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环境社会学建构

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董小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07出版)  作者:董小林  页数:518  

前言

1997年,我在陕北调研因煤、气乱开发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时,感悟到生态环境的破坏直接涉及社会人的行为心态,而千万人为发财而做出相同行为,涉及社会导向的策动,也就是世态的策动。因此,我在相关会议上发表了“论三态平衡”的论文,也就是说要真正保持人类生态的平衡,要保证良好的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必须做到自然生态、社会人的心态和人类社会的世态的综合平衡。至今12年过去了,我愈加认识到社会与环境的密切关系,所以,当有幸阅读到董小林教授的近著《当代中国环境社会学建构》时,倍感亲切,而且从中受益匪浅!我是从事水资源与环境研究的,写“论三态平衡”涉及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纯粹是有感而发,而董小林教授编著《当代中国环境社会学建构》则是他对环境学和社会学进行深入系统研究产生的交叉成果。学科交叉的成功,必须以研究者对原有学科的深知和对交叉后产生新学科的明确追求与创新构建为前提。本书的内容证明,董小林教授对环境学和社会学都具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对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的内在和外在关系十分熟悉,对其交叉产生《当代中国环境社会学建构》的必需性和目的性胸有成竹,并扎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促其成功!该书使读者感受到合情、合理、深刻、系统,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

内容概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环境社会学是环境科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研究正确协调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当代中国环境社会学建构》紧密联系我国的实际.提出当代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学科体系.系统研究了14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环境保护与社会组织,环境保护与社会保障、人口资源与环境,环境保护与科学技术.环境意识与环境教育.环境文化、环境保护与城镇化、环境保护与农村建设、环境保护与新型工业化.建设项目与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环境指标体系,环境友好型社会等。  《当代中国环境社会学建构》特别重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重视社会科学的实际应用.重视把社会科学与科技有机结合起来,紧扣我国的国情以及环境社会学实际研究状况.建构了当代中国环境社会学的框架体系.以实现环境社会学理论与实践的贯通。

作者简介

董小林,生干1956年,长安大学环境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公路学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建设项目经济与管理、环境经济与管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的研究项目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出版专著《公路建设项目社会环境评价》、《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后评价》、《公路建设项目全程环境管理》;主编《环境经济学》国家级规划教材;公开发表论文70余篇。近年来,对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建设项目社会环境评价、环境社会学应用研究等进行了深入探索。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环境概述第二节 环境科学概述第三节 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综述第二章 环境社会学总论第一节 环境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 环境社会学的学科体系第三节 环境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四节 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内容第五节 环境社会学的地位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三章 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第一节 环境问题第二节 社会问题第三节 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的辩证关系第四章 环境保护与社会组织第一节 社会组织第二节 非政府组织第三节 环境保护与政府和企业第四节 环境保护与非政府组织第五章 环境问题与社会保障第一节 社会保障概述第二节 环境社会保障第三节 建立环境社会保障制度第四节 环境保护与人体健康第六章 人口、资源与环境第一节 人口与人口问题第二节 资源与资源问题第三节 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七章 环境保护与科学技术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第二节 科学技术与环境保护的相互作用第三节 科学技术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第八章 环境意识和环境教育第一节 环境意识第二节 环境教育概述第三节 环境教育的分类与内容第四节 环境教育的实施与评价第九章 环境文化第一节 文化与环境文化第二节 环境文化建设第三节 环境文化与生态文明第十章 环境保护与城镇化第一节 城镇化概述第二节 城镇化产生的环境问题第三节 城镇化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第十一章 环境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第一节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环境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第十二章 环境保护与新型工业化第一节 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第二节 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第三节 新型工业化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第十三章 建设项目与环境保护第一节 建设项目概述第二节 环境评价概述第三节 建设项目社会环境评价第十四章 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第一节 公众参与概述第二节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第三节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要素第四节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运行机制第五节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保障机制第十五章 环境承载力与环境指标体系第一节 环境承载力第二节 环境指标体系概述第三节 环境指标综合体系第四节 综合指标体系中的环境指标第十六章 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一节 环境友好型社会概述第二节 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2.不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又称不可更新资源,一般是指那些在人类开发利用后,储量会逐渐减少以致枯竭,因而不能再生的资源,如矿产资源等。3.恒定资源恒定资源是指那些被利用后,在可以预计的时间内不会导致其储量减少,也不会导致其枯竭的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对于环境科学而言,恒定资源是组成环境的要素,但不是环境法规定的要保护的环境对象。自然资源具有可用性、整体性、变化性、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和区域性等特点,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二)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关系从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可知,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大气、水、土地等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同时又是组成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它们构成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所以两者是有联系的。但是,自然环境是指在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而自然资源则是从人类可利用的角度定义的,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人类可以直接开发利用而产生经济价值的自然物质。因此,自然资源具有两重性,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又是环境要素。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结果,一般把环境影响分为两类,一类是环境污染,或称污染型影响;一类是资源破坏(引起自然资源数量减少),或称资源破坏型影响。与其对应的环境要素可分为三类,如图1-2所示。第一类是仅产生污染型影响的环境要素,如声、振动、辐射等。第二类是既可以产生污染型影响又可以导致资源破坏型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水、土壤、大气等。这一类环境要素在环境污染的同时伴随着可利用的自然资源数量的减少,如某些地区出现的水质性缺水就是例证。第三类是仅产生资源破坏型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森林、草地、野生生物等。

后记

经过多年的学习、思考和研究,这本《当代中国环境社会学建构》脱稿了。我是学工科的,但对社会科学也感兴趣。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就注意阅读学习了一些社会学方面的书籍,如:余炳辉等编译的《社会研究的方法》;袁寿庄主编的《社会经济统计学概要》;孙金楼、柳林著《住宅社会学》;陈一筠译《发展社会学》;杨社、包政译《产业社会学》;宋俊岭、吴建华、王登斌翻译的《城市社会学》等。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不仅加深了我对社会科学的理解,也启发了我在学科交叉上的思维。跨学科的学习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20世纪80年代末,我开始参与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的项目,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要求进行社会环境分析和评价,公路项目的环评中要有社会环境评价专题,我有这方面的一些基础,所以对社会环境评价方面的研究和实际工作一千就是二十年,这个经历对于我思考和研究环境社会学是非常有益的。1999年,在我所著的《公路建设项目社会环境评价》中指出,社会环境评价的进展必将推动环境社会学学科的发展。1998年我为研究生开设了“环境社会学”的选修课,也开展了一些与环境社会学相关的课题研究,这些工作使我对环境社会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对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编辑推荐

《当代中国环境社会学建构》是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当代中国环境社会学建构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环境社会学不错,比较新,在环境与社会之间融合度比较好,是一本不错的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