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谱系

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英] 佩里·安德森  页数:453  译者:袁银传,曹荣湘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以英美两大主要知识分子刊物《伦敦书评》和《纽约书评》的比较及作者本人的家族史片段作为结尾,为我们了解两大期刊和作者打开了又一扇窗户。佩里•安德森在这本书里全面考察了当代思想领域的各种变化,从极右派、自由主义中间派到马克思主义左派,从保守思想、自由思想到激进思想,其独特的视角至今罕见。20世纪的主要思想家和他们的贡献——进入安德森的视野,包括著名右翼思想家施米特、施特劳斯和哈耶克,自由派哲学家罗尔斯、哈贝马斯和博比奥,以及左翼文化中的重要人物,如历史学家汤普森、布伦纳和霍布斯鲍姆,古典学者廷帕纳罗、社会学家瑟伯恩和小说家马尔克斯等。  本书适用于:对政治、历史、哲学等领域思想理论感兴趣的学者、研究者和学生,受过良好教育的普通读者。

作者简介

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1938年生于伦敦。英国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新左派理论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和社会学教授,国际左翼核心刊物《新左翼评论》的主编和灵魂人物。发表大量著述,如《后现代性的起源》、《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等,对英国马克思主义者重新评价自己的政治战略和理论遗产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文化批评家泰勒•伊格尔顿称他为“不列颠最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部 政治学 第一章 顽固的右翼:奥克肖特、施特劳斯、施米特与哈耶克 第二章 宪政舞台:费迪南德·芒特 第三章 中欧之梦:蒂莫西·加顿·阿什第二部 哲学 第四章 设计共识:约翰·罗尔斯 第五章 规范事实:尤尔根·哈贝马斯 第六章 谋求价值:诺贝尔托·博比奥 第七章 武器与权利:可调整的中心第三部 历史学’ 第八章 纪念:爱德华·汤普森 第九章 杰出的语言学家:塞巴斯蒂亚诺·廷帕纳罗 第十章 热带回忆:加西亚·马尔克斯 第十一章 家庭图谱:瑟伯恩 第十二章 英国内战,全球瘟热:罗伯特·布伦纳 第十三章 被征服的左翼:艾瑞克·霍布斯鲍姆第四部 文债 第十四章 伦敦书评 第十五章 一位英裔爱尔兰人在中国:詹姆士·奥戈尔曼·安德森译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部 政治学第一章 顽固的右翼:奥克肖特、施特劳斯、施米特与哈耶克在撒切尔夫人①下台数月之后,战后保守主义最富创意的一位思想家去世了。迈克尔•奥克肖特之死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少关注,这可能部分是由国家领导层变更引发的社会动荡所导致的。在当时,甚至像《观察家报》(TheSpectator)这样的本应在奥克肖特谢世之时向他表示崇高敬意的报纸,竟然也在半年之内只字不提他去世一事。半年后,该报纸匪夷所思地刊出了一篇由它的一个编辑撰写的无关宏旨的报道,说这位哲学家的一些论文稿莫名其妙地失踪了,但对这位思想家的政治观点却匆忙带过②。当年孕育奥克肖特学术思想的时代背景离今天已十分遥远,这也许是当今世人对他的去世反应冷漠的另一个原因。盎格鲁一苏格兰理想主义的风行是在20世纪之初,该思潮的大部分风云人物早都已经作古。所以,在英伦三岛本土人们的记忆中,要回想起这个曾经风行过的理想主义思潮以及它的护航者就不那么容易了。奥克肖特总被当成一个很难给他盖棺定论的人。虽说他是英国制度的典型呵护者,但粗粗一看,你可能会以为他后期更受美国人的推崇,而不是本国叭的推崇。他的最后一本著作,即《自由学术之声》(TheVoiceofLiberalLearning),是在美国的科罗拉多州编辑出版的。在他身后问世的第一部文集,即《政治学当中的理性主义》(RationalisminPolitics)的修订版,如今也是在美国的印第安纳波利斯首版的①。唯一一部对奥克肖特著述所做的综合评论,是芝加哥出版的一部精彩的专著②。但在大西洋两岸,人们对于奥克肖特的评价仍然莫衷一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把奥克肖特看成英国本土保守主义阵营中一位敢说敢道的人物。人们说他是个务实、守一、恪守传统的人,不但和形形色色的系统化政治学针锋相对,而且既是反动的天敌也是改革的天敌,一位宁可提笔写一些关于德比赛马会(Derby)的东西也不去论述大宪章的思想家,他甚至认为柏克③也太过于教条。然而,把奥克肖特刻画成一个平易近人、让人感觉舒服的人物,是会让人产生误解的。为了把他放到现实情景中去,比较研究的视角必不可少。因为他事实上是欧洲四位杰出的顽固右翼人士——或多或少,主流的从政人士都知道他们——中的一位,这四人的观点如今已成为20世纪末西方政治学思想界的一部分。只有把奥克肖特和另外三位即列奥•施特劳斯④、卡尔•施米特⑤、弗里德里希•哈耶克⑥放在一起,才能真正恰如其分地剖析奥克肖特。至于在这四位人物之间曾经存在过什么样的关系,那只好等到未来的传记作家去挖掘了。不管详细的接触或冲突如何——有些更清楚,有些则不一定——但他们之间在学术上的联系脉络则是很清晰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十分让人高兴……我们这个时代最好的政治、历史和哲学论集。——《泰晤士文学增刊》  令人眼花缭乱乱,欲罢不能……安德森仍然不失为激动人心的典范。   ——《共和》  当下只是最渊博、思想最深刻的评论家的力作。      ——《大西洋月刊》

