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 作者:陶东风,周宪 主编 页数:39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文化研究》丛刊第10辑汇集了南京大学“中国城市化空间生产”跨学科研究团队阶段性研究成果。包括五个专题:作为基本问题的空间、现代性和历史记忆中的权力空间、当代中国的空间问题、城市建筑的空间问题、空间的速度政治。学科领域广泛,材料翔实,观点深刻,内容丰富,反映出空间及其相关领域研究的最新面貌。
作者简介
周宪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校长助理。学术兴趣集中在文化研究、美学和文艺学等方面。著有《视觉文化的转向》(2008)、《审美现代性批判》(2005)等。
书籍目录
主编的话一 作为基本问题的空间 空间的建筑学 作为关键词的空间 空间概念的演化:物质的、地理的抑或是精神的? 建筑与空间生产(回应)二 现代性和历史记忆中的权力空间 权力、资本与缝隙空间 缝隙空间与都市中的社会认同危机(回应) 裂缝的辩证法 历史语境中的南京长江大桥——一个能指的漂浮 作为现代性象征的中山公园 一项超越现代性的分析(回应)三 当代中国空间问题专案研究 农业集约化的居民空间重构 关于空间的集约化(回应) 城市交通工程与空间社会关系——以南京汉口路西延工程为例 反思城市规划(回应) 空间生产中的城市消费空间塑造 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表征的空间隐喻(回应) 书法故事、地方文脉与书法的空间生产——南京、北京书法文脉与城市书法景观的案例四 城市建筑的空间问题 从“民族主义的风格”到“地域主义的建构” 谁的地盘,如何做主?(回应) 文本叙事:历史解释的可能 历史解释如何可能(回应) 革命史、快感、现代主义 历史和空间的重写(回应) 杰斐逊的灰烬五 “空间的速度政治”专题讨论 速度政治与空间体验 空间的废墟化与历史之蚀——现代性矛盾与速度 回忆与遗忘:空间的两种速度形式 空间速度与社会控制六 其他 批判与解构:从马克思到后现代的思想谱系
章节摘录
插图:在《资本论》第一章 中,马克思引入了三个关键概念,即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一切与使用价值有关的东西都处在绝对空间和时间的范围之内。作为个体的工人、机器、商品、工厂、道路、房屋、实际劳动过程、能源消耗及所有相关的东西,都可以在牛顿的绝对空间和时间框架内得到定位、描述和理解。而一切涉及使用价值的东西都存在于相对性空一时当中,因为交换引起了商品、货币、资本、劳动力、人群等跨越空间与时间的流动。真正有意义的是无休止的循环和运动。正如马克思所发现的那样,交换由此打破了空间与时间的界限(马克思,1976b:209),它将永不停息地重塑我们每天所在的生活之网。货币降临人间之后,在世界市场(不应被理解为一种物,而是持续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相对空一时中,这种“打破”则意味着交换关系可以在愈加广袤和更富有流动性的天地间展开。资本的循环与积累发生于相对空一时中。然而,价值却是个关系性概念。因此,它的所指就是关系性的空一时。马克思指出(尽管让人颇感意外),价值虽不是物质性的,却是客观的。“商品价值的客观性中不包含任何一个物质原子”,因而,价值不会“大摇大摆地在脸上贴上自己是什么的标签”,而是将它的关系性本质隐匿于商品拜物教之中(马克思,1976b:167)。我们把握它的唯一方法,是借助于那个在其中人与人之间(我们通过生产和交换的东西相互联系)形成物性关系以及物与物之间(在我们所生产和交换的东西身上形成价格)形成社会关系的怪异世界。简而言之,价值就是一种社会关系。如此,除非借助于它的表现,否则价值就是无法度量的(任何试图直接检测价值的尝试都注定要失败)。在世界市场的空一时中,无数的劳动过程在资本积累的(或与资本积累相关的)环境下被组织起来,而价值则内化了这些过程中的全部历史地理学。马克思通常被刻画为一个唯物主义者,人们认为,对他而言任何非物质性的东西都是可憎的,所以,当人们发现马克思的基本概念“不是物质性的却是客观的”时候,难免会产生惊讶。我顺便强调,这种关于价值的关系性定义,使得所有企图对价值进行直接测量的本质主义尝试,看起来要么是自作多情,要么就是哗众取宠。社会关系只可通过其表现来评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