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徐秀丽 主编 页数:547
Tag标签:无
前言
30年前,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30年来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和关键抉择,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一个了不起的伟大觉醒。这一觉醒开创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新时期、新局面,也带来了学术研究领域的繁荣与发展。30年来,随着整个民族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中国近代史研究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开始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繁荣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近代史学界对“文革”前就已是“热门”并有相当多研究的领域,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许多领域开始了新一轮的实证性研究;与此同时,近代史学界加强了对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等过去比较薄弱领域的研究;还在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军事史、外交史等专史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并开辟了关于近代文化史、社会史、思想史以及中国近代化史等新领域的研究。这些新领域虽然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但在研究者们的共同努力下,发展迅速,成就显著,有些新课题甚至后来居上,成为学术研究的新热点。传统的政治史研究领域出现了多种意见争鸣的活跃局面,而以前被忽视或被认为是禁区的经济史、社会史等研究领域,则出现了令人瞩目且朝气蓬勃的发展:优秀学人迅速涌现,创新成果大批诞生,真正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内容概要
这本论文集,是近代史研究编辑部于2009年lO月召开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学术研讨会论文的结集。 《近代史研究》创刊于1979年,她是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中国历史发展新时期的一个宁馨儿,携带着这个时代的强烈气息,因此,这次学术会议,是对这个时代和这个刊物的双重纪念。
书籍目录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代序)第一部分 范式与分期 近代史教材的编撰与近代史研究的“范式之争” 时代精神、主体地位与中国近现代史书写 中国近代历史研究方法的新陈代谢 ——新革命范式导论 “文革”前十七年中国史学的片断反思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三个三十年 “大分流”史观与江南经济史研究 对近代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心线索的再思考 从博物馆藏品看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的含义究竟是什么? 近代史就是要近第二部分 视野与方法 中国近现代史的贯通与滞碍 系统性的缺失:中国近代史研究现状之忧 历史研究中的人性取向问题 “历史研究的单位”:“专门史”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一日史”的意义 ——论历史要素谱系与整体史 中国社会史研究向何处去? 学术批评之中国近代社会史 中国近代社会史理论研究再反思 ——关于社会学化、范式说以及多元化趋势的检讨 交叉视角与史学范式 ——“社会文化史”回顾与展望 国际化与地方化:近代闽南侨乡的社会文化变迁 从“四林外”到大房:鄱阳湖区张氏谱系的建构及其“渔民化”结局 ——兼论民国地方史料的“有效性”及“短时段”分析问题 1950年代调查中所见中国近代社会 ——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方法的新思考 发现史料之外的历史 ——以傅斯年研究为例 问题意识:中国近代农村经济史研究的起点 苏区史研究的视野扩展、方法运用与未来发展 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若干“计量化”问题 南京大屠杀研究的几个问题第三部分 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史学科创新 新世纪以来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中华民国外交史研究:回顾与前瞻 废约史研究三十年 最近三十年来国内学界的中韩关系史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基督教史研究 中国近代禁毒史研究的新视野 近20年来的中国商会史研究(1990~2009) 中国近代铁路史研究综述及展望:1979~2009 三十年来抗日战争研究述评编后记
章节摘录
我对张先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整合近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努力持敬佩的态度,事实上,我对近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呈现的系统性缺失的担忧,也是基于我们过去所熟知的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近代历史系统性解释的比较而得出。罗志田教授认为,该书的出版“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在走向成熟”,①这是十分中肯到位的评价。以我的理解,所谓“走向成熟”主要是就兼容性而言,以前马克思主义被弄成排他性很强甚至是具有独占性的理论,这严重制约了近代史研究的健康发展,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的法则。张先生主编的近代通史兼收并蓄了许多新的理论与学术探讨,当然趋向成熟。但从系统性的立场看,要说成熟,恐怕还有差距。 然而如果横向比较,其他著作差距或许更大。从已有的书评所做的评判来看,张先生主编的近代通史几乎被誉为目前最好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新典范(pamdigm)的著作。我虽然不认同某些过分溢美的说辞,但也认为,在已经出版的林林总总的近代通史著作中(据说不下200种),张著在史实记述方面应该是最具参考价值的一部。我自己正是因为参考这套书的频率较高,才有了上面的学习体会。前面提到的另外几部著作,也是因为总体上品质秀异才被纳入评论人的视野。学术批评忌讳重复说别人已经说过的好话,本文略人所详,详人所略,故批评的言辞稍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对这些著作的评价偏重于否定。我想表达的意见是,被学界认为是最好的中国近代通史尚且一定程度存在系统性缺失,考虑到中国近代史研究成果的良莠不齐,问题的严重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系统性的缺失与这些年来日渐兴起的以“解构”为特征的研究理论与方法不无关系。近年来,具有后现代色彩的“解构主义”充斥盛行,对一切事物都要下一番“解构”的工夫。“解构主义”将结构的“中心性”颠覆为“差异性”的意义链,对以追求整体性或系统性为特征的“结构主义”是一种理论挑战。这一“主义”对历史研究可能的贡献在于蔑视权威及已经建构的学术秩序,且因解析法的精密应用导致研究局部的细致深人,缺陷在于容易导致史学研究的“无形化”,即导致研究客体整体形态的支离破碎,以至消失。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