编辑推荐

《思想的谱系:西方思潮左与右》适用于:对政治、历史、哲学等领域思想理论感兴趣的学者、研究者和学生,受过良好教育的普通读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思想的谱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2条)

 
 

  •   大部头,原以为会非常困难,想不到却带来无限的阅读乐趣。一部翻译过来的书,充满了语言和思想的双重魅力。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与中央编译局主持翻译的,可以算是精品级的。
    这是一部研究思想史的历史学家手笔,最后那篇关于作者个人家族史的片段《一个英裔爱尔兰人在中国:詹姆士.奥戈尔曼.安德森》,讲述了作者的父亲与中国的深厚渊源。詹姆士.奥戈尔曼.安德森在北洋政府时期来到“中国海关”这个类似“联合国”的机关任职,在中国最动荡的时期工作生活了三十年,从一个欧洲人的角度见证了中国大变革时期的许多历史事件。如袁世凯登基、护国运动、张勋复辟、二次革命、民国政权建立、国共反目、抗日战争等,因其历史学家的身份,使得这篇类似人物传记的文章,在文字优美的叙述之外,将个人的活动与历史背景相结合,充满了风云动荡、世事变迁、岁月沧桑的历史感,颇有些大家风范,我甚至没有看到过有哪一位中国学者能与之媲美,它使我忍不住搜索一下作者其人。
    之前我并不知道佩里.安德森为何人,尽管他的《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早已在我国翻译出版,在学界产生很大影响并奠定下了其一流历史学家的地位,应该说是学界的高端人物。他主持的《新左翼评论》也于八十年代进入了中国,何清涟、汪晖、王力雄、秦晖等人是它的中国作者。
    其实按我的能力,阅读这样一部书是有难度的,书中涉及的人物及其思想都知之甚少。但是通过他在本书中的介绍,非常想由此扩展我的阅读,比如去读一下他本人的另一部著作《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交锋地带》以及他谈到的加顿.阿什的《当代历史》、瑟伯恩的《性与权力之间》和博比奥的《左翼和右翼》等等。这些书都对当代政治、历史、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说到底,这是佩里的书评集,它论及包括政治学、哲学、历史学的人物与著作,并为他们的思想划分出谱系——右翼的奥克肖特、施特劳斯、施米特、哈耶克、芒特和加顿.阿什;中间地带的罗尔斯、哈贝马斯、博比奥以及左派的汤普森、迁帕纳罗、马尔克斯、布伦纳和霍布斯鲍姆。
    本书中佩里.安德森将马尔克斯与略萨放在一起,从两人的自传《为小说而生》和《水中鱼》入手,对两人做了全面的对比评价。两位作家早年的经历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的回忆录也同样以悲剧收尾,因为在他们了解到国内某些鲜为人知的内幕后很快都离开了他们的母国,再也没有回国定居。马尔克斯对祖国有一种“永恒不变的爱”,而在略萨那里,他与自己出生的国家的关系总是“紧张而模糊不清”。在写作上,略萨的大部分著作是以秘鲁的现实生活为背景,而马尔克斯,没有一部重要的小说是反映他在其中成长为一名作家的时代,他要进入“魔幻”才能将实力尽情地展现出来。在政治色彩上,马尔克斯是卡斯特罗的朋友,而略萨则是撒切尔夫人的粉丝,他们代表的普通左翼和自由的右翼。
    政治及思想界左翼与右翼的对立由来已久。我们通常将激进的、革命的定义为左派,而将保守的、温和的定义为右派。然而随着形势发展的不同,左翼与右翼所蕴含的具体内容经常地变换,有时甚至相互对换。而且时至今日,从和谐的观点出发,左与右的对立日益被淡化、忽略甚至遭到拒斥。这即是诺贝尔托.博比奥的《左翼与右翼》的出发点。他认为,左右的区分仍然是有意义的,自由不是左翼与右翼的分水岭,左与右之间的差别在于对待平等的不同态度。——“一边是那些认为人的平等多于不平等的人,另一边则是那些认为人的不平等多于平等的人。”这是左翼与右翼之间永恒的、根本的对立。左翼相信大多数的不平等是社会性的并且可以消除,右翼则认为大多数的不平等是天生的、不可改变的。对左翼而言,平等是一种理想;对右翼则不是。
    这使我想起了我的导师对马克思的认识——他说在他看来,马克思毕生所努力的,是为这个不平等的世界寻找平等。马克思是毫无疑问的左翼,符合上述判断标准。
    佩里.安德森从来也不讳言自己的左翼立场。那么他眼里“左”的含义是什么呢?
    他给出了两条参照标准:一是日本德川幕府时期的武士信条——锄强扶弱;二是老子《道德经》里的话——绝仁弃义、利民百倍。放弃满嘴虚伪的仁义道德,造福百姓。
    细想一下,本人似乎也可以算是温和的左派,不反对自由经济贸易,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主义、民族主义,赞成适当、谨慎的武力原则。承认存在天生的不平等,但绝不应人为地制造不平等。在这一点是不折不扣的左派。
    读过这本书,我对中国的知识界感到十分地灰心丧气。一、我们没有一个丰富多样的知识界,没有对政治问题、历史问题、社会问题甚至对性、婚姻、家庭问题的研究与讨论;二、我们缺少对世界各种思潮的介绍和引进。我们的知识水平、学术水平比较起来如荒漠一般,干瘪、枯燥,我们需要一个开放的思维,放宽我们思想的视界。
    在与甘琦的谈话中,佩里谈了对中国知识界的希望:他说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需要警惕两个倾向,一是对美国的奴性思维,从而寻求加入以美国为主流的所谓的国际主流;二是警惕以光耀历史、文饰先人为代表的极端新民族主义心态。
    “中国需要的是一个有批判和反省能力的、拒绝盲从的知识界”。
  •   思想者的立场——评《思想的谱系》

