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陈少晖 等著
前言
神州大地风雷激荡,海峡西岸春潮澎湃。福建师范大学省重点高校建设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文库与大家见面了。本文库以坚持、发展和弘扬马克思主义为宗旨。这既是神圣的使命,又是历史的责任。马克思主义问世已经一个半世纪了,尽管她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围攻、谩骂、禁锢、歪曲,但仍顽强地成长、广泛地传播、蓬勃地发展;尽管也有成百上千种理论、学说来与之较量,企图取而代之,但都无法得逞。苏东剧变虽然使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但无损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马克思主义者在认真总结苏东剧变的教训后,将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变得更纯洁、更成熟,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当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风云人物”的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思想家,得票高居榜首。中国共产党人80多年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取得了革命和建设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一个贫困落后的中国,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中国。在进入2l世纪后,中国共产党人再次庄严宣告,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并且以极大的决心和气魄,在全国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宏大工程,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留下光辉的篇章。
内容概要
本书运用逻辑演绎与历史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历史纵向的视角,大跨度地深入考察了1927年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曲折演变轨迹及其阶段性特征,揭示了这一历史变迁所蕴含的内在规律,从而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模式的建构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作者在充分论证以往国资管理模式成败得失的基础上,以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创新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产权理论、公共财政理论等分析工具,从目标定位、产权改革和国资预算等三个方面,前瞻性地建构出中央与地方“分级所有”框架下的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模式。
作者简介
陈少晖,1962年11月生,福建安溪人。教授,经济学博士,厦门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现任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财政金融系主任、二级学科博士点经济史专业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为国有资本财政与国有资产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以及当代中国经济史研究,同时还涉及闽台区域经济的比较研究。主持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公共财政框架下省域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研究》(2008)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Ⅸ国有资本财政研究))等学术专著(含合著)8部;在《经济学动态》、《财政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先后获得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廖添土,1983年2月生生,福建省安溪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财政与国有资产管理、中国当代经济发展史等。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公共财政框架下的省域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研究》、省社科基金课题《国有资本财政的理论创新与框架设计》等国家与省部级课题研究6项。在《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经济研究参考》、《中国财经信息资料》、《福建论坛》、《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独撰、合撰论文23篇。与他人合著书稿《统筹城乡发展:历史考察与现实选择——以福建省为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获福建省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书籍目录
导论 一 研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二 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问题近期研究综述 三 本书的结构安排 四 本书的研究创新第一章 国有资产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理论分析 一 资产与国有资产 二 资本与国有资本 三 国有资产管理 四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第二章 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公营经济(1927~1949) 一 中央苏区的公营经济 二 陕甘宁边区的公营经济 三 解放战争时期的公营经济第三章 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管理体制的形成(1949~1957) 一 新中国国有资产的三个初始来源 二 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形成与确立 三 国有资产的第一次清产核资 四 “一五”计划时期国营经济在调整中发展 五 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管理体制的形成第四章 以权限下放为特征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调整(1958~1960) 一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确立与“大跃进”运动的兴起 二 国有资产管理权限的大幅下放 三 “大跃进”时期的投资与收益分析 四 国营企业利润留成制度的改革 五 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企业管理制度第五章 以权限上收为特征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调整(1961~1965) 一 “大跃进”给国民经济造成的严重后果 二 “八字方针”的提出与国民经济的调整 三 国有资产管理权限的集中上收 四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与第二次清产核资 五 试行工业托拉斯与国有资产管理权限的适当下放第六章 “文革”时期国有资产管理的混乱与整顿(1966—1976) 一 “三五”计划的制定与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转变 二 “文革”前三年对国民经济的严重冲击 三 第二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放权”改革 四 两次全面整顿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五 国有资产的第三次清产核资 六 “文革”期间国有资产的损失评估第七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探索(1978~1984) 一 扩大国有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试点 二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改革 三 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 四 基本建设投资体制的“拨改贷”改革 五 国有资产的第四次清产核资第八章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1984~1987) 一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出台 二 投资与金融管理体制的改革探索 三 以增强活力为核心的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变 四 国有企业租赁经营与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推行 五 