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

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唐启华  页数:56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摆脱条约束缚,是近代中国外交主要目标之一,然而“修约”长期被“废约”遮蔽,否定修约历程与成果后,“废约史”显得贫瘠单调。本书以“修约”为中心,依据档案作实证研究,提出对“北洋修约史”的全面诠释;并将外交史实证研究与“革命外交”政治宣传对话,丰富国人对近代外交史的理解。  本书之目的,不在作翻案文章,否定他人的历史记忆,践踏他人珍视的传统。过去革命宣传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情操,已在历史上留下光荣的印记;然而,过度单调、贫瘠的历史记忆,限制了迈向大国的想象空间。本书希冀能丰富国人对过去的理解,摆脱过时政治神话的束缚,大步迈入21世纪。

作者简介

唐启华,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教授、特聘教授,曾任政治大学历史系主任、台湾中国近代史学会理事长等职。专攻领域为近代中国外交史,著有《北京政府与国际联盟(1919-1928)》、《中华民国外交史(初稿)》(部分章节)等专书,及论文数十篇。现致力于北洋外交研究,可谓该领域研究之佼佼者。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清季官方修约观念与实践第二章  民初平等订约与修约的努力第三章  1919年修约方针的确立与推动第四章  《中德协约》与《中奥商约》的签订  第一节  《中德协约》的谈判与签订  第二节  德国对中国战事赔偿问题  第三节  《中奥商约》的谈判与签订第五章  废除《中日民四条约》交涉第六章  《中俄协定》与北洋修约  第一节  北京政府对旧俄条约权益的清理,1917~1922  第二节  《密件议定书》与中俄旧约废止问题  第三节  1924~1927年中俄会议  第四节  《中俄协定》与北京外交团的没落  第五节  广州政府与《中俄协定》第七章  北洋平等订约的努力与成果第八章  五卅之后北洋“到期修约”的发展  第一节  北洋“到期修约”方针的确立与执行  第二节  1926~1929年中比修约交涉  第三节  中法越南修约交涉  第四节  1926~1930年中日修约交涉  第五节  中西修约交涉  第六节  中英修约交涉  第七节  中墨、中秘修约交涉结论征引文献

章节摘录

  不久,德国果然透过各种管道,主动提出要求,12月13日,张允恺电告颜使,德国认为中德间亟须解决三件事。18日,颜使电告外交部,云奉总长电令派员以非正式名义暂驻柏林,现接该员电称:德政府盼望我国者三事,一是请中国勿再收没德侨及公司财产。二是准德人自由在华贸易,勿留难来往中国护照,自由寄发邮物电信,并准发密电;以上各节,将来再定条件;商约未定前,德人听中国法律办理;三是拟请中国政府承认前天津副领事Siebert为非正式外交官,在北京代表德人事,由前德华银行之Eggeling同办。颜使认为:“按德政府并不表示订约意见,仅提出要求,殊与我派员驻德意旨背驰;应提出阁议,决定抵制条件,电示,以凭转达德政府”。  外交部接到报告,正拟逐条驳复德国要求时,又接颜使电称德政府交来中德订约节略一件,表示:  (1)中德恢复和平,德政府愿照新有主义,与中国订约,注重商务;  (2)未订约前,德政府请中政府本互相主义,规定临时办法,  甲取消处置敌国人民及其私产之条规,并停止执行战时条例,准两国商民自由往来贸易、函电;  乙 德政府进出口商务,按照中政府上年八月一日新税则纳税,在德华侨,德政府允照最优国对待,且德政府承认张秘书官为中政府非正式代表,请中政府承认前天津副领事Siebert为德政府非正式代表,并准德国即派相当人员至华,以便重联正式关系;  (3)何时何地开订新约,请中政府即复;  (4)以上各节,请中政府即日议决。  外交部研议德国要求,认为关键问题在于海关税则。自1842年《南京条约》以来,中英会商中国海关税则,大抵以值百抽五为率,至1858年《天津条约》确定此标准,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事实上各项进口货品税率,因常年未修订,实质上连百分之五都不到。清政府在《辛丑和约》之后,为增财源以筹赔款,于1902年与各国议定进口税照当时货价确实值百抽五,但未能实施。到了民国初年,货价又上涨,税率实质上不到3%,北京政府屡次要求修改税则,列强以种种理由拖延。至1917年8月中国参加欧战,协约各国答应中国参战条件之一.就是答应中国增加关税至切实从价值百抽五。次年1月,各国与中国代表在上海召开修改现行进口税则委员会,至12月19日签订《修改各国通商进口税则》,经各国政府批准后,于1919年8月1日施行。然而这两次改订税则,“亦不过改订货价,而值百抽五之率则仍旧惯”。此外,北京政府为摆脱协定关税之束缚,利用对德、奥宣战机会,于1917年12月25日公布《国定关税条例》八款,进口外国货除有条约协定者,区分为奢侈品、无益品、资用品、必要品,分别课以5%-100%之税率。此国定关税本系针对德、奥而设,战后北京政府除在巴黎和会中要求关税自主外,并将国定关税扩大到所有“无约国”,1919年6月13日公布《侨居境内无约国人民课税章程》,规定:“无约国人民运货进口应遵照国定关税条例完纳海关税课”。  当此北京政府正努力收回关税自主权之时,德国表示只愿照1919年8月1日之海关新税则纳税,外交部非常不满,提出说帖称:税务一项,前经国务会议议决:“嗣后无论何国订约,均须按照国定税率办理”,现若与德国订约,自应抱定此旨,德政府所拟按照新税则纳税一节,断难照允。又第一条称,愿照新有主义订约一节,本国政府自应表示赞同。对于订约之时间、地点及派员来华各节,现在中国对于德约尚未签字,此事自应暂从缓议。1920年1月12日,国务会议议决:“照外交部所拟办理”。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5条)