    坦白地说,《思想的谱系》是一本比较难啃的书,说它难啃,并不是说它有多么晦涩难懂,事实上恰恰相反,该书的语言流畅、思路清晰、布局合理。在每一篇文章的开头,作者佩里·安德森就可以用三言两语引人入胜,然后又会不着痕迹地进行过渡,到结尾处又会高度总结。所以每一篇文章看下来都会觉得很有趣、很有吸引力。
    然而它又确实很难读。这是因为该书包容了太多的内容,光看看这书里评论的这些人的名字就可以知道这本书的容量有多大:奥克肖特、施米特、哈耶克、约翰·罗尔斯、哈贝马斯、诺贝尔托·博比奥、爱德华·汤谱森、霍布斯鲍姆,甚至还有加西亚·马尔克斯和略萨。这些人里的很多人都被当今的大学者、大作家视为精神导师或学术领袖。而即使是对这些人不甚了解的人来说,他们的名字依然如雷贯耳。而这些人的名字同时出现在一本书里,而且这本书还对这些名字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深入的分析,换句话说,你可以在一本书里了解这么多的大师的生命历程、生活轨迹、思想观点、学术成就及所属阵营,那么这本书有多难啃自然是可想而知了。
    而正是因为这本书里有这么多的大师,此书才会敢于叫作《思想的谱系》,而它的副标题则是《西方思潮左与右》。所以也可以说,这本书是概述了西方思潮左与右的谱系。于是,这本书以《顽固的右翼:奥克肖特、施特劳斯、施米特和哈耶克》始,以《被征服的左翼:艾瑞克·霍布斯鲍姆》终(事实上这一章并不是本书的终点,后面还有一部“文债”,但那份“文债”并不属于这份“谱系”,所以这里忽略)。于是,这样的写法就把每一位思想者置于他们所属的特定的立场之下——而事实上每一位思想都也都有其固定的立场,而立场往往就决定了他们看问题的视角。这种视角从好的一面来说是可以让他们更专注,比如说哈耶克,正是他的右翼立场才让他更坚决地走向自由主义;但是坏的一面是他们的视角会受制,比如霍布斯鲍姆就因为他对十月革命的情有独钟而对中国——也包括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贡献熟视无睹。这种立场对视角的干扰不可避免,它和人的经历有极大的关系,有时候甚至与生俱来——这一点在佩里·安德森对加西亚·马尔克斯与略萨的对比上最为明显,两个人不同的出身、不同的经历导致了最后他们看世界完全不同的视角,但是相同的是:两个人都是伟大的文学家。
    所以,立场可能会决定一个人思维的方向,但是不一定会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既然是多元化的社会,每一个学术方向都应该有人探寻,只要自己觉得是正确的。而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按照自己选择地方向走多远。
    而这个为思想写“谱系”的大学者——佩里·安德森也是有他自己的立场的,作者简介说他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新左派理论家,从他的行文上是可以看出这一点的,至少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会时不时地透露于字里行间,他经常会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来对他笔下的理论家们进行评判。不过他对右翼倒也公正。另外在他的思想里的一个比较明显的个人痕迹来自于他对中国的关注,他对霍布斯鲍姆的一个批评就在于后者对中国的无视,而他之所以能够发现霍氏对中国的无视,恰恰在于他对中国的“有视”,而这一点在他本书的最后一章里给了我们一个答案:他的父母曾长期在中国生活,而他自己就是在中国被母亲怀上的。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他对中国的有意无意的关注——也包括他对中国的一些批判。不过我想,作者在写这本书时也许并没有想到过中国的读者。
