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学研究

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08出版)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编  页数:729  
Tag标签:无  

前言

文学研究所学术文库经过本所学术委员会的郑重推荐,将逐年推出本所学者以青年为主体的新作。由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已有“博士文库”、“青年文库”,这个文库更多的是留下他们在“青年”、“博士”之后继续前行的足迹。基于建所重在出人才、出成果的思路,期待着这里能涌现出一批将来的名家的今日之名作。自1953年建所以来,我们就执著地追求谦虚、刻苦、实事求是的所风,力戒浮躁,崇尚有根柢的创新。创新而无根柢,易成泡沫;讲根柢而欠创新,易成老木疙瘩;创新与根柢并重,才是我们增长实力、开拓新境的基本方法。文学所一代代学者的成长,都在实践着这一基本方法,避免了不少追波逐流或攻关抢滩之弊,培养了一批为中国现代人文建设做着实实在在工作的学人。如果要我不那么谦虚地说一说文学所的长处,这长处就在于从前代学者就开始了的文献功夫和贯通意识,以文献站稳脚跟,以贯通迈开脚步,以新材料、新思维、新发现,走向现代学术的深处、广处和前沿。因此我们也有理由以殷切的眼光期待,期待这个学术文库成为文学所的学风、学养和学术基本方法的历史见证。有期待的写作与有期待的阅读,其可成为人生之乐事乎。

内容概要

  该书虽为论文集,但却设立了十个专题:世界视野下的理论探索、文化问的影响与交流、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翻译与汉学、新语境中的中国学术思考、走出国门的意义、跨文化对话、异域感悟、学界观察、走向通融。  论文集主要展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者近二十年来出访交流的心得和研究成果,内容充实,精雕细琢,虽不能说字字珠玑,但却是篇篇精彩,值得一读。

书籍目录

编者的话世界视野下的理论探索东亚视角的认识论意义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美学“中国的启蒙是?中国的现代是?”附:在跨界中思考从内部殖民主义到少数话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的两难选择文化间的影响与交流一个有待破解的谜:中国古代戏曲与印度古代戏剧的关系李攀龙《唐诗选》在日本的流传和影响——日本接受中国文学的一个侧面动荡时代的生活史与心灵记录——周作人与松枝茂夫的往来通信日本左翼戏剧对中国左翼戏剧的影响印尼爪哇井里汶沉船几类器物的初步考订及其意义晚明至清代(约17~19世纪)中国和丹麦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比较文学与文学的比较20世纪早期上海通俗小说中的西方形象由意象到图像:母题的生长与演进——海外华文文学母题研究之一思想家的“孤独”?——关于陈映真的文学和思想与战后东亚诸问题的内在关联翻译与汉学翻译文学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以五四时期为例翻译与性别视域中的自白诗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研究群体综述——以20世纪80~90年代为中心新语境中的中国学术思考中国叙事学在牛津的思考说“玩物丧志——对明清之际士人的一种言论的分析“《诗》亡然后《春秋》作”:清初“诗史”说中的一个公共话题女性诗歌:自由的期待与可能的飞翔出草:一个原始习俗的文学旅程大陆文学史上的梁实秋身份问题走出国门的意义走出国门的学术意义耶鲁笔记(十则)——跨文化理解的奥妙从想象到实际——我的两次美国访学经历和心得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跨文化对话听霍尔说英国文化研究——斯图亚特·霍尔访谈记德国民俗学者访谈录在语言学与古代文学之间徜徉——访美国康奈尔大学东亚系梅祖麟教授“我喜欢中国古典意象诗歌——访德国汉学家顾彬先生异域感悟革命酒吧日本中唐文学会印象日本观剧印象赴日文化交流情况哲学的烟斗和怀表——记沃尔夫冈·卡尔教授莱顿大学的开学典礼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出访报告出访英国记学界观察别求新声于异邦——介绍近年永明声病理论研究的重要进展殖民历史的叙述方法与文化政治——日本的台湾文学研究全球知识的再界定——费瑟斯通和他的新百科全书计划走向通融国际视野中的中国当代艺术聚合海内外学者之力,为小说学科建设添砖加瓦——《中国古代小说总目》的编撰始末摸索新的知识形态与问题意识——文学所“亚洲文化论坛”五年来经验总结附:亚洲文化论坛讲座目录(2005~2009.9)“文学艺术的哲学问题:中国/斯洛文尼亚”双边学术研讨会综述附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者出访要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近年来主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简介

章节摘录

插图:要历史地理解这一点,就要对新文化运动所处身的社会政治现实与思想文化现实有相当的了解。因为显然,没有一些特别的历史、观念情境状态配合,而仅仅借助于晚清以来部分西学观念所形成的霸权势能,不可能使得就论述表现看起来经常不公正,有时甚至明显情绪性的新文化运动论述,在其时的历史中取得如此具有笼罩性的思想文化论述霸权位置的。也就是说,就其论述言对中国明显不公正的新文化运动,就其历史起源和得以获得霸权位置的当时中国历史语境言,却有着很强的中国内在时代基础。只是,这历史地配合了新文化运动发生、发展与获得霸权性位置的时代语境,并不仅仅由当时所存在的各种实际政治、经济等硬件问题所构成,也由对这些问题的把握方式与认知整理等软件问题所构成。和陈独秀为《青年杂志》撰写《敬告青年》的发刊词同年,梁启超也为该年创刊的《大中华》撰写了一篇发刊辞。梁氏这篇发刊辞对历史扼要地感受、了解该时忧国忧民敏感心灵的痛苦和因何痛苦很有帮助。梁启超开篇便写道:“呜呼!我国民志气之销沉,至今日而极矣!”接下来梁氏便具论当时国民人心之所以比清末感觉最无希望时更消沉,是因为到梁为此文时,“国民积年所希望所梦想,今殆已一空而无复余”,无论变法、立宪、共和,凡“二十年来朝野上下所昌言之新学、新政,其结果乃至为全社会所厌倦所疾恶。言练兵耶,而盗贼日益滋,秩序日益扰;言理财耶,而帑藏日益空,破产日益迫;——其他百端,则皆若是”。那么,当时其他士人又是若何整理这些经验应对这一局面的呢?简要地说,当时对此问题的回答基本可分为新旧两派。守旧派把一切问题归为新学、新政,极端者“甚至欲一切摧陷廓清以反乎其旧”;新派则把问题主要归为当政者人的问题。把问题一切归为新学新政,以复旧为政策,以提倡旧道德为攻击新学新政之口实,其要有起码的说服力,至少需回答:何以当年清朝均此旧政,而不能应对其时尚不如今日困窘之局面,今日此种复旧为何就能有此能力;而其提倡旧道德,也需先求今日种种怪乱现象所以发生之原因,若此不之求,而一切归罪于新学新政,不仅道理上不能服人,而且因此辈此种逻辑事实上和表面开口孔子、闭口礼教,其实本身为当世风俗道德败坏之最大源泉的狡黠贪诈之官僚政客之逻辑相同,心理上便极激人反感。也就是说,当时守旧派虽然人数众多,并多有地位势力者,因此颇具现实压迫力,但由于其实践与思考均极为贫乏。

编辑推荐

《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学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术文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学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