 
 

  •   政治是复杂的,革命也非请客吃饭那么般的辉煌与光鲜,历史也多元与多样的,这就是随着时代的进步、革命激情的退却、历史与档案的较自由解读而带给我们的思想的改变和认识。本书作者极力的声明:“本书研究之目的,不在作翻案文章,否定他人的历史记忆,践踏他人珍视的传统。……本书希冀能丰富国人对过去的理解,摆脱过时政治神话的束缚,大步迈入21世纪。”作者的态度诚恳而谨慎,以便引起不必要的偏见与误解。
    作者认真而严谨的引用大量的档案与事实资料来给我们叙述1912年至1928年民国北京政府执政的17年间努力修改与世界各国条约的艰辛过程。革命者们无论国与共为了国家的进步、统一、富强,抛头颅洒热血,历史与人民不会忘记,也记下了他们的光辉印记,但是革命者们为了唤起民众,为了胜利也制造了很多政治神话,历史也变得单一、贫瘠了,于是历史教科书里只留下了卖国的、买办的北洋军阀政府。
    历史是连续的,政治与国家也是如此,北洋政府修改条约的努力奠定了后世南京国民政府和北京人民政府废除条约的良好基础。“修约”与“废约”都不能脱离实际,都是根据当时的国力国情、国际形势、观念而做出的相应选择,不应该受到无端的谴责,不当家不知道柴米油盐贵,在野时可以采取激进的方式,而执政时则必须审时度势,或者不得不瞻前顾后了。作者在书中也展现了北洋政府在政令不通、内乱纷呈、国力衰弱的情况下依据国际惯例和法律所做出的修改不利于国家的条约条款的艰苦努力,这些成果不应该被我们所忘记,所谓“弱国无外交”,后世子孙不能“站着说话不腰疼”。
    从书中历史资料的阐述,我们也可以诧异的看到了那些后世引以为耻、引以为恨的条约并不都是“不平等条约”。
    北洋政府外交官们比政府官员要专业、敬业的很多,不可同日而语,他们是熟悉国际法律的外交精英,没有强大的国力后盾而凭着专业知识、利用列强们的矛盾、一战后的国际新秩序进行着合纵连横般的灵活外交策略为国家争取了权利与利益,难能可贵,可敬!“打破一个旧世界”很容易,建设一个新世界很难,但是革命总是更能争取民心,赢得赞誉与理解,而改造一个旧世界很难,因而“改良”总不被人理解,尤其是受尽屈辱与失败痛苦的旧中国,“改良”就等同于了软弱甚至与敌人穿一条裤子。因而我们缺少了冷静的沟通、妥协与协同,也因而容易走弯路。“自己当老板”的心态固然值得尊敬,但是团队精神同样值得鼓励,国共三次合作不得善终实质是前者心态在作怪。主义与理想的执着使得兄弟势同水火,生灵涂炭,互相抹杀与妖魔化对方,也歪曲了历史。
    极力的推荐各位读者读一读这本书,同样借用作者的观点,不是要否定新中国,革命先烈的牺牲与奋斗不容置疑,而是要大家看到多元的历史:无论革命者、改良者还是无党派人士,无论是什么主义还是没有主义的前辈们都为了中华的国富民强而努力奋斗,中国历史上“汉奸”、“卖国贼”很多,但是爱国志士更多,爱国的方式也更多。
    了解了真实的多元的历史,你会更加的热爱这个国家,你会更加的清醒:不会把兄弟当敌人,不会敌人当朋友。
    不过这本556页的书读起来还是比较吃力与枯燥的,因为都是历史资料与档案的阐述,远没有《明朝那些事儿》来的有趣。
    向作者致敬,还原一段真实的温暖的感概的历史。
    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致敬!给我们了解多元历史的机会,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国家自由、开放的步伐。
    向北洋政府的外交官们致敬!你们的努力永远是中国近现代史不可磨灭的光辉篇章和重要组成部分。
  •   提到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都会想到那些一个又一个被迫签订的条约,关键问题是这些条约往往都是不平等的。估计在那段时间,中国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太多了,可谓往事不堪回首。而且这不堪的往事都与清末政府、北洋政府直接相关,可以看成是他们一个“政绩”。
    而《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以修约外交为中心,论述了近代中国摆脱不平等条约束缚的努力,以实证角度诠释了北洋时期的外交历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和以往不一样的北洋政府,知晓了曾经的北洋政府曾试图去通过修约来改变中国那不堪的现状。原因:随着那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这些条约给中国带来了的灾难,是清晰可见有目共睹的。正基于此,本书通过大量史料来剖析这个问题,展现了几代外交官在修约上所做的不懈努力,为中国外交史也添加了一个还算比较像样的一笔吧。
    如:从1912到1918年的几个条约谈判过程看,北京外交部在内外不利的处境中,仍坚持平等互惠的订约观念,并努力推动修约活动。对原无约国,在谈判订约时,不愿再给予领事裁判及协定关税等特权;对原有约国,如德、奥,则借其战败之机废止了两国在华条约特权,打破了列强在华之联合控制。
    另外,对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和《中俄协定》作出了不同以往的评价。作者指出“中国朝野上下,事实上一直在抵制日本方面的要求。交涉期间,袁世凯全力周旋,迫使日本以最后通牒威胁,并主动撤去危害最大的第五号,其余各条也做了修改。通过对《中俄协定》的探讨,作者强调苏联虽一贯强调对华平等,然其对外蒙及中东铁路的争夺,与列强相较有过之而无不及,对中国内政的介入程度,更是超出帝国主义列强甚多。总而言之,苏联善用中国内部矛盾,全力争取与巩固其国家利益”。