    被写到的思想者有他们的立场,作者也有自己的立场,读者当然也有读者的立场。这就是思想,思想属于世界,却又只属于每一个个人。对于我个人来说,《思想的谱系》是一本宏大的、智慧的好书,以后我可能还会再读它。
  •   安德森以历史学家名世,为西方近代绝对主义政体研究头号权威。但是他更为人所熟悉的是知名的西方左翼杂志《新左翼评论》的主编,知名的左翼思想的捍卫者。中国已经翻译引进了很多安德森的著作,奠定其一流历史学家地位的《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均已翻译成中文。在中文学术界,特别是世界史和社会史研究界有巨大的影响。
    《思想的谱系》所展现的深度与广度都是极具诱惑力,但是也正是如此,这本书让我读的确是很费劲,因为在他所评论的人物里面。除了一部分熟知的人士外,哈耶克、罗尔斯、哈贝马斯、奥克肖特、霍布斯鲍姆,名字在中国响彻云霄。但仍有不少未必都是人人熟悉的。《思想的谱系》对当代政治思潮进行了一次横向扫描,这本书是安德森的一部评论精选集。文章大部分收集自《伦敦书评》和《新左翼评论》。在导言中,作者称此书“是一部有关当代思潮史的著作。可以把它看做一份对于特殊知识景观的全景指南”。
    在《思想的谱系》一书中,更能发现安德森的立场与观点。安德森从不讳言其左翼身份。而“左派”(或左翼)、“右派”(或右翼)来自法语。史学界普遍认为“左派”和“右派”这一对词语诞生于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 187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在制宪议会上,第一等级教士和第二等级贵族的议员与处于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工人和广大农民的议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同年9月的制宪议会会议上,第一、二等级的议员大都坐在议会右边的席位上,而第三等级的议员占据了左边的席位。这个颇具戏剧性的历史场面本是偶然形成的,但反映到语言中,在词汇中便出现了“左派”与“右派”一对政治概念。进步或激烈者称为“左派”,“倒退”保守者称为“右派”。
    因此在它的论著中将论辩矛头指向“顽固右翼”:欧克肖特、施密特、施特劳斯和哈耶克,认为欧克肖特是英国式保守主义,施特劳斯是古典保守主义,哈耶克的反理性构建,施密特则是决断政治。而相比于右翼和中翼人物,左翼学者在安德森笔下的待遇要好许多。回忆起自己的同事、“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首创者爱德华•汤普森,安德森褒扬占了主流。
    对于思想很难完全说的清其是与非,不论安德森理论正确与否,但是能够向他这样将西方思想为大家这样梳理一番,已经很是难能可贵了。在治学方面的严谨、广阔的视野、执着的精神,很值得搞科学研究的人好好学习和借鉴。
    《思想的谱系》既是一本20世纪西方学术前沿的“通史”,也是一部充满了智慧和思想的“教程”。扬帆智慧,激荡思想,细读《思想的谱系》,就能进入西方学术思潮的海洋。
  •   所谓“思想的谱系”,原本以为这是一部轻松地书,说它是社科书倒不如说它是一部传记,只是涉及的内容太过政治化、哲学化、历史化。
    之前,以为这是以哲学为题材,以历史为题材的一部作品,看过才知绝非那么简单。抽象的政治分派,层层叠叠的名人轶事,使这本书显得非常的厚且重。
    近代西方思潮变化很快,但继承性也很强。我印象中只有左、右之别的问题,既然还有“中”的概念。这是在为西方思潮的演化作一个概述,是在为四方思潮的“统治者”立一个传记。
    思想有不同的分野,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与历史思想想必是比较引人注目的领域。但要将这三方面都说清楚,绝不是三言两语,七拼八凑所可以决定的。对思想谱系的糅合首先要明白它的起源,再者要知道它是如何演替的,最后,还得举出一些例子来进行说明——对那些以某些方面为代表的思想家进行对比与解说——来获得一个比较完整的答案。
