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周光礼 页数:333 字数:344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遵循中层理论的研究进路,以U/H大学为个案,采用新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对中国博士培养质量进行理论解释,建立了一个开拓性的理论模式,用于解释博士培养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选择。本书首先从宏观制度变迁角度梳理了中国博士教育的百年历史,继而对U/H大学博士质量进行了深度描写,最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U/H大学博士培养质量问题。 本书通过数据和图表反映了中国博士培养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是一本基于科学的数据调查,而进行深度分析的院校研究著作。
作者简介
周光礼,男,1970年生,湖南邵阳人,教育学博士,法学博士后,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三级岗),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教育法学、教育政治学、高等教育政策与管理研究。主持国家社科课题2项,参与全国社会科学重大课题2项,参
书籍目录
引论 案例研究与政策分析:中国院校研究的中层理论建构 一 院校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中层理论转向 二 政策分析:院校研究的中心论题 三 案例研究:院校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一章 从导师制到老板制中国博士培养模式的制度变迁 第一节 分析框架: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与方法 第二节 我国博士培养制度变迁的历程描述 第三节 路径依赖和制度变迁:我国博士培养制度的百年变革 第四节 结论第二章 中国博士质量调查案例:U/H大学的调查报告 第一节 U/H大学博士教育基本发展概况 第二节 U/H大学博士培养质量与博士发展质量的评价 第三节 U/H大学博士培养质量相关因素分析 第四节 问题与经验 第五节 改进U/H大学博士培养质量的建议与措施 第六节 结论第三章 U/H大学博士培养制度研究:基于理性选择的制度主义分析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理性选择的制度主义分析框架 第三节 中国博士生培养制度的历史演化 第四节 中国博士生培养制度的实证研究——基于U/H大学的个案分析 第五节 博士生培养制度的建构第四章 影响U/H大学博士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设计 第三节 影响博士质量的内部归因 第四节 影响博士质量的外部归因 第五节 研究结论第五章 U/H大学博导与博士生关系的重构:基于角色理论的分析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文献研究 第三节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U/H大学博士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实证分析 第五节 我国博士教育中师生关系的重构第六章 社会问责与公共政策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当然,案例研究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它不能说明理论解释的范围有多大,这也就是案例研究不得不回答研究成果的代表性问题。笔者认为,这个缺点可以通过多案例研究予以解决。所谓多案例解决方案,就是通过对不同类型院校的调研和比较,来解决个案研究代表性的问题。值得指出的是多案例研究遵循的是复现逻辑,而不是抽样逻辑。我们之所以选择某些案例是因为预计这些案例中蕴涵相似经验。这些案例研究假定,如果遵循同样的程序,就一定能够产生同样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直接复现。如果多个案例中都可以发现这种复现,那么你就可以对全部结论有更多的自信。如果多个案例甚至多个研究结果都是一致的,那么研究结果才能被认为是扎实的、站得住脚的。抽样逻辑完全不同于复现逻辑。抽样逻辑认为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反映一个较大的总体。因此,在挑选案例时必须遵循预先设定的抽样标准。抽样逻辑不太适合多案例研究,首先是因为它扭曲、抹杀了安利研究方法的长处。顺着这个思路,院校研究应该走向类型化研究和区域研究,这与中层理论的内在思路也是相契合的。构成个案院校与中国高等教育的中介是区域和类型化院校,中国院校发展有其类型模式和区域模式,这是一个极有潜力的研究领域,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外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就,美国高等教育研究专家伯顿·克拉克近期通过对欧洲5个典型案例院校的研究,归纳出欧洲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伯顿·克拉克经过长达13年的多案例研究,发现了大学内部存在学院一学科矩阵结构,最后归纳出高等教育系统变革的“铁三角”:政府、学术与市场。加拿大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专家许美德选取了中国12所高校进行了多案例研究,归纳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中国高校的变革模式。国内学者赵炬明曾采用多案例探讨过中国创新型大学的发展模式。这说明,从案例研究到区域研究或类型化研究是中国院校研究的基本进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