    1919年之后,北洋政府也借着外界环境的变化,相继废除了《中俄声明文件》及《中蒙俄三方条约》、《俄蒙商务专条》。特别是在废止《中比条约》时,北京外交部面对比利时诉诸国际法庭的威胁,不为所动,毅然加以贯彻,此举为中国外交树立了里程碑。
    书中将自北洋开始的修约历程大体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12至1918年,是北洋修约的萌芽期,或可称为旧、新交替之过渡期。虽因国力不足的先天限制,有时无法完成既定外交宗旨而不得不对外迁就,但北洋外交部对新订各约的基本态度,已是朝平等互惠的大方向努力,不愿再失利权。第二个阶段,1919年,是修约外交的确立与展开期。参加欧战是中国的一大契机,为废止旧约特权、收回已失国权,开创了可贵的先例。此期的修约朝着三个方向同时进行:对德、奥等战败国,要求废除旧约,重订平等新约;对协约国,提出《希望条件》说贴,综合概括了当时中国朝野上下的修约建议与要求,最终虽未达到目的,但中国首次在国际会议中提出对不平等条约的不满;对无约国,坚持平等订约,不再给予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第三个阶段,1920至1925年间,北洋政府完成了《中德协约》和《中奥商约》的签订,并在此期间与苏俄订立《中俄协定》,这是北洋修约的重要发展阶段。此期签订的《中奥通商条约》被认为是中外缔约以来最平等详备之条约,成为此后北洋政府与各国平等订约的蓝本。第四个阶段,从五卅惨案到北伐结束(1925-1928),是北洋政府“到期修约”方针的酝酿和实施期。五卅之后的北洋修约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继续过去与列强同时修约的传统,向华盛顿会议列强要求修约,并最终召开了关税特别会议及法权调查委员会,得到了列强的空头许诺;二是区别不同国家,对个别旧约期限届满者,宣布条约失效。北洋政府秉持既定方针,坚持与各国修订不平等条款,对不愿谈判的比利时、西班牙,毅然宣布旧约期满失效,这些可贵的外交遗产为后继的南京国民政府所继承。第五个阶段,是北伐完成之后南京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南京政府的外交明显继承了北洋政府的方针,在口号及名称上虽然承继“反帝废约”之“革命外交”,但在实质上与被推翻的北洋政府相当接近,外交上的连续性相当明显。(第543页)
    不管怎么说,这本说让我们看到了与已往认知不同的对北洋外交,这本书不是去翻案,而是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看待“过去”,才能更好的面对“现在”,才能真正的走向“未来”。
  •   既如此,那么为何要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关键还在于认清“修约”与“废约”的异同。两者其实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摆脱束缚,争取主权独立,只是前者渐进,后者激进。比起主张逐渐通过修改条约恢复地位,但因为列强阳奉阴违而进展缓慢的“修约”,宣称所有不平等条约均非法,欲将其一举全部废去的“废约”自然更有号召力,更能赢得舆论瞩目,国人支持。于是便成为了当时“在野”,且受到苏俄革命意识形态影响的国共两党的主张。而主张修约的“北洋政府”因站在对立面,自然连同其理念也成了被打倒的对象。其后国共先后定鼎江山,自然要以反帝爱国为自己寻求统治正当性,并在各个领域巩固这种观念。久而久之,便成为国人的历史记忆而一直流传至今。然而,这种过度强调“民族主义”的历史观念却有其问题所在。民族主义作为一个民族之自觉,国家之国格,在对外交往之中有其作用。近代民族主义的崛起,在客观上给予了国家以强大的民气后盾与支援,并迫使列强放弃部分在华利益,在争取民族自立的斗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留下了光荣的印记,这点不应怀疑。然而,中国的民族主义是被动式的民族主义,在要求自尊的呼声下藏着深深的屈辱和自卑。这种情感稍有偏差,就会陷入盲目排外,将所有外部势力视为敌对的狭隘民族主义之中。犹如个体在受到他人伤害之后就不再相信所有人而陷入自我封闭一样,狭隘民族主义实为国家层面的“自闭症”。此种思潮对于国家,已是有害无益。需知民族争取独立,为的是“自立于世界”而非“自绝于世界”,否则又要回到闭关锁国的老路上。中国在解放后经历了近30年的外部封锁,最终还是要重新开放,重新融入到国际社会之中,说明此方为大势所趋。这种情况下,如果还不更改以往“一刀切”的革命史观,并不利于培养健全的国民意识。都说读史可以明智,然而非黑即白,政治化,二元化,口号式的历史观却会使人陷入偏狭和盲信。君不见近年来随着中国重回国际社会,争端有所增加,民族主义思潮已经卷土重来?网上动辄对不同意见者口诛笔伐,标榜爱国,盲目排外甚至要求中国与西方“有条件决裂”的铁血“愤青”们的出现,和我们单调偏激的历史教育难道不有着直接的关系吗?这恐怕值得我们的史学界好好反省得失。
      