    奥克肖特、施特劳斯、施米特、哈耶克;费迪南德*芒特;蒂莫西*加顿*阿什等,在作者笔下不仅是文学家,而在他们的思想深处更隐藏着左或右,或者是“中”的政治倾向。他们都是伟大的人物,他们深入思考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从而剥离出了相关的规律与自己的见解。政治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用文化视野去思考政治问题,确实别有一番风味。也正是有了左中右的相互摩擦,才促成了政治制度与理念的不断完善。他们不仅铸造了一个个思想元素,还实现了西方思想的腾跃,梦想需要人主宰,这些个思想家就是典型的续梦人。
    其实,远古以来政治就诞生了,但是不如今天的政治体制完善,也没有足够地引起人们的意识与反思。他们只是将其当做一个工具,一个管理社会的工具,而实际上政治是个很复杂的东西。之所以可以将政治与哲学或历史结合起来思考,就说明政治也需要哲学思考,需要历史思考。对政治问题的抽象思考即为政治哲学。三年前,我买过罗尔斯的《正义论》,虽然没能完整看下来,但是我却被他的那种意识给深深地吸引,当时是听说他讲完课走出去好几百米了还有掌声而买下它的。如今有人为我解说这本书的内涵了,我也丛中的读懂了很多东西。我想,作者既然以罗尔斯为第一个政治哲学代表,固有他的理由与期望。罗尔斯试图改变社会的共识,他所设计的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实则是一个政治哲学化的社会。
    与罗尔斯的“正义论”不同,尤尔根*哈贝马斯却从另一个方面进行阐述。“规范事实”实则是一种历史学、社会学、哲学的结合,它以跨越的形式来讨论政治现实问题。也正是政治体制缺乏规范性,才会导致社会管制缺乏应力。民主化的公共生活在哈贝马斯的概念中得到了合理的解释与升华。而诺贝尔托*博比奥则涉足左翼与右翼的话题,而左翼与右翼的相悖至此也渐趋消失。博比奥是在呼吁左与右的融合,而不是割裂,不过它们二者的确存在差别,只是社会是一个多元的整体,没有割裂就是没有融合,没有融合也无谓区别。显然,这是一个可以调和的问题。
    政治与哲学,无疑是一个社会的两大领域,但它们都是活跃在历史的面皮底下的。即,一切思想的萌发与延伸甚至是凋零都与历史的演替有关。因此,一个政治家,也许他同时还会是哲学家与历史学家。正如作者所说的卢梭即是一例。在历史方向上,有很多故事可以谱写成思想的歌。在本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历史学”的部分。可以说,它虽然是从一般意义上阐述了各个历史人物,但对他们的思想与理论的深入思考却不是一般的。
    从整体上来说,《思想的谱系——西方思潮左与右》是一部针对政治、哲学、历史的思想演替的经典著作,从单方面来说,它的各个向度都具有很强的浓缩性。首先体现在对历史人物的选取上,一般地说,这些人是历史上对这些思潮有左右作用的代表人物;其次,这些人有着他们独自的思想特点,而这些特点虽然未必能够很好地相互融合,却也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里对整个社会产生效用。对此进行一番解读与归纳,作者真正在总结的大范围内做到了完整的思考。
    所以说,对这些思潮的罗列于分析,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佩里*安德森才是真正的大思想家!
  •   虽然多年在学英语,但是平时无论工作还是娱乐休闲,使用更多的应该是美语,似乎是废话,但是这两者的差异,这几年想必即便是外行人也可以根据世界局势,不会从中看到的仅仅是热闹了吧?因此,相对而言,自己对《纽约书评》的关注更多一些。