《企业破产法》的颁布与实施难点第九章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组织机构与理论探索(1988~1991) 一 “两权分离、政企分开”指导思想的确立 二 国家国有资产专职管理机构的组建 三 两次全国国有资产管理的理论研讨与成效 四 国有资产的产权处置与保值增值 五 地方政府国有资产管理的积极开展第十章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1992~2002) 一 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改革的探索 二 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的成效与难点 三 国有资产的第五次清产核资 四 现代企业制度的争论与试点 五 《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的制定与实施 六 国有资产的存量调整与结构优化第十一章 十六大以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探索(2003~2008) 一 十六大报告中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创新 二 国家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 三 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 四 国有资产重组与国企主辅分离 五 建立有效的国企激励与约束机制 六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试点与展开第十二章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一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前提与目标定位 二 我国现有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三 发达国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模式的借鉴价值 四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的政府定位 五 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目标模式设计第十三章 国有资产产权改革:从分级管理到分级所有 一 现行的国有资产“分级管理”体制模式所引发的矛盾 二 地方政府作为国有资本产权主体的依据与优势 三 分级所有目标框架下深化中央与地方国资产权关系改革的思路 四 分级所有体制下地方国有资本运营的战略调整 五 走出国有资产实行“分级所有”的认识误区第十四章 国有企业利润上缴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构建 一 我国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的缺陷与成因 二 重建国有企业利润上缴制度的基本思路 三 现行复式预算制度的局限性与改革导向 四 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必要性与目的 五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框架设计的基本思路第十五章 构建分级所有框架下的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一 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构建原则 二 地方国有资产的区域分布及排序分析 三 分级所有过程中中央与地方国有资产的划分标准 四 构建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总体思路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在革命胜利之初,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来建立国有经济的基础。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具有双重的革命意义。一方面,官僚资本具有买办性和封建性,是国民党政权的经济基础,因此,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性质。另一方面,官僚资本又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主要部分,即垄断部分,所以,没收官僚资本,就是消灭中国资本主义的主要部分,因而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可见,没收官僚资本,“就在经济方面来说,已经超出民主革命的范围。”④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建立起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解放区时期建立的国营经济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的国营经济不同,前者主要不是靠没收官僚资本,而是靠军队、干部和根据地人民的劳动积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建立起来的,主要形式是手工业作坊、小型工厂,生产某些军需和民用产品,有轻工业,也有重工业,主要是自给性的。而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来的国营企业,大多是现代化的机器生产,是具有垄断性的商品经济,并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解放战争后期,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进军,各大中城市的相继解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按照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经济纲领的要求,各级军事管制委员会立即执行没收官僚资本的任务,将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收归新政权所有,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没收官僚资本的工作首先从东北开始。1946年哈尔滨解放时,我们开始没收官僚资本,但没收的数量不大。从1948~1949年初,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后,基本没收了长江以北的官僚资本主义企业。1949年4月渡江战役开始到1949年底,基本没收了长江以南的官僚资本主义企业。至此,除台湾等岛屿之外,大陆上的官僚资本先后被没收为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从行业上看,在被没收的官僚资本主义企业中,金融方面,有被四大家族所控制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合作金库系统,国民党省市地方银行系统,共2400多家,还有官商合办银行账号的官股。工矿企业方面,有国民党中央政府、省、市地方政府以及大官僚经营的工业企业2858个。
后记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是经济体制改革绕不开的攻坚难题。这项改革是否取得突破性进展,不仅关系到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而且也是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完善的关键环节。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下,如何正确处理好政府既是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者又是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双重身份,解决好国有资产产权主体缺位与政府干预企业微观经济活动的矛盾,不仅需要理论上的重要创新,而且更需要在体制创新方面具有不断突破的胆略与策略。为此,学术界和实务部门的学者专家自改革开放以来进行了长期的理论探索,不仅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而且提出了各种极有实用价值的目标模式和对策建议,为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断改革和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但值得注意的是,已有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问题的现状分析与改革思考,而较少将研究视角投向历史的纵深,去系统地考察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演进轨迹,分析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形成的历史必然性,把握其模式特征和内在矛盾,从而在总结体制变迁规律和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论证传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反思传统体制的深层次弊端及其在现行国资体制中的历史积淀,从而使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具有更为深远的历史视野。
编辑推荐
《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变迁与改革模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文库。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