      其实,若随本书重新回顾历史,会发现渐进才是历史常态。国民党口号喊得响亮,可到了自己执政之时,所实行的政策却已经悄悄改成了修约。而且,在对待比利时等国新约问题上,为尽早获得关税自主而在法权问题上反而较北洋时期有所让步。结果条约一出,引起各方广泛批评。更有爱国学生当面指责外交部长王正廷所为违背“总理遗教”,弄得王外长左右支拙。最后还得老蒋跳出来指天对地发誓“不平等条约三年内不废,请杀我以谢国人”平息民愤。不在位时“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上台方知形势比人强。对于“民族主义”这把自己所放反而险些烧到自己的大火,也不知国民党高层当时作何感想~因此,时至今日,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虽然前途祸福难料,但还要回头自闭已是不可能。如何改变一元化的贫瘠革命史观,改采多元化的客观历史视角,从而更好地理解今日之情形,形成理性之国家意识,不仅关乎历史,更关乎现在未来。
      
      本书史料丰富,论述得体,态度客观,立论清晰,堪称一部优秀的史学著作,对于想重新了解以往被遮蔽乃至被篡改历史的读者来说值得推荐。不过,其叙述时过于条分缕列,巨细靡遗,在史家自然彰显认真态度,但也难免造成可读性和趣味性的下降。而且,由于文中引用资料档案多为民初时物件,半文半白,作者自己行文也受其影响而显书卷气太浓,不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在《近世中国》丛书之中,也属较难读的一部。这一点还是应该加以说明的。
  •   说起中国近代,有三个关键词,民国腐败、外交无能、内战不断。在外交无能的体现就是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因此在许多人眼中近代史就成了一部血流史,中华民族的血泪史,加之当年严复的《天演论》盛行,于是物竟天泽,于是阶级观成为人们研究的主要思维方式,而经新中国的一些提倡,阶级观在人们的脑中成为新的藩篱,而对于我们的研究者而言最忌的是有藩篱,最好的状态是百家齐放,以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视角来研究问题,这样会让我们认识问题有一个新的认知。而唐启华先生这本《被“废除不顾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作者研究的时间段在于北洋时期的1912——1928年,这个阶段正是民国的这段时期,正是不平等重条约签订之后。像《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还有几个比较大的条约都在这之前。在书中有一句特别值得注意,里面说前面国民政府在五卅运动后对于反帝也热情高涨,建立政权后,强调他们也要废约(即不平等条约)。即使汪伪政权,在轴心国(日本、意大利)也交还特权给汪精卫政权,但中共则常贬抑国民政府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成果,指出尚有许多未收回的利权,强调是中共最先提出废除主张,并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奋斗,建国后更是把帝国主义的不平等条约全部给废除了。单就这句话而言,我们可以看到的确民国在废约方面还是有所贡献,只是其没有中共后来做得的彻底。
    书中前面还有一段提到,美国学者如何研究中国,倒还挺有意思。书中是这样写的,美国学者何伟亚指出,国耻和由此引发的反帝思想,是中共建立新中的核心因素。王栋则认为不顾等条约是中共历史论述的重要部分,以此来证明中共的爱国,以此来巩固中共的统治合法性,并以此来预示其主导统一中国。因此这个不平等条约的论述成为中国定义与再定义其过去的一种方式。我们从美国的研究角度来看实在有趣,我想从我们读这些教科书时也的确能感到所谓旧中国与新中国的区别,但这些区别事实是存在的,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当政,这个必然存在,那么这反差如果当时的结果发生改变,那美国的研究者全心全意可以把上段文字把中共改为国民党就又可以来说明国民党了,实在有些好笑。
    当然,我们的教科书有没有问题,我想是有的。近年来的百家讲坛对于历史文化的讲解为何这么火,从老百姓到学生到白领精英都在看这类节目和书籍,看来我们的历史教育还是有方式与形式上的问题,要如何能把历史讲好,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原来的历史教科书对于“意义”、“影响”类的太多,对于历史细节方面都没有更多的介绍,一是因为历史太长,学生学习这科的时间有限,所以只得把细节压缩再压缩,于是只知道某年发生什么事,最多把为什么发生、怎么发生、以及后果大体讲一下,里面没有细节,对于学生来讲这只是单纯的文字,就有点当年写作文的流水帐一样,所以读来全没兴致,后果是什么,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全无,还不能培养爱国情操,这真是得不偿失!还有一点,对于我们的课文篇幅因考试大纲而定,里面一些内容本来就减少许多,这样一来,更是有些课文直接跳过不教,导致学生对于历史认识片面,这也是非常要命的。古代说知史可知兴衰,外国某哲人说,知史可以明智,透过这本研究性著作,我想我们真应该反思历史的教育,应该如何开展?书名儿中有一个“被”字,现代我们有时候也不得遭遇“被”时代的“被”运,但无论如何教育不应该“被教育”!
  •   文/百里文甫

    一个孱弱的民族,做着无奈的反抗在那个时代,内外交困的北洋政府在历史的深处似乎闪着那一丝光明,修约算其一种吧。

    作者是台湾学者,但作为国民党的延续地来做研究同样是需要客观的历史观才可以,大陆同样有很多研究的人,1986年的《近代史研究》登出习五一的《论废止中比不平等条约——兼评北洋政府的修约外交》,很细致地说北洋政府对比利时的修约,指出:“为了解除这些绳索,中国人民无师自通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废除中比条约和修约外交正是这一特定历史潮流的产物。主持修约外交的顾维钧等人不赞成反对帝国主义,不赞成以革命手段废除不平等条约,因而无力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外交的孱弱地位。从这一点看,他们与国民革命倡导的废约运动有区别。但是,他们的修约活动毕竟曲折地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愿望。在北洋政府残破不堪的困境下,他们费尽心机,折冲樽俎,努力从列强手中收回失去的民族权益。应该承认,这是爱国主义的行为,需要给予足够的评价。”和唐先生一样,站在客观的历史上看问题,其实也是秉承一个“修史”传统规律。