    收到的《思想的谱系:西方思想界的左与右》是英国马克思主义学者、《新左派评论》编辑Perry Anderson对过去几十年发布在《伦敦书评》上的文章集。其实,即便现实中我的左右也是分辨率极低的,造成现在开车问路都有问题,因而对抽象中的左右派,中国和西方的左还是右,学了这么多年马列毛,到现在我也是分不凌清的。如今中国的政府政策和走向如何,我总觉得与我这般小百姓的关系扯得太远。当然,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和我党中间的差异,我想我还是能恍惚的觉出有差异,但是别问我具体的,那我也不太清楚。

    所以这本《思想的谱系》,我更喜欢看安德森在文集中用了数十页介绍《伦敦书评》及其与孪生兄弟《纽约书评》的区别。二者的区别不仅是各自历史长短和市场规模,如今在重大问题上的观点也有立场分歧。刚出刊的时候,《伦敦书评》在美国是夹带在《纽约时报》周末版中发行的。自从离开象牙塔,对政治的敏感度是越来越低,但是一日三餐、只高不低的物价却让人对经济的关注度是越来越在意,《思想的谱系》里面的字字行行中感觉飘出来都是作者对“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的无可奈何。

    作者Perry Anderson开篇就说,自认为《伦敦书评》是当今(英语世界)最好的文学刊物,而他在这里只是进一步佐证这一点。老实说《伦敦书评》涉猎十分广泛,包括政治,哲学,生物,技术,诗歌,小说等等(如果要在国内找个参照的话,《读书》比较接近。但《读书》故作高深的腔调其实和《伦敦书评》卓绝的写作质量和评论相去甚远。我也因为订购问题不读《读书》很多年了)。安德森毫不谦虚地说,前者的写作质量以及撰稿人层次更高一筹。说起写作质量,专门百度下载了几篇《伦敦书评》的文档比较了一番,个人感觉,英国的普遍确实略胜美国。而且给《纽约书评》撰稿的很多人属于接近白宫政策圈子的知识份子,不难看出该报的观点多少带有政策建议,因此更多从美国利益出发。《伦敦书评》则更加中立,批判性更加彻底。

    然而《伦敦书评》在规模和发行上只有《纽约书评》的1/3,据说海外影响超过后者,但这一点不针对我。毕竟英国不再具有全球影响力,而美国的影响无处不在,看看国际新闻里处处可见美国的嚣张身影即可知。即使不过一个书评杂志就能比较出经济的高低,这是任何思想成熟与否、灿烂与否不能更改、无法比拟的,实践的结果不过再次证明而已,所以这本书我总觉得更像是一种对过去辉煌的不能忘却,试图挽留逝去而回不来的东西。
  •   本书是作者对于是现代的思想界知识的一个整体梳理。作者以自己的方法将比较出名的政治领域中的思想分左、中、右三派,并将三派里的各个派别之间的内容梳理得十分清楚,这点是非常难得的。这本书的内容是十分有趣的,因为在作者的正文之后还是两年附件,一个是英美两大知识分子刊物《伦敦书评》和《纽约书评》的比较、与发展史,另一个是作者是自己家族的小史。我想透过读这两个附件就知道作者是多么对于是正文内容的认真与严谨。因为里面充满了引用与考据。在写家族小史的时候更是差不多句句有证,不得不佩服作者能在跨越时间、空间、语言等多重困难下有此等作品。难怪本书一引进中国就被某大学定为教材。

    只是看到后面的作者的家族小史中有民清北洋时期的海关的论述心里挺好奇的。晚清的中国海关也称“洋关”、“新关”,与之相对的则是“常关”、“旧关”。“洋关”管理国际贸易,由赫德等洋人主持;“常关”管理国内贸易,仍由清政府官员主管。这是典型的“一国两制”。两种体制产生两种绩效:“洋关”高效廉洁,“常关”贪腐蔓延。

