三五十种,之后再无下文,留下了历史的缺憾。究其原因,当然多种多样,但最主要的不外乎今日世界之大,国家之多,缺乏专门研究,势必有“难为无米之炊”之叹。一百多个国家,常为人们所关注的又有多少个?那些不为人们所关注的国家,相关资料的积累自然就很有限。加之一些国家自身发展的曲折,使得其发展变化的历史益形复杂,要把握其发展演化的脉络也就更为困难。我们很幸运,一是有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大环境,对外部世界的了解越来越多,而进一步加深了解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二是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一国家最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镇为依托;三是有国家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四是有国内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鼎力相助。当然这中间也包括我们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
141卷的《列国志》,涵盖了当今世界151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数十个主要国际组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它们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风民俗情况,是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全景式的“窗口”。适合各国驻华使馆,各国驻华商务机构,各级政府及涉外机构,各大旅行社,国际问题研究及教学工作者,涉外工作者,大、中型图书馆,大学、中学及其他专业学校收藏。
煌煌141卷的《列国志》,可以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人看世界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成果,当是前无古人!此前不是没有相关的出版物,然数家出版社少则数种十数种,多则三五十种,之后再无下文,留下了历史的缺憾。究其原因,当然多种多样,但最主要的不外乎今日世界之大,国家之多,缺乏专门研究,势必有“难为无米之炊”之叹。一百多个国家,常为人们所关注的又有多少个?那些不为人们所关注的国家,相关资料的积累自然就很有限。加之一些国家自身发展的曲折,使得其发展变化的历史益形复杂,要把握其发展演化的脉络也就更为困难。我们很幸运,一是有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大环境,对外部世界的了解越来越多,而进一步加深了解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二是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一国家最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镇为依托;三是有国家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四是有国内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鼎力相助。当然这中间也包括我们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
作者简介
马燕冰,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198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长期从事东南亚问题研究。曾主要从事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别问题研究,以及东盟一体化进程、东盟的安全战略和外交政策、东盟地区论坛、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开发、南海争端、东南亚伊斯兰极端势力、东亚合作等地区综合性问题的研究。编著《列国志·菲律宾》一书,参与撰写《东盟冷战后的安全战略》《东亚和平与安全》《周边国家民族宗教问题》等十余本专著,在《现代国际关系》《和平与发展》《亚非纵横》等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几十篇。张学刚,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东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1974年出生,籍贯山西,曾就读于兰州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获文学学士、国际关系硕士学位。主要从事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国别问题及东盟一体化、东南亚海上通道安全等地区问题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几十篇,曾参与编撰《国际战略与安全战略评估》《海上通道安全》等专著。骆永昆,1982年生于云南昆明。先后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北京大学,2008年获文学硕士学位,通晓印尼、马来语。现供职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从事东南亚问题研究,研究领域涉及印尼、马来西亚、文莱内政及东南亚的伊斯兰文化。在《东方研究》《国际资料信息》《东南亚纵横》等期刊发表论文数篇。合译马来古典文学名著《马来纪年》《马来古典文学史》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国土和人民