    历史是有节点的,如古代史的朝代更替,新旧朝便形成了一个节点,于是乎后代修史者便开始工作了,多为官修,用古人评史者和近现代专家们的话说纵论得失,以前朝为鉴,所站立场也是站在本朝,或有隐语,但皆小是非而已。从客观情况来看,改变那一历史的人还健在而且掌权,说什么,该怎么说史官们自然清楚。而时隔几十年、一百多年,则时过境迁,后起者或不避讳,隐事、曾被歪曲、夸大之事便浮出水面,史风又改,以校、注的形式又发新材料和新论,或者形成笔记等等,或补充材料可以正视听。窃以为,近代史越发客观和清晰,简单的是非判断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得失、反正等各种客观因素日趋被挖掘和表述,客观专研的态度从阶级纲蔽中显现出来。

    此书有绪论提纲挈领,有结论申发宏议,每章含节,并伴结语,结构之清晰,引文之详实少见。诸如《二十一条》始末及具体执行情况的论述给出了全新的视角,似我等所接收到的历史定论则给出有益的教导。如何正确对待历史还需从历史本身的客观性入手,而非阶级立场和感情用事。再如中比之修约,一则揭示当时的惨痛——一个没有武装威胁可言的小国也能裹胁到瓜分行列中来,中华何等可悲?二则这等国家的修约尚如此之难,况其它各列强呢?试想,当是时,绝对没有任何一届政府可以彻底改变不平等条约的效力。中俄的处理是颇有争议的,至今非主流声音仍在。在存一废众的取舍上,应该是无奈的外交策略,俄与其它国家不同,是与中国接壤的,处理不好,难免祸端再起,好在十月革命使这种关系发生了改变,在摆脱列强的束缚上国家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包括外蒙的独立等等,列强的瓜分大抵以利益为核心,但领土的失去则是血淋淋的扼腕之痛!无论怎样,近代中国正逐步从清朝没落中走出来,步履艰辛,党争不断,无奈与彷徨并存,抗争与内耗交织,这是中国的劣根之一。

    北洋政府脱胎于晚清新军,在当初袁世凯小站练兵时是否也曾想在中华大地上建一番功业呢?在其狭隘的思想里,不待见日本留学回来的人,而重用如冯国璋、段琪瑞等人,还是有民族观念的,后来的沦丧着实叫人惋惜,而影响其称帝的重要因素——家族短命亦是中国所独有。

    另外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时发现,台湾图书馆是存有大陆期刊的,非常详细,从刊号到期目,到目录,这说明其对大陆的研究应该从未停止,是一种学术精神呢还是初衷非此呢?至少包容的心态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据我们这些被各种视听左右的百姓的理解,国内的学术氛围真的很差,有的学者批评有的学者教育者出来讲坛,其自身还不是一样出来走穴,踏下心来做学问再传授于大众未尝不是一件美事,难道让学问永远讳莫如深而束之高阁吗?还谈什么国民素质?

    近世中国这系列书的作者既有大陆的学者,也有台湾的学者,都以严谨为根本,追溯往昔,正本清源,是难得的好书,近代历史无论是屈辱多还是抗争多,都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场景,杂糅的元素已经超出了华夏的土地,受到的威胁更是亘古未有,我们必要了解这一时期的民族历史,在经济突飞猛进的今天,更值得我们反思,居安思危,南北朝鲜互炮,美国航母立即开赴朝鲜近海,菲律宾这种下三烂国家竟声言助南朝鲜参战,更不消说争端日益升级的钓鱼岛、南海诸岛,珠海航展国内的大飞机夺人眼球,但却没有中国心,岂不悲凉?