    赫德,提起这些外国人我们很奇怪,就是从文献上来看这些外国人在当时的人看来都没看起他们,只认为和那些其他外国人一样是来中国捞钱的,因为当时的清政府和外国人有条约,拿不出来钱就得拿海关税收来抵,这样就有了这个海关的外国人当政。在我们现在看来,如果不细查当时的历史会觉得这个赫德一定把中国人整得是相当的亏,因为他也是外国人。但是细查历史你就会发现,其实赫德先生对于是中国来讲至少当时的作用是相当明显的,据说有人请他当更好的官都拒绝了,为什么呢,因为有外国人,特别是英国商人想从这里取得便宜,可是赫德就是不答应。赫德领导下的海关总税务司手下也包括作者的父亲詹姆斯-奥戈尓曼-安德森。从作者家族小史里对于是父亲的大安德森的日记里可看出当时的海关税务司比我们想像中要好很多。从作者对詹姆斯-奥戈尓曼-安德森的历史性的文献式的探究中可看出,大安德森一次又一次的换工作,在战火纷飞的时节还不断的进行工作,可看出当时的海关人是相当令人佩服的。现在更有人对于是那段历史进行重新估价,有人提出晚清的赫德手下的海关总税务司是“世界行政管理史上的奇迹之一”因为在晚清处处都是贪官的时候这个单位相当的清廉,人员素质也高,是全世界招聘的。样的海关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奇迹了。

    提起家族小史还有一个片段让人想到一些事。就是在意大利的一总电影叫《中国是近邻》(亦有人译为“中国已近”)。而意大利的这部电影更是催生了这句谚语“中国是近邻”。谈到西方人,就不得不说,西方的民众容易对中国产生误解。就像这两天发生的新闻“美国某大学退休华裔物理学荣誉教授林良多在美国《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了一首英文诗《你们究竟要我们怎样生存?》”里面说讲的西方人主要通过“法新社、美国有线新闻网、还有英国广播公司…”这样的媒体来看中国,这样难免会有误会。而另外一部分人则是知识分子型的,通过自己的知识和对于是东方与中国的文化的理解来看中国,却有另一种感觉就是他会喜欢上中国。就像某作家曾说过的这样的一句话。现在的年青人都以作为中国人而不爽,当年可是有好多外国知识分子向往中国而来不了。而这部《中国是近邻》就是这样的状态吧!
  •   世界是平的,这是大趋势。如果世界还没有平,那凹凸部分必然首先是因为有着文明的差异或冲突。在中国忙忙碌碌为世界经济打工的同时,对人类文明未来思考的欠缺也正使中国仍处于世界的凹处,不仅在经济价值链上,也在文明和文化话语权上,而后者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未来发展的影响将更加深刻、更加深远。
    在这种意义上说,对西方思想谱系的了解、跟踪,以及必要而充分的交流、影响、反馈时候的关键。这本书还没有仔细的阅读,当相信将会受益匪浅。
  •   从一个左派的角度了解西方思潮。
  •   书很好,尤其是斐多,思想的谱系还在看。有内涵,看起来很无聊。
  •   这是一本比较深奥的书,对西方文化感兴趣的人可以选择读一读。作者以宏大的气势将西方文化的思潮进行描述,读每一篇都会有收获的。
  •   了解一下,有助于写毕业论文
  •   这个才是真正赞的书呐。慢慢读
  •   关于西方思潮的左与右
    评《思想的谱系》

    对于西方国家的思想现状,也许我们了解更多的只是新闻中的一些片段:总统大选、美国出兵伊拉克、联合国制裁等等;思想决定行动,新闻的背后则是西方关于民主、自由等的思想。佩里 安德森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涉猎政治学、哲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并在每个学科上都有精辟的见解,在《思想的谱系》中,作者借用对西方现有主要思想家的论著进行评论,同时对他们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从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当今世界西方思潮左、中、右三个方面的全面介绍,该书是一本我们了解当今西方政治、哲学和历史思潮的好书。