第一节 自然地理
一 地理位置
二 地形特点
三 山脉、高原
四 河流、湖泊
五 岛屿
六 平原、湿地
七 气候
第二节 自然资源
一 矿产资源
二 植物资源
三 动物资源
第三节 人口和行政区划
一 人口
二 行政区划
三 重要城市
第四节 民族、宗教和风俗习惯
一 民族
二 宗教
三 语言文字
四 民俗与节日
第二章 历史
第一节 上古简史
一 原始人类
二 古代国家
第二节 中古简史
一 马六甲王国的建立
二 马六甲王国的经济发展
三 马六甲王国的军事、外交、政治、宗教
第三节 葡萄牙、荷兰殖民者的统治
一 马六甲陷落
二 葡萄牙人对马六甲的统治
三 荷兰殖民者占领马六甲
第四节 英国殖民者入侵马六甲
一 海峡殖民地的建立
二 英国殖民政府对马来半岛的蚕食及全面统治
第五节 二战前英国对马来亚的殖民统治
一 行政区域和政治制度
二 分而治之的政策
三 二战前的政治运动
第六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马来亚
一 日本占领马来亚
二 日本对马来亚的统治
三 马来亚人民的抗日斗争
第七节 战后初期的政治形势
一 马来亚联邦计划
二 马来亚联合邦成立
三“剿共”战争及其影响
第八节 争取独立的斗争
一 20世纪50年代初的政治变化
二 1955年的选举和获得独立
三 马来亚联合邦宪法的颁布
第九节 组建马来西亚
一 事情的由来和各方立场
二 马来西亚成立
第十节 “5?13”事件和70年代的重大变化
一 “5?13”事件
二 马来人特权进一步加强
三 70年代的政治、外交的重大变化
第十一节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发展变化
一 进入马哈蒂尔时代
二 8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的变化
三 进入90年代的马来西亚
四 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安瓦尔事件”
五 1999年大选及其结果
第十二节 进入21世纪的马来西亚
一 马哈蒂尔总理辞职
二 2004年大选及其结果
三 2008年大选
四 国阵惨败掀起马来西亚政治海啸
五 巴达维的改革
六 安瓦尔反扑
七 纳吉布出任新总理
第三章 政治
第一节 宪法
一 马来西亚宪法的历史沿革
二 现行宪法
第二节 国家机构
一 中央国家机构
二 司法
三 地方国家机构
四 国家主要标志
第三节 政党与团体
一 马来西亚政党发展简史
二 主要政党
三 政治体制的运作特点
第四节 主要政治人物
一 纳吉布?拉扎克
二 马哈蒂尔
三 阿卜杜拉?巴达维
四 东姑?阿卜杜勒?拉赫曼
五 敦?阿卜杜拉?拉扎克
六 侯赛因?奥恩
七 米詹?扎因?阿比丁
八 易卜拉欣?安瓦尔
第四章 经济
第一节 概况
一 当前经济概况
二 独立后到90年代的经济发展轨迹
三 独立后到90年代末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四 独立后到90年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五 这一时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六 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马来西亚经济发展
七 近年经济发展概况
第二节 经济部门
一 农、林、渔业
二 制造业
三 矿业
四 能源和电力工业
五 交通运输业
六 建筑业
七 旅游业
第三节 财政金融
一 财政
二 金融与货币
第四节 对外经济关系
一 对外贸易
二 外国投资
三 与中国的经济关系
第五节 劳动工资与人民生活
一 劳动就业
二 工资收入和社会福利保险
三 公共卫生与医疗
第六节 税收制度
一 税种和税率
二 税收管理体制
第五章 军事
第一节 国防
一 国防体制
二 历史
三 国防战略和安全观念
四 国防预算
五 兵役制度
第二节 武装部队概况
一 陆军
二 海军
三 空军
第三节 治安力量
第四节 军队现代化建设
一 海军建设情况
二 陆军建设情况
三 空军建设情况
四 发展立体作战能力,加强特种部队建设
第五节 对外军事合作
一 与东盟的合作
二 与“五国联防组织”的合作
三 与南亚国家的合作
四 与美国的合作
五 与中国的合作
第六节 军事院校和三军博物馆
第六章 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和体育
第一节 教育
一 教育发展简史
二 现行教育概况
三马来西亚高校简介
四 华文教育
第二节 科学技术
一 发展概况
二 科研政策
三 管理机构和科研机构
四 最新科技成就
第三节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
一 新闻出版概况
二 华文新闻出版事业
三 广播电视
第四节 文化艺术
一 音乐
二 舞蹈
三 戏剧
四 传统娱乐休闲
五 文学
六 绘画、雕塑与建筑艺术
第五节 医药卫生
一 卫生行政结构
二 卫生筹资体制与支付体系
三 医疗福利政策的私营化浪潮
四 医疗保健服务
五 推动医疗改革
第六节 体育
一 羽毛球
二 足球
三 其他
四 体育活动
五 主要体育设施
第七章 外 交
第一节 对外政策
一 独立初期到70年代末的外交政策
二 80年代以来的对外政策
第二节 与东盟国家的关系
一 与印尼的关系
二 与新加坡的关系
三 与泰国的关系