    借用那位涉嫌真正出卖国家利益的孙文先生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而今是国力尚未强盛,中国仍需努力!
  •   《北洋修约史》是一个简称,它的全称是《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是填补了国内的一项空白。“填补国内一项空白”这个词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度很流行,时常见诸报章电视的新闻中。中国是一个穷国——现在也是,所以在物质文化方面有很多地方不能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技术创新领域也常是“人有我无,我有人精”的局面,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追赶,不断地“填补空白”。不难发现,“填补空白”这个词并不像当年新闻播音员在读它的时候那样骄傲自豪。
    然而,这是指物质层面,如果说要在精神层面,尤其是历史层面还要“填补空白”的话,那就真的是一个讽刺了。我相信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中国的历史丰富。世界上能够存在的历史形式,在中国的历史当中都可以找到至少是相似的内容。可是当我们真正向历史深处探寻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历史当中确实是有空白,而这种“空白”倒也不是和国外相比产生出来的“人有我无”的尴尬,而是由于特定的原因,用一种特定的方式把一段特定的历史或埋没、或全盘否定、或用一种更大的光环遮蔽。
    这种“特定的”历史非常荒诞,于是也就非常地悲哀。它的悲哀之处在于“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反对”。在这种方针的指导下,国共曾一度相互指责对方“不抗日”。一半(不是数量上,只是概念上)的中国人指责令一半的中国人不抗日。于是付出三千万生命的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中就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当美国的大兵瑞恩在苏联静悄悄的黎明中通过了南斯拉夫的桥的时候,中国却只有地道战和地雷战。
    在抗日的问题上,进行了第二次合作的国共的态度都非常一致:对方不抗日;而对于国共第一次合作共同对付过的北洋政府,双方的态度就更是一致:这个共同的敌人一无是处彻底反动。
    于是在人们的印象当中,北洋政府好像只做了两件事:一是卖国,二是屠杀学生。可是,北洋政府真的就一件好事不干?真的一个好人没有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世界上除了糊涂透顶(北洋政府倒也确实比较糊涂)的政权没有哪一个政权一件好事都不想干专门干坏事的,除非它想像李自成一样只统治十八天;其次,北洋政府也是中国人组成的政府,既然同为中国人,就怎么可能只有坏人而没有好人?
    《北洋修约史》告诉我们,北洋政府并不只有“颟顸”、“误国”、“无能”、“卖国贼”、“汉奸”,相反,它拥有一批被“列强外交档案中形容为狡猾、优秀、难缠的北洋外交官”,而这些外交官,“在中国教科书中,却因未能坚持废约‘政治不正确’,都成了‘买办’、‘走狗’、‘西崽’,交涉成果被一笔勾销。”
    修约和废约,究竟哪一个更“革命”,哪一种更“爱国”,已经不再重要了。就像王奇生教授所说的,只要自认是“革命”的,对方就一律是“反革命”。于是,就在这种“凡是敌人皆反动”的原则下,王正廷顾维均等等一律都没有功绩。“一人著述千人改,百日艰辛一日涂”,这些被“特定”历史掩盖着的英雄们,尸骨早已寒彻。
    好在,现在我们有了《北洋修约史》;好在,现在我们拥有了一批更专业更有良知的学者;于是,我们的历史空白已经逐渐变得越来越少,那些被遮蔽的历史也在渐渐地揭起她的面纱。当我们越来越敢直面历史的时候,说明我们的底气越来越足。
    我们在逐渐变好,不是吗?
  •   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
  •   北洋政府的废约外交的确一直处于被忽视被否定的状态,这书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北洋政府外交历程。
  •   史料很详实,观点很中肯,不想以前教科书中,把北洋政府批的一无是处,很客观,比较符合历史的真相,修约史很重要的!
  •   对比起来看,国内的外交史研究旧框框太多,需要改弦更张了。
  •   多少可以排除国人对北洋时期的很多误解!
  •   对我的 论文有帮助,补充了很多材料.对论文格局有重大影响,也使我逐渐摆脱了中学教科书的束缚,跳出来更客观,历史不只有仅仅的一面
  •   不平等的条约来源于政治的腐败,警惕吧!
  •   袁伟时先生推荐的十五本人文社科类读物的一本,了解中国近代那些被教材掩盖了的真实历史,好书,值得一买!
  •   北洋系完全被国共两方妖魔化了,这本书算是在外交方面,还了北洋系一个公道吧
  •   北洋军阀也有可敬之处
  •   这是部严肃的历史著作,可以帮助我们看到一段过去被忽视的历史,说明历史是复杂的,任何简单处理历史问题的方式和态度都是不可取的,谢谢作者,也谢谢出版者。
  •   物超所值,非常喜欢,对民国那段历史写的很保守客观,属于学术性很强的一本书,好读!
  •   这是著名历史学家袁伟时教授推荐的15本书中的一本,要了解真实的历史,必须细读。
  •   翻了翻此书,觉得此书翔实,引用一手资料规范,并且是深入研究大量原始资料写成的历史研究资料,所以,此书给我的启示:研究问题要从原始资料入手,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值得我认真学习。。
  •   很有针对性,实证的方法很强。分析的很到位。
  •   好书,中国人,内忧外患,还是有些人在做事的,不能都说出全面腐败无能的,台湾作家的作品。
  •   很好的书,可以从不一样的角度来了解那段历史
  •   台湾历史学者的严谨著述,很好
  •   对了解历史有帮助,要认真看看
  •   我们一直在抗争,虽然中国是个弱国。
  •   一直很想买,待打折买的,书的内容不错,与传统教育内容不同。
  •   为写论文买的,内容还可以
  •   在微博上看到有推荐然后来买的 很不错的一本书。
  •   装帧、内容都好
  •   观点新颖,很有见地
  •   只能说,看完就是感慨。
  •   感觉质量还不错,刚开始看。
  •   开 卷 有 益
  •   读起来比较辛苦,罗列太多资料,作者观点少了点,但还是一本好书。
  •   以往我们所受的历史教育,论及中国近代史一段,均以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遭受列强欺侮而沦为半殖民地为基调,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反帝反封建之“革命史观”,以国共两党先后在孙中山等“革命先烈”的领导下,领导中华民族打破枷锁,废除帝国主义的不平等条约,并赢得民族与国家独立为叙事主线。于南京国民政府之前的“北洋政府”,则被贴上了“军阀独裁”、“对内镇压,对外软弱”、“伪政权”乃至“卖国”的标签。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对这段时间历史的评价也渐渐摆脱了从前的一边倒局面。这本《北洋修约史》便是以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北京政府即“北洋政府”的外交及修约经历为主线,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历史视角。