    本书本质上是一本书评文集,按照评论的主要专业类别分为政治学、哲学和历史学,评论的对象则是当今西方国家最具权威性的大家,从政治学上的奥克肖特、施密特、施特劳斯和哈耶克,政治哲学上的罗尔斯、哈贝马斯和博比奥,历史学上的汤普森、布伦纳等人。一直以来左、中、右三派之间的定位和边界比较模糊,但他们显然仍坚守着各自的阵地,左、中、右三派就构成了思想上的谱系。因为涉及到政治学、哲学和社会学的知识,对西方政治经济方面了解不多,特别是对作者所述对象及其著作不了解的读者,本书读起来十分费解。第四部分按照作者的说法叫做“文债”,一篇是关于《伦敦书评》的(主要是作者个人的一些经历和对《伦敦书评》的一些见解),另一篇是作者记录其父在中国的经历(主要是记录民国时期作者父亲在动荡中国的工作和生活经历),文债的文章应该归入作者的个人作品集中更为合适,而放在和政治、哲学、历史学等在一起显得不太协调,这两篇文章显得和前几章内容没有任何联系,和全书的主题也没有任何关系,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出现,显得有些突兀。

    从前三部分的内容来看,第一、二部分内容涉及到政治和哲学方面的,作者的写作口气会相对严肃和庄重,同时引用了很多的专业知识,对欧洲历史、政治和社会文化了解越多的,会在书中获得更多的体会,引发与作者更多的共鸣;相对来说,第三部分关于历史学方面的书评显得比较亲和,也容易为读者接受和理解。作者本人作为左翼思想家,同时对马克思主义有很深的研究和探索,本书也是我国政党理论研究可以参考的一本书。作者在书评上的写法,旁征博引,同时通过对比研究不断提出问题和新颖的观点,是为读书写评的一个很好典范。
    2011-2-5
  •   这是一本无比厚重的书,全书44W字,介绍了当代分属不同政治派系的左中右阵营中的思想家和作家们。政治谱系是作者选取人物以及删节人物的立论之要。究其原因不外是,左中右三派关注点大不相同,右派主掌政治思想,中间派建构标准化哲学,而左派则主导经济社会文化的探索。派系和各自领导域的经营,让本书作者在取舍时,也曾首鼠两端,感觉是在思想历史长河中强行横穿崎岖之地。但当他找到立论之政治文化时,一切有了根据,而不再是泛泛而淡。各专业领域的专家们,主宰各专长的话语权,但当他们共同面对政治时,有了在圆桌前平等对话的机会。当然从一切从政治出发,也是一种局限,不过也可以当作是另一种对思想史的梳理或归纳总结。可以当作是一种垂直思维的整理。

    与这本书有关的是作者另一部著作:《交锋地带》,作者坦言,这本思想的谱系可当作续篇。这一点出发,其实也可当作是作者一种偏好的了解。或者行文的态度----批判性的赞赏。我想对我们读者来说,也应该带着同样的态度研读这本巨作。

    我读这本书,有许多的挫折感和力不从心的困惑。自己对这一领域的陌生,加上作者行文又过于专业和严肃,对西方政治经济史的不了解,于是对作者出于政治的立场的选择当代的代表人物,多半陌生。全书一共分为四个部分,尤其是在第一部分:政治学一章中,这一章,我读了两遍,仍是费解。不过,越过了这一章和第二部哲学,进入第三部历史学之后,这种阅读的焦虑感才稍有些缓解。

    作者的行文选材基本上也是遵循了时间顺序,从冷战结束,右派观点上升,中间派跟随,左派后退。这一点和整个全球政治格局的发展一致。在全球政治格局逐渐取得平衡之时,经济文化上升为新的竞技场。插一句,在这里,作者选取了著名的拉美文学小说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回忆录和自传体构造魔幻现实主义。马而克斯的政治立场是普通左派,而对之相对的作者是略萨,是自由右派,一个全身心投入马克思主义,投入古巴革命,推行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可以说他的小说即是当代政治的文学延伸。而马尔克斯在混乱和城市暴力冲突间还沉浸在想象力的挖掘之中,也可以说作者在政治上的不成熟,让他对眼前一切仍至笔下的文字都持犹疑的态度。

    从政治的角度研究思想史中的左中右问题,拓宽了眼界,也帮助我们从独特的视角看到深层面的本质。书中知识厚重而渊博,需再三琢磨。
  •   文化研究的必读书目,对了解西方的左派与右派很有帮助
  •   我感觉 很好 挺实用的 做毕业论文 很有帮助
  •   其实比较失望,除了专业读者之外,外行人不太看得出门道。
  •   我是英语专业的,虽没读原文,可觉得这翻译的真不咋地!译文欧化,冗长,不喜欢这个译本。
  •   该书翻译实在太差,好像就是用金山快译弄了后稍微修改了一下的感觉,基本让人不知所云。
  •   不错,包装很好,内容还没看
  •   不错。书很好。发货速度也快
  •   首先说印刷质量,就特别好,内容还没有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