四 与菲律宾的关系
五 与文莱的关系
六 与中南半岛国家的关系
第三节 与英国的关系
第四节 与日本的关系
第五节 与美国的关系
第六节 与苏联、俄罗斯的关系
第七节 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一 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
二 与澳大利亚的关系
三 与印度的关系
四 与韩国、朝鲜的关系
第八节 与中国的关系
一 16世纪以前的中马关系
二 16世纪至20世纪中叶的中马关系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马关系
附录
词汇对照表
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六 若泽·爱德华多·多斯桑托斯 若泽·爱德华多·多斯桑托斯(Jose Eduardo Dos Santos) 安哥拉共和国现任总统。若泽·爱德华多·多斯桑托斯1942年8月28日生于安哥拉首都罗安达市一个工人家庭。从中学时代起他就积极参加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50年代末在罗安达市参加秘密斗争小组。1961年,多斯桑托斯加入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简称安人运),当时他只有19岁。1962年,多斯桑托斯参与创建安人运青年组织,任青年组织副主席兼安人运驻刚果代表;1963年,安人运送他到前苏联的巴库大学学习石化和通信专业,获副博士学位。1970年回国后,多斯桑托斯积极参加反对葡萄牙殖民者的斗争,1974年,安人运的领导人内图任命他为中央委员,继而中央委员会又选举他加入了政治局。1975年6月,多斯桑托斯任安人运中央对外联络部长、卫生部长,同年9月当选安人运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1975年11月安哥拉独立后,多斯桑托斯历任外交部长、第一副总理、计划部长、计委主任、安人运中央文教体育书记、国家重建部书记、经济发展和计划部书记等职。1979年9月,安哥拉第一任总统、安人运主席内图病故,多斯桑托斯接任该党主席和安哥拉总统兼武装部队总司令。1980年和1987年,多斯桑托斯两次当选为人民议会议长;1985年12月、1990年12月、1998年12月和2003年12月,多斯桑托斯分别再次当选为安人运主席。多斯桑托斯曾于1988年10月和1998年10月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多斯桑托斯总统强调对党的忠诚和政治实用主义。这种忠诚有其政治的和个人的基础。在苏联留学时,多斯桑托斯就开始忠诚地信奉马克思列宁主义,他娶了一名苏联女子为妻(后来又回到了自己的国家)。还在苏联留学时期,多斯桑托斯就坚信,马克思主义先锋政党是动员广大安哥拉乡村人口的最好策略;但与此同时,多斯桑托斯公开宣称自己的经济思想是混合经济、一定程度上的权力分散、扩大私有部门和西方投资。像很多非洲领导人一样,多斯桑托斯并不把政治折中主义视为内部冲突,也不把安哥拉当时大量苏联和古巴人在安哥拉的政治局势视为外来统治。 多斯桑托斯并不紧紧抱着马克思主义呼吁乌托邦的理想,而是认为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安哥拉社会也还会有内部斗争在继续。在多斯桑托斯看来,马克思列宁主义组织原则是最实用的动员社会的原则,特别是对于安哥拉这样大多数人口都缺少教育的社会更是如此;只要动机正确,经过培训,一个小的先锋领导集团可以带领人民顺利完成国家发展的任务,这种方式对于提高多数人的生活而言,远比资本主义的投资使一小群人盈利好得多。80年代,因为与苏联和东欧的贸易没有取得进展,而同时西方的技术似乎对于安哥拉的发展更为重要一些,多斯桑托斯开始赞成与西方发展经贸基础上的政治关系,以便取得安哥拉国内的和平与繁荣。与此同时,多斯桑托斯强调这种转向并不表明要弱化马克思主义。 尽管多斯桑托斯一直忠诚于党,但同时还以政治实用主义著称。对于70年代末的整流运动,他公开批评过,指出有很多忠诚的党员被排除出了党组织,同时承认这场运动远离安哥拉的农民大多数群体,这是农民们直到80年代末期依然对党的纲领无动于衷的根本原因,因为他们根本没有从安人运的政策中受益。
编辑推荐
《列国志(珍藏版)(套装共141册)》编辑推荐:一百四十一卷的“列国志”涵盖了当今世界一百五十二个国家以及主要国际组织,较为详细的介绍了这些国家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风民俗情况,是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全景式的“窗口”。当然,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今天的“列国志”也只是对这些国家与主要国际组织截至当下情况的介绍,要想动态地把握其未来发展情况,需要对其不间断地跟踪、研究,不断将其最新的情况补充进来。这将是一项繁难的长期工作。好在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工具。随着“列国志”编撰工作进入尾声,为使“列国志”能够根据各国发展变化的情况不断补入其最新的材料,长期发挥它的应有作用,我们适时的构建了“列国志”数据库。相信“列国志”数据库将以其强大功能,合理的架构,不断充实的新材料,为人们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一个更为通透的权威的“窗口”!也正因如此,精装版“列国志”将成为“绝唱”!它既是我们“列国志”项目成果的集中展示,也许也是它唯一的一次“登场”亮相。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