    全书以历史实证主义为写作根基,利用近年来新公布的北洋时期外交档案及相关各类资料,勾勒出了从清末到南京政府成立前一段时间内中国试图摆脱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束缚,恢复主权完整的一系列努力。由于当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主体的是北京政府,所以作为外交史的本书以北京政府及其名下外交部的行为为主要叙述对象。书中各章节以各个不同条约交涉为划分依据,分别列述了清末修约观念的初步生成,民初订新约时注重平等的努力,一战后中德与中奥商约的重新订立,对废除日本《二十一条》的交涉,中俄之间订约的详情,以及五卅惨案后“到期修约”路线的历史成果。作者在书中通过翔实的史料,切切实实为我们展示了以往主流史观中被忽略乃至被隐瞒的一些历史记载。相比呈现剧烈断层的“革命史”,本书叙述更符合历史发展之趋势。诚然,摆脱条约束缚是中国近代史的主要方向,但是,从原先毫无民族自觉的“朝代国家”,到产生民族意识,发现自身所处弱势地位,并努力想要恢复独立,是一个思想和观念不断生成发展的过程。以往的历史叙述,多从“五四运动”等民间文化运动来体现民族主义的崛起,但是此类思潮,还是要在代表国家的主体即中央政府的对外交往中,才能得到最终体现。在本书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清末修约思想的初步萌芽和努力未果;民国初年与玻利维亚等原先无约国订立新约时努力采取的平等路线;趁一战时列强分裂,德奥战败之际,将此两国以往的条约特权收回,并订立平等新约以及在尝试集体修约碰壁后采取“到期修约”,各个击破的策略并逐步收回领事裁判权、最惠国待遇、内河航船权以及关税自主等权利这一连贯而清晰的历史脉络。叙述中,作者秉持实证态度,对以往被低估的北洋外交成果给予了较积极评价,而对原先较为肯定的俄国主动放弃在华特权等问题也重新进行了审视和评价,保持客观视角而非一味批判,令人耳目一新。

    有人或怀疑此书只在做翻案文章,然而作者一开始便声明志不在此,也无意否定他人的历史记忆。其实,读完全书,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对北京政府的种种努力有所体认后,若要论及对此段历史的感想,仍不离“内政不修,外侮难除”八字。清朝末年,官方虽已知条约贻害,有心修约,奈何国内动荡,政权飘摇,国力衰微,结果往往无功而返。《伊犁条约》之事还遭俄国羞辱,无力抗争。民国初创之时,虽对无约国缔结新约定时已注重平等互惠,但对协约国列强已有条约依旧无可奈何。趁德奥战败收回部分权利固然值得称赞,但毕竟属于“围打落水狗”。何况巴黎和会上还被列强将德国在华势力范围割给日本,蒙受国耻,引发国内“五四运动”。之后的中俄订约,以及各有约国到期修约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果,甚至还在对待比利时,西班牙等较弱国家时,一举废除旧约,显示了当时外交人士之胆识魄力,令人拍手称快。然而国内军阀混战、政客弄权、南北分立乃至京、宁、汉三足鼎立的政治乱局,却使得对外交涉的努力一再打折扣。北洋政府内部,人员走马灯般更换,各军阀为争法统,明争暗斗,令出多门;宁汉国民政府内耗不断,路线反复不定,南北势不两立。这一切都给了列强以各种借口敷衍了事,对修约要求口惠而实不至,继续享有条约特权的良机。正如当时外交大佬顾维钧在告知各军阀的电报中所言“对外交涉固恃激昂民气为后盾,尤赖有健全政府为主宰。今中央瑟缩飘摇,在我纵欲粉饰高墉,在人早已洞穿后壁。一遇交涉,每贻口实……”其言语间所透出的辛酸无奈,今日读来也令人痛心疾首。如此,也可深切体会为何当时之中国会生出民族主义之狂潮,以及“反帝废约”之激昂口号。

    既如此,那么为何要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关键还在于认清“修约”与“废约”的异同。两者其实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摆脱束缚,争取主权独立,只是前者渐进,后者激进。比起主张逐渐通过修改条约恢复地位,但因为列强阳奉阴违而进展缓慢的“修约”,宣称所有不平等条约均非法,欲将其一举全部废去的“废约”自然更有号召力,更能赢得舆论瞩目,国人支持。于是便成为了当时“在野”,且受到苏俄革命意识形态影响的国共两党的主张。而主张修约的“北洋政府”因站在对立面,自然连同其理念也成了被打倒的对象。其后国共先后定鼎江山,自然要以反帝爱国为自己寻求统治正当性,并在各个领域巩固这种观念。久而久之,便成为国人的历史记忆而一直流传至今。然而,这种过度强调“民族主义”的历史观念却有其问题所在。民族主义作为一个民族之自觉,国家之国格,在对外交往之中有其作用。近代民族主义的崛起,在客观上给予了国家以强大的民气后盾与支援,并迫使列强放弃部分在华利益,在争取民族自立的斗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留下了光荣的印记,这点不应怀疑。然而,中国的民族主义是被动式的民族主义,在要求自尊的呼声下藏着深深的屈辱和自卑。这种情感稍有偏差,就会陷入盲目排外,将所有外部势力视为敌对的狭隘民族主义之中。犹如个体在受到他人伤害之后就不再相信所有人而陷入自我封闭一样,狭隘民族主义实为国家层面的“自闭症”。此种思潮对于国家,已是有害无益。需知民族争取独立,为的是“自立于世界”而非“自绝于世界”,否则又要回到闭关锁国的老路上。中国在解放后经历了近30年的外部封锁,最终还是要重新开放,重新融入到国际社会之中,说明此方为大势所趋。这种情况下,如果还不更改以往“一刀切”的革命史观,并不利于培养健全的国民意识。都说读史可以明智,然而非黑即白,政治化,二元化,口号式的历史观却会使人陷入偏狭和盲信。君不见近年来随着中国重回国际社会,争端有所增加,民族主义思潮已经卷土重来?网上动辄对不同意见者口诛笔伐,标榜爱国,盲目排外甚至要求中国与西方“有条件决裂”的铁血“愤青”们的出现,和我们单调偏激的历史教育难道不有着直接的关系吗?这恐怕值得我们的史学界好好反省得失。

    其实,若随本书重新回顾历史,会发现渐进才是历史常态。国民党口号喊得响亮,可到了自己执政之时,所实行的政策却已经悄悄改成了修约。而且,在对待比利时等国新约问题上,为尽早获得关税自主而在法权问题上反而较北洋时期有所让步。结果条约一出,引起各方广泛批评。更有爱国学生当面指责外交部长王正廷所为违背“总理遗教”,弄得王外长左右支拙。最后还得老蒋跳出来指天对地发誓“不平等条约三年内不废,请杀我以谢国人”平息民愤。不在位时“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上台方知形势比人强。对于“民族主义”这把自己所放反而险些烧到自己的大火,也不知国民党高层当时作何感想~因此,时至今日,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虽然前途祸福难料,但还要回头自闭已是不可能。如何改变一元化的贫瘠革命史观,改采多元化的客观历史视角,从而更好地理解
  •   文/落潇

    中国近代是一个弥漫战争硝烟的历史,中国近代是一个有着无数屈辱的历史,中国近代更是有着一个充满自豪的修约历史。读完《北洋修约史》,我感慨万千,正如作者所说,我是一个被近现代历史蒙蔽已久的新人,从小有着四有新人的愿望,也有着四个现代化的梦想,但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有着自私民族主义的普通人。一九一二年到一九二八年的那段历史,从未出现在我们学过、背诵过、考试过的历史教科书,也从未有过只言片语的言辞流传于民间,当历史尘封已久,当我们走向世界、走向国际的时候,我们才从对手的笔下,才了解到过去坚强的自己。

    北京,自古以来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北洋修约史的功臣们曾经在这里进行过激烈的讨论,认识自己,了解世界,然后利用世界的规约来修正自己过去的失误。民国初年,军阀割据,兵荒马乱,而那寸土之地却留下了他们许多的汗水和智慧的火花。全国的外交官们,作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代言人,利用书信,共同商讨着我们该如何摆脱不平等条约的劣势,如何去争取以大国的威严与列强平起平坐。洋人眼中的他们是多么的“狡猾”、智慧和措辞严谨,不得不让对手佩服,他们充分利用国际风云变幻的形势,审时度势,改变自己的处境。在历史教科书中,我们知道,西方列强瓜分中国,每个侵略者都有自己的偶像,俄国北极熊、德国虎、美国鹰等等,让每一个熟悉历史的我们都愤恨不已。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摆脱了德国、奥国对我们的辖制,从此结束了许多的不平等条约;进而摆脱了远在北欧的比利时的不平等辖制,修正了不平等条约的不平等条款,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条约;然而针对强势的英国、日本,我们仍然没有修约的机会。可惜的是,这段自豪的历史,却从未在脑海中留下惊鸿一瞥。

    修约的功绩,被熊熊的战火包裹,日本侵略者的铁骑和枪炮横扫中国的大江南北,中国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八年抗战,在追求温饱的生存需求之下,世界被冷落了,唯有我们的民族主义得到了宣扬。当战火熄灭,当枪声消失,我们曾经依靠智慧、依靠口才的本领,已经从我们的脑海中消失殆尽。历史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不应当成为胜利者改写的资源。曾经读过刘瑜的《民主的细节》,其中讲到美国人南北战争以来的历史尴尬:象征美国的国会大厦是用数不清的黑人奴隶的鲜血换来的。历史是一个四通八通的网络,网络的角落遍布世界各个角落,因为世界是上帝七天的杰作。历史的瞬间,弥足珍贵,值得珍惜。
  •   很多历史,并非真实,这样的历史,我们读得太多了。还好,时间能够遮蔽历史,也会还原历史。我们终于可以看到历史神秘面纱下的一点蛛丝马迹了。
    民国肇始,北洋时代,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时代。我们受到的教育,北洋似乎就是个贬义词。但是,北洋时代,真的也很有趣味,也并非都是那么不堪入目。。。
    中国,从不缺乏乱世枭雄,但是,也从来不缺少具有气节的人。因此,中华文明能够延续3000年,并非百足之虫,实乃有过人之处。
    不仅北洋修约我们很少了解,就连54真相,也真的不知道呢
  •   历史的细节以往淹没在以偏概全,粗糙简单的历史表述中,多看看这些史料,会对历史有新认识,有自己的判断。好!
  •   这本书作为辅助我毕业论文的,从中得到补充我论文资料之中的不足!
  •   当天早晨订单,下午就送来了。真快!
  •   书中引用了大量史料来说明北洋政府对国家主权维护的努力,肯定了北洋政府的积极作为.很有价值.
    但可读性稍弱,引用的史料较多,不是太利于普通读者阅读和了解.
    我想这一方面是选题关系,一方面也是作者对这段历史的司考可以用一些更高的观点来加以概括,历史学方面的才干也需要对历史进行深入和概括的能力
  •   纸张一般,但书的内容不错,对了解北洋政府有好处
  •   內容和感點和過去看到的,知道的有很大不同,得慢慢看和理解.
  •   装订有2处折页(少4页内容),希望店家认真检查后再发货
  •   可以了解真面目
  •   无语,从27也直接开始,前面的页码都没有装订。换货还要自己邮寄,不提供上门服务,去邮局邮寄,以印刷品邮寄回去了,回来当当网一看要用包裹寄送,还要填写包裹单号,否则不能提供换货服务!
    算了换不成就算了,只当44.9元买个教训。
  •   近世中国:被“废除不平等条约”
  •   喜欢北洋史的应该读一读
  •   了解这段不被人重视的历史
  •   从另一个角度看北洋的历史
  •   书不错 价格也便宜 ……
  •   解开历史真相
  •   书不错,史料比较详实。
  •   历